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黃野倒賣過滎陽糧倉的糧食,嫌疑很大,靠山王震怒,當場殺了黃野。

  鄭學一舉從豬變成老虎,憑藉太守的職位,名正言順的掌握滎陽。

  承天年號的時候。

  天下一統了,在南方過得不愉快的曾經的七宗五姓之一鄭氏,回歸祖地滎陽。

  鄭學這個鄭氏血脈子弟,背靠大樹依託。腰杆子一下子硬朗可不少。

  估計鄭學怎麼也沒想到,原先遠不如自己的一個區區的鷹揚衛百戶。短短時間內封侯拜將、迎娶帝國長公主、走上人生巔峰,一路火花。不可阻擋。

  伴隨掃平西北、永絕羌亂,征討漠北、封狼居胥,吳凡大勢已成,官拜大隋三神將的驃騎大將軍,鄭學儼然難望項背。

  吳凡和鄭學的糾葛不深,除了吳凡在滎陽做官及詐病去封地渤海路過一次,基本上沒有正面交流,但這並不防鄭學對吳凡派人過來有戒備。

  首先。

  吳凡的性格鄭學稍有了解,認定那廝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混帳王八蛋。不是個善類。

  其次。

  洛陽那邊兒,楊玄感大軍十幾萬圍城,雙方正你死我活,局勢敏感。這個節骨眼兒上,你吳凡不好好打仗,派人來滎陽這作甚?

  鄭學心裡嘀嘀咕咕,面兒上熱情滿滿,仿佛郭嘉一驃騎大將軍府轄下的從七品參軍,比他這一郡太守的官兒還大似的。謙卑的要命。

  郭嘉人畜無害的笑著,張口便是「久聞太守大人賢德」,閉口就是「嘗聞太守大人仁義」,一頓肉麻奉承。聽得身後兒的張郃、徐晃、高寵直起雞皮疙瘩。

  這二位表現的仿佛伯牙遇見種子期、荊軻碰到高漸離,一面如故、攜手共進,到了郡守府才特麼的撒開。

  鄭學命人上茶。請郭嘉入座。

  郭嘉不留痕跡的在背後擦擦手,欣然坐定。

  虛偽的夠了。

  鄭學問道:「敢問郭參軍大駕。不知是奉了大將軍的什麼命令?」

  郭奉孝那眼睛一轉,撒謊都不打草稿的:「楊玄感叛軍在洛陽久攻不下、受挫多時。業有轉道它途的意思,大將軍考慮他們糧草不多,恐打滎陽糧倉的主意。另外……陛下幾度去信給大將軍,言語中對糧草不能按時運到遼東,分外的不滿,督促大將軍催一催。」,扯了倆虎皮後,他總結性的說道:「所以大將軍派在下來滎陽,看看能不能幫助太守大人做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

  鄭學能信了才怪,可他總不能打開郭嘉的瓜瓢兒,看看腦子裡寫沒寫著是真是假吧?捏著鼻子承認這個說法。

  郭奉孝遂提出在城西駐紮,又用學自吳凡的、隱晦的……搓了搓右手的食指與中指。

  鄭學臉上一僵,這動作他熟啊!當初吳凡不這麼玩兒的,從他那弄走五萬兩黃金?

  被勒索了,鄭學非但無有不樂意,反而屁顛顛兒的,當天夜裡就給郭嘉送上萬兩白銀和十幾個美婢。

  鄭學這樣做的原因簡單,他見郭嘉貪婪,覺得這種人好對付,心裡對吳凡派郭嘉來幹啥有了底兒,怎能不高興?

  可惜。

  鄭學不了解郭嘉。

  郭嘉這人特好……除了他冒壞水兒。

  ……

  偃師縣城外的楊玄感大軍,收攏營盤、整頓士卒……浩浩蕩蕩來,浩浩蕩蕩的走,大有「我們就是來偃師看看,不干別的」的意思。

  吳凡佇立城頭,雖說距離遙遠,難以看清楊玄感叛軍實際,起碼煙塵是做不得假。

  賈詡與吳凡並肩而站,保持他八竿子打不出一屁來的沉默風格,你不問,丫是絕對不會說的。

  吳凡伸手放在石牆上,來回撥動幾下,「啪」的一拍,道:「擂鼓聚將!」

  「咚咚咚……!」

  戰鼓聲聲,激昂傳盪。

  沒多時。

  吳凡於城中主帳召齊一票將校。

  吳凡披盔戴甲完畢,面色嚴肅,大聲道:「楊賊率青壯五萬來偃師,後方留下的儘是參差不齊的老弱病殘,本部大營空虛。我昨日去信衛公、樊公,要他們攻打,衛公、樊公聯袂回信,贊同意見。眼下城外的楊玄感軍急於撤退,定是衛公、樊公將要得手。楊賊軍心慌亂,此時正是大好的建功立業的機會啊!」

  吳凡沒說楊玄感身邊的人是「精銳」,巧妙的用「青壯」二字代替。他同樣沒說在衛玄、樊子蓋襲擊楊玄感大營,必須牽制住他們增援,狡猾的用建功立業來煽動……

  吳凡探身,掃視眾人的臉,道:「我意,驍騎皆出,擊潰楊玄感,不能讓他人獨攬大功,諸位以為如何?」

  斬裴弘策、囚楊汪,吳凡威嚴赫赫,底下的哪個敢反對?紛紛應和。

  吳凡道:「于禁?」

  于禁出列。

  吳凡道:「令你為偃師留守,整頓河南郡兵的同時,力保城池不失。」

  于禁抱拳,道:「喏!」

  吳凡轉頭,問道:「誰願為先鋒?」

  先鋒的活計挺有意思。有句話叫「先到先得」,放到先鋒頭上適用,這個任務非常容易得到好處。但還有句話叫「先到先倒霉」,與敵人交戰、被敵人伏擊……都是它。

  吳凡沒吩咐,賈詡卻提前告知吳凡麾下嫡系將領,如果吳凡沒點名,不要亂開口。

  賈詡在吳凡身邊,資歷是短,可誰都不會輕視他,瞧瞧不比郭嘉差哪兒的待遇,一目了然他在吳凡心中的地位多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