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從這個角度來看。另外的幾個人的注文雖然沒有錯,卻有不足之處。例如注(2):
“(2)盧卡契(Lukace Gyorgy,1885-1971)匈牙利哲學家,文藝批評家。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產黨,1919年任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人民文化委員。共和國失敗後流亡國外,1930年起住在莫斯科。著有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理論、哲學史等著作。”
此人通譯盧卡奇,注文中說的這些,都沒有錯,但為了和正文相銜接,卻至少應該補上兩點:一、他在1923年出版的論文集《歷史與階級意識》對馬克思主義作了獨特的評價,但被指責為偏離馬克思主義正統學說。二、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他是積極參與者,事件期間任文化部長,失敗後被捕,後來被驅逐到羅馬尼亞,1957年獲准回國。
再如注(4),馬爾庫塞,通譯馬庫澤,原注也沒有錯,只是沒有提到他的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
此書重印的時候,以上意見或者可供參考吧。
說起譯者的誤注,還可以舉另一例。這不是我發現的,是聽藍英年先生說的,那是在新華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史達林秘聞》的第576頁上。書上有這樣一句:“希特勒在1944年底聯合了三巨頭”,譯者對“三巨頭”加註:“指德、意、日。”這就使讀者難以理解了。第一,“三巨頭”通常是指三個人,怎麼會是三個國家呢?至於說,第二,德意日三國的聯合,並不是“1944年底”的事,早在1941年9月27日,就在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了。再說,第三,到了“1944年底”,哪裡還有這三國的聯合呢?早在這年的9月9日,義大利就向盟國投降,退出戰爭了。
原來這是因為沒有看懂原文而弄出來的誤譯和誤注。這一句的原意是:“希特勒在1943年底促成了三巨頭的聯合”,指的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三巨頭的德黑蘭會議!正文把1943年誤為1944年,只是不知道是原本就弄錯了,還是譯本弄錯的。聽藍英年先生說,這書中的問題還不止這一處,就看這一處,也就夠嚇人了。
(原載2002年7月12日《文匯讀書周報》)
藍英年:拉利薩,你好嗎?(1)
1989年9月,我應蘇聯教委邀請,到蘇聯海參崴市遠東大學漢學系教授漢語。我乍到異邦,很多地方不習慣。吃飯就是難關。戈巴契夫上台後,蘇聯經濟狀況不斷惡化,商品匱乏,尤其是食品,副食店貨架空空如也,海參崴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教研室主任博洛京娜對我說:“您現在就像瞿秋白當年那樣,經歷《餓鄉紀程》。”
1989年俄國人的生活水平當然不能同1920年相比,但比勃列日涅夫的“停滯時期”差得多。進學校飯廳先得排隊。我到蘇聯新學的第一句話就是:“哪位排在最後?”拿著塑料托盤依次排到放食品的台前,金髮碧眼的女服務員,給我一份一份地往托盤上放菜,麵包自己取。然後再到收款處算帳付錢。飯廳里雖有座位,但早被學生占滿,只得站著吃。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吃不到蔬菜。買水果吧,都是從中國運來的,不是不熟的便是半爛的,都是我在國內不吃的。沒有辦法,只好去買,可等我下課去買時,早被俄國人搶光了。
