第18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武媚娘見罷,忙上前幫李治取下禦寒的披風,關切道:「陛下,這朝政之事永遠都處理不完的,你可得注意身子啊!」

  「要是朝政之事那就好了。」

  李治苦笑一聲,搖搖頭,將一份奏章遞給武媚娘。

  武媚娘微微一愣,接過來,打開一看,滿篇的大道理,引經據典,請求李治收回那拒絕的權力,如果不收回的話,天下都會大亂。

  李治搖頭嘆道:「你看到的只是朕從數十道奏章中隨便拿來的一道。」

  「這麼多?」

  武媚娘道:「臣妾以為陛下已經非常慎重了,還需要正當的理由,才能行使這拒絕的權力,另外,這些士族家裡門風嚴謹,他們的子女多半不會受其影響,這點點小事,為何他們會如此興師動眾?」

  李治笑道:「這你就不明白了,他們這些士族以前是憑藉著功業顯著,才躋身士族行列的,但是如今時過境遷,他們憑藉的就是那優美的門風,嚴謹的禮法,獲得他人的推崇,任何事一旦觸動禮法,就等於傷害了他們的根本利益,如果這一回他們不阻止下來的話,就會有第二回,第三回。興許你還不知道,現在各大士族已經聯合在一起對付韓藝,蘭陵蕭氏是損失慘重啊。」

  武媚娘聽得很是不悅,道:「他們未免太欺人太甚了。」說著她又透著一絲擔憂道:「陛下,你打算怎麼做呢?」

  李治道:「此事朕與韓藝已經有言在先,朕不會參與其中,這禮法之事,朕也有頗多顧慮,朕暫時還不會收回那拒絕的權力,且看看再說吧。」

  其實這些奏章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中樞大臣都沒有開口,只是下面一些儒生出身的官員上奏,李治並未感到太大的壓力,當然不需要急著處理。

  武媚娘黛眉一皺道:「可是韓藝一人,就如何敵得過這麼多士族?」

  李治嘆道:「我想他事先已經預料到這種情況,如果他沒有把握,他也不會這麼做。」

  其實他們二人也煩那些大士族懂不懂就用禮法來教育別人,好像全天下就他們家懂禮法似得,當初廢王立武,那些士族對他們也是頗有微詞,可要命的是,百姓、士子都推崇他們的禮法,李治也不喜歡他們的名望凌駕於皇權至上。

  ……

  已是二更天,蕭家卻還是燈火通明。

  只見大堂內坐滿了人,個個黑著臉,一臉的怨氣。

  「賢婿,你這又是何苦呢?」

  蕭銳鬱悶的看著韓藝,他都不太好意思幫韓藝說話了,因為自從韓藝來蕭家,那是一事接著一事,就沒有斷過,而且一事大過一事,這一回倒好,直接傷及整個蘭陵蕭氏。

  韓藝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道:「老丈人,我也不想這麼做,問題是許敬宗他們暗中搞鬼,將輿論引向山東士族,其實在那日上朝前,我就跟鄭伯隅等人見過面,當時就已經鬧翻了,我這不過是先下手為強。」

  蕭鉅聽著氣不打一處來,道:「可是你憑什麼去跟鄭伯隅他們鬧,你知不知道他們在士子心中可是有極高的名望,你跟他們斗,這不是自討苦吃麼?你當時應該選擇退一步啊!」

  韓藝道:「大伯,我也想退啊,但如果我要退的話,豈不是自打嘴臉,倒是許敬宗他們便可以倒打一耙,蕭家還是得吃苦。」

  蕭鄯道:「只要陛下沒有這念頭,許敬宗他們是掀不起什麼風浪的,你這一下將所有的士族都給得罪了,而且你那一番話對我們蕭家也不利,我真是不明白你為何那麼做?」

  韓藝立刻道:「二伯,我這麼做,恰恰就是為了蕭家。」

  蕭鄯皺眉道:「你這話從何說起?」

  韓藝道:「二伯,時代在變,但是天下士族還在用以前的方式活著,這如何能行。你看看崔盧鄭王以及咱們蕭家在兩晉時代那是何等威風,可是自隋唐以來,又出了幾個宰相,幾個大將軍?據我所知,我大唐也就是無衣爺爺一人,更多士族只能依靠聯姻的手段,去維持自己在朝中的勢力,這絕非長久之計啊!所以時代在變,士族也應該進行改變,否則必將會被淘汰。」

  蕭鈞倒不是很急,因為畢竟李治是站在韓藝這邊的,只要皇帝偏向那邊,這結果就猶未可知,若有所思道:「那依你的意思?」

  韓藝笑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應該忘記蘭陵蕭氏的榮耀和過去,奮發圖強,憑藉蕭家深厚文化底蘊,以德才入朝,這樣才會得到陛下的重用。我在朝上說推崇賢者居之,但其實一直以來,先帝與陛下都想這麼做的,雖說如今官宦子弟還能世襲在朝中當官,但是又有幾個能夠進入中樞機構,一般的還都是給予閒職。真正的掌權的大臣憑藉的都是能力,而不是姓氏。我敢肯定將來陛下一定會大力推動科舉制,因為這是必然的。」

  蕭銳稍稍點頭,對此他是深有感觸。

  他也是世襲他父親蕭瑀的宋國公,雖然他的官階挺高的,但沒啥實權,當今的中樞大臣雖然也都是出自官宦世家的,但也只是因為家世好,教育的好,確實有能力,不是全憑父母才爬上這個位子的,其中就沒有一個崔盧鄭王,甚至於出身大士族都少,也就是說明,選官早已經不以姓氏為重,而是能者居之。當然,其中有不少是跟崔盧鄭王聯姻的。

  蕭鉅道:「這些先不提,關鍵是如何度過現在這一難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