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呂青笑了笑,跳上一棵松樹,閉目休憩。待抱琴吃完油餅,依在樹下休息,他忽然極輕地說了一句,“你待公主,倒是真心。”
抱琴抱膝坐在地上,望著天上微芒的星光,許久,低低道:“公主待我,也是真心。”
呂青沒有再說,用手指輕叩著膝頭,忽然低低地吟唱起來,“鐵騎——起,妃子——別,相顧淚如雨,夜夜指故鄉——”
吉光片羽般的記憶在腦海中依稀閃現,他神情恍惚,唇角微勾,帶上了幾分苦笑的意味。
抱琴想起在去邊關為謝朗洗冤的途中,也常常聽他哼唱這首曲子,便好奇地問道:“呂大哥,這是你家鄉的曲子嗎?”
呂青搖搖頭,把手枕在腦後:“我也不知道。我五歲便與親人離散,我不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家鄉在哪裡,親人的一切我都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小時候每天晚上能聽到的歌聲,但那歌的詞我也不記得了,我只哼得出其中幾句的曲調。從五歲起,我每天晚上逼著自己哼這曲調,到了後來,我自己給這幾句配上了詞。我怕自己有一天,會連這最後的一點東西都忘掉……”
他停住話語,目光迷濛地看向茫茫夜空。這個世上的許多事情,他比別人看得清楚,唯獨自己的來路,他看不清楚。
抱琴心生憐憫,想起自己的身世,也不禁大起同病相憐之感,兩人默默無語。
月過中天時,呂青悄然跳下松樹,凝望了熟睡的抱琴片刻,將外袍脫下,輕輕地蓋在她的肩頭。
二人隱匿行蹤,跟著丹軍到了燕雲關,可始終找不到機會下手。燕雲關關門緊閉,他們也無法入關向平王報信,只能一直在丹軍軍營外藏匿。
丹王放話要三天後攻城,呂青思忖一番,覺得只有在丹軍押送柔嘉和薛蘅上燕雲關的路途上才有一線機會。二人備齊弓弩箭矢,這日凌晨便在此等候,意圖冒死一搏,恰與薛蘅所謀不約而合,這才及時救出柔嘉。
抱琴此時自來不及細敘這些情形,她緊攥住柔嘉的手,道:“公主,我們快走。”
柔嘉猶豫了一下,但也知自己武功低微,根本幫不了薛蘅的忙,反而只會拖累她,便向呂青道:“呂大人,拜託你了,一定要將薛先生救出來。”
呂青點點頭,轉身便走。
抱琴看著他修挺的背脊,心中一熱,脫口呼道:“呂大哥,你千萬小心!”
呂青腳步頓了一頓,旋即掠向樹林,片刻便不見了蹤影。
薛蘅激鬥間瞥見柔嘉已躥入了樹林,而接應二人的身影極似呂青和抱琴,她心中大石落地,手中刀光四起,每刀均含凌厲真勁,如風捲殘雲一般,殺得丹兵死傷枕籍。
但她也知道這樣纏鬥下去不是辦法,只要軍營中留守的丹軍聽到動靜趕過來,自己便插翅難飛。念及此,她一聲厲喝,身形拔起丈許高。丹軍齊齊將槍戟矛戈高舉,薛蘅落下來時,在這數十桿槍戟上借力一踏,如搏兔之鷹,撲向數丈外的那名將領。不等那將領一招遞出,她已挺刀刺入他的腹肋,順手一帶,將他拖落在地,自己騰身上馬。
她力夾馬肚,竟不馳向前方,反而向丹軍大營馳了過去。將領被斬,丹兵有一霎那的慌亂,待看清薛蘅竟是馳向己方軍營,更愣了片刻,反應過來時大呼小叫追上來,卻已被薛蘅拋下了十餘丈。
快到丹軍軍營,薛蘅飄落馬背,施展輕功,在聽到動靜出來攔截的丹軍之中如泥鰍一般鑽來突去,手中厚背刀如砍朽木,殺得丹軍人仰馬翻。混亂中,她突入一個營帳,砍斷繩索,將這營帳拉倒在地,再如法炮製,砍翻數個營帳後,丹軍已不見了她的身影。
丹軍留守的將領趕到,與押送薛秦二人的將士會合,這才知道究竟發生了何事,急忙派人火速往燕雲關下報信。
可剛派出傳信之人,還沒有來得及下令搜索軍營,營地內嘩聲大作,火頭四起。燕雲關為北境乾燥之地,一有火頭便濃煙滾滾,丹軍慌了手腳,紛紛趕去救火。
薛蘅仗著絕頂輕功在丹軍軍營內遊走,放了幾把火,便尋找關押那一千餘名殷人的地方。
可尋了一陣,仍沒有找到他們,薛蘅不由有些著急。她知時間緊迫,只要燕雲關下的丹王得到消息,派雲海十二鷹回來,自己便難逃離險境。
她四顧之時望見丹王的中軍大帳,心中一動,閃身疾走,不多時潛到了中軍大帳後。
一零二、逃生
她運氣聽了片刻,知道帳中只有一名身無內功之人,便輕輕挑起帳角,鑽了進去。只見帳中用牛皮製成的作戰圖前,一名十二三歲的灰衣少年正拿著根皮鞭指來指去,嘴裡還不停低聲念叨著。
薛蘅悄無聲息地掩近,手指駢點,正中少年數處穴道。少年一聲未發,軟倒在地。他雙眸之中只露出片刻的慌亂,便恢復了鎮定,好奇地盯著薛蘅的一舉一動。
薛蘅見他年歲與薛定相仿,又是侍童裝扮,也不想傷他性命。她在帳內找到一件銀色盔甲,忙套在身上,又系好盔帽。她身量高挑,比一般男子矮不了多少,那盔帽又是半遮面的,這樣一來,若不將盔帽掀下,誰也不知她就是薛蘅。
她取了案几上一塊令牌,想了想,在那灰衣少年身邊蹲下來,用恐嚇的語氣低聲道:“你知不知道捉來的殷人關在哪裡?你說出來,我就饒你性命。”
灰衣少年眼珠一動,點了點頭。
薛蘅量他也不敢搗鬼,將他拎起,右手在他腰間輕輕托著,出了中軍大帳。說也奇怪,她換了這身銀甲,與這少年一路走來,即使偶爾遇上丹兵,皆不敢直視她,恭恭敬敬的閃在一邊,躬腰為禮。
少年不能出聲,以目示意,不多時便引著薛蘅到了丹軍營地最東南的一個角落。這是一處極簡陋的馬廄,關著上千人,正是當初和薛蘅一起被俘的那些殷人。
薛蘅心中一喜,見看守的丹兵不多,便掏出令牌,喉間變成粗重威肅的男聲,道:“王有令,提這些人前去關下當肉盾。”
看守的丹兵聽了,忙將殷人往馬廄外趕。這一路走來,需繞過庫莫奚人的營帳,薛蘅心生一計,走過那年老族長身邊之時,急促傳音,“往東南走,進雲杉林,到白沙河邊等我!”