到遠東大學後,在我結交的第一批俄國朋友中,便有圖書館管理員拉利薩。我每天到圖書館看報,同管理報刊閱覽室的拉利薩漸漸熟了。拉利薩畢業於遠東大學英語系,人逾中年,風韻猶存。她對我非常熱情,甚至允許我把報紙帶回宿舍看。有一次我對拉利薩抱怨沒蔬菜吃,她同情地望著我,什麼也沒說。第二天我去看報的時候,她在空罐頭瓶里裝了半瓶蔬菜送給我。此後她每天都給我帶半瓶蔬菜。她不值班的時候,我去看報時,蔬菜瓶壓在剛到的報紙上。一連幾個月都如此。一個外國人這樣關心我,我著實感激。菜不斷變化,有胡蘿蔔、西紅柿、茄子還有蕨菜。我原想他們吃什麼就分給我一點,但蕨菜並不是俄國人常吃的菜,副食店裡雖有,但由於價錢高,無人問津。她家如何吃得起蕨菜?她家的生活狀況如何呢?我很想知道。冬去春來,半年過去了,我只知道她有一兒一女,丈夫在列寧格勒美術學院讀研究生。
這時已經有俄國朋友請我做客了。我初次走進俄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們住房條件都很差。多半是兩室一廳,但面積很小,約三十多平方米。臥室兼客廳,靠牆擺著一張寬大的沙發床。白天推進去坐人,晚上拉出來睡覺。連遠東大學副校長的住宅也如此。副校長是漢學家,她要到中國曲阜參加孔子討論會,叫我幫她準備發言稿,所以我到她家去過幾次。與其說幫她“準備”,不如說代她捉刀。我把她的一點膚淺的意思用漢語寫出來,然後我們倆就坐在沙發上,我一句一句教她念,還替她錄了音,她自己跟著錄音練。她丈夫是海員,商船上的大副,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我的學生。他們生活水平比普通教師好一些,因為她丈夫像所有海員一樣,從日本販運汽車。她丈夫喝了酒話多,得意地對我說,他們的船每次從日本回來,都運回十幾輛日本人報廢的汽車。日本人要報廢汽車還得交錢,他看得出哪個日本人要把汽車開往報廢站,便在路上把他截住,請他把汽車開到蘇聯船上。日本人免了交錢,何樂而不為,而他們得到報廢的汽車。由於他有這種本事,船長看重他,船員愛戴他,船員把報廢汽車中最好的兩輛一輛給船長,一輛給他。他這些話讓當妻子的副校長感到難堪,生氣了,讓他住嘴,可這個二百五不但不聽,反而朝她喊起來:“不靠我的汽車,就靠你那點工資,讓全家喝西北風呀!”弄得我很尷尬,裝作聽不懂他們的話,可副校長知道我全能聽懂,更加生丈夫的氣。
“(2)盧卡契(Lukace Gyorgy,1885-1971)匈牙利哲學家,文藝批評家。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產黨,1919年任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人民文化委員。共和國失敗後流亡國外,1930年起住在莫斯科。著有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理論、哲學史等著作。”
此人通譯盧卡奇,注文中說的這些,都沒有錯,但為了和正文相銜接,卻至少應該補上兩點:一、他在1923年出版的論文集《歷史與階級意識》對馬克思主義作了獨特的評價,但被指責為偏離馬克思主義正統學說。二、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他是積極參與者,事件期間任文化部長,失敗後被捕,後來被驅逐到羅馬尼亞,1957年獲准回國。
再如注(4),馬爾庫塞,通譯馬庫澤,原注也沒有錯,只是沒有提到他的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
此書重印的時候,以上意見或者可供參考吧。
說起譯者的誤注,還可以舉另一例。這不是我發現的,是聽藍英年先生說的,那是在新華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史達林秘聞》的第576頁上。書上有這樣一句:“希特勒在1944年底聯合了三巨頭”,譯者對“三巨頭”加註:“指德、意、日。”這就使讀者難以理解了。第一,“三巨頭”通常是指三個人,怎麼會是三個國家呢?至於說,第二,德意日三國的聯合,並不是“1944年底”的事,早在1941年9月27日,就在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了。再說,第三,到了“1944年底”,哪裡還有這三國的聯合呢?早在這年的9月9日,義大利就向盟國投降,退出戰爭了。
原來這是因為沒有看懂原文而弄出來的誤譯和誤注。這一句的原意是:“希特勒在1943年底促成了三巨頭的聯合”,指的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三巨頭的德黑蘭會議!正文把1943年誤為1944年,只是不知道是原本就弄錯了,還是譯本弄錯的。聽藍英年先生說,這書中的問題還不止這一處,就看這一處,也就夠嚇人了。
(原載2002年7月12日《文匯讀書周報》)
藍英年:拉利薩,你好嗎?(1)
1989年9月,我應蘇聯教委邀請,到蘇聯海參崴市遠東大學漢學系教授漢語。我乍到異邦,很多地方不習慣。吃飯就是難關。戈巴契夫上台後,蘇聯經濟狀況不斷惡化,商品匱乏,尤其是食品,副食店貨架空空如也,海參崴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教研室主任博洛京娜對我說:“您現在就像瞿秋白當年那樣,經歷《餓鄉紀程》。”
1989年俄國人的生活水平當然不能同1920年相比,但比勃列日涅夫的“停滯時期”差得多。進學校飯廳先得排隊。我到蘇聯新學的第一句話就是:“哪位排在最後?”拿著塑料托盤依次排到放食品的台前,金髮碧眼的女服務員,給我一份一份地往托盤上放菜,麵包自己取。然後再到收款處算帳付錢。飯廳里雖有座位,但早被學生占滿,只得站著吃。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吃不到蔬菜。買水果吧,都是從中國運來的,不是不熟的便是半爛的,都是我在國內不吃的。沒有辦法,只好去買,可等我下課去買時,早被俄國人搶光了。
到遠東大學後,在我結交的第一批俄國朋友中,便有圖書館管理員拉利薩。我每天到圖書館看報,同管理報刊閱覽室的拉利薩漸漸熟了。拉利薩畢業於遠東大學英語系,人逾中年,風韻猶存。她對我非常熱情,甚至允許我把報紙帶回宿舍看。有一次我對拉利薩抱怨沒蔬菜吃,她同情地望著我,什麼也沒說。第二天我去看報的時候,她在空罐頭瓶里裝了半瓶蔬菜送給我。此後她每天都給我帶半瓶蔬菜。她不值班的時候,我去看報時,蔬菜瓶壓在剛到的報紙上。一連幾個月都如此。一個外國人這樣關心我,我著實感激。菜不斷變化,有胡蘿蔔、西紅柿、茄子還有蕨菜。我原想他們吃什麼就分給我一點,但蕨菜並不是俄國人常吃的菜,副食店裡雖有,但由於價錢高,無人問津。她家如何吃得起蕨菜?她家的生活狀況如何呢?我很想知道。冬去春來,半年過去了,我只知道她有一兒一女,丈夫在列寧格勒美術學院讀研究生。
這時已經有俄國朋友請我做客了。我初次走進俄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們住房條件都很差。多半是兩室一廳,但面積很小,約三十多平方米。臥室兼客廳,靠牆擺著一張寬大的沙發床。白天推進去坐人,晚上拉出來睡覺。連遠東大學副校長的住宅也如此。副校長是漢學家,她要到中國曲阜參加孔子討論會,叫我幫她準備發言稿,所以我到她家去過幾次。與其說幫她“準備”,不如說代她捉刀。我把她的一點膚淺的意思用漢語寫出來,然後我們倆就坐在沙發上,我一句一句教她念,還替她錄了音,她自己跟著錄音練。她丈夫是海員,商船上的大副,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我的學生。他們生活水平比普通教師好一些,因為她丈夫像所有海員一樣,從日本販運汽車。她丈夫喝了酒話多,得意地對我說,他們的船每次從日本回來,都運回十幾輛日本人報廢的汽車。日本人要報廢汽車還得交錢,他看得出哪個日本人要把汽車開往報廢站,便在路上把他截住,請他把汽車開到蘇聯船上。日本人免了交錢,何樂而不為,而他們得到報廢的汽車。由於他有這種本事,船長看重他,船員愛戴他,船員把報廢汽車中最好的兩輛一輛給船長,一輛給他。他這些話讓當妻子的副校長感到難堪,生氣了,讓他住嘴,可這個二百五不但不聽,反而朝她喊起來:“不靠我的汽車,就靠你那點工資,讓全家喝西北風呀!”弄得我很尷尬,裝作聽不懂他們的話,可副校長知道我全能聽懂,更加生丈夫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