那族長聞言一愣,旋即鎮定,控制著不露出喜色,隻眼皮微微地眨了一眨。
再走十餘步,經過庫莫奚人營帳時,薛蘅忽然發難,將手中少年拋向一邊,佩刀揮舞,招式精奇奧妙,連斬十餘名押解的丹兵,又順手斬翻兩座營帳。
丹人一亂,老族長連聲口哨,殷人便跟著他向東南方向奔逃。薛蘅斷後,真氣隨著刀鋒激送,鮮血激濺,丹兵又倒下十餘人。
可殷人逃出不遠,營地內又有一隊丹兵追了出來,薛蘅正焦急之時,忽見那隊丹兵紛紛倒地,捂著臉在地上翻滾哀號,似是中了什麼暗器。薛蘅知道是呂青回來接應,放下心來,繼續與丹兵搏殺。
這時庫莫奚族留守之人也大呼小叫奔出營帳,因為薛蘅穿著丹軍將領的盔甲,他們都以為丹軍起了內訌。庫莫奚人正一直為了被脅迫南下而心有不忿,這刻自然樂得隔岸觀火,更有人大聲起鬨。
薛蘅巴不得他們出來看熱鬧,閃躲槍戟時躲入了庫莫奚人之中。丹兵手中的兵刃不及收招,庫莫奚人便倒下了幾個。
庫莫奚人大怒,操刀執槍上前理論,與丹兵推搡在一團。薛蘅趁機閃躲,溜向殷人逃走的方向。
剛走出十餘步,她忽瞥見先前擒住的那名灰衣少年還倒在一座塌倒的帳篷邊,這才想起自己還沒有解開他的穴道。可當時為求不讓他發出半點聲息,她點中的是他數處要穴,且用的是天清閣獨門手法。如若不在其穴道處用獨門真氣揉搓半炷香的功夫,他就會落下終身殘疾。可此刻她忙著逃命,又如何能耗費時間為他解開穴道?
她看著這少年與薛定相仿的烏黑眼眸,再想到他是侍童,手中還沒有沾上殷人的鮮血,不禁心中一軟,將他提了起來,向前急奔。
快到樹林前,她回頭看了看,見丹軍軍營內又冒出幾處火頭,知道定是呂青又放了幾把火。呂青輕功不亞於自己,且丹軍並不認識他,只要隨便換個裝束便可逃脫,她也不擔憂,迅如青煙般奔向樹林。
那千餘名殷人扶老攜幼的,逃得不快,才剛奔入樹林,薛蘅便趕了上來。
老族長正率著壯漢們斷後,見薛蘅趕上,恨不得即刻下跪謝過救命之恩才好。薛蘅看著他們面上的感激之色,道:“趕緊走。”
眾人發足狂奔,不多時,呂青也趕了上來。見薛蘅拎著一個丹人裝束的少年,不禁訝道:“他是誰?”
薛蘅沒有回答,帶著眾人奔出樹林。到了白沙河邊,她找到祖師爺行軍手札中記載的那處河灘,正發愁如何讓這些婦孺老幼都泅過白沙河,卻見那族長一聲令下,眾人紛紛跳入河中,就連五歲小孩都不例外,跟著大人向對岸游去。極幼的嬰兒則被大人放在粗樹枝上,推過白沙河。薛蘅大奇,一問族長,才知他們是居住在赤水原伏剎海子邊的漁民,皆姓尚,水性自是極佳。
薛蘅脫下盔甲,丟入河中,與呂青最後泅過白沙河,又將留下的痕跡遮掩一番,這才帶著眾人披荊斬棘,向前而行。路途中見到有糙叢被踩踏的痕跡,知道必是柔嘉和抱琴留下的。
遙見山谷下出現兩棵銀杏樹時,薛蘅回了一下頭,此時朝陽高懸,風動樹梢,從燕雲關隱約傳來千軍萬馬廝殺的聲音。她輕嘆一聲,道:“可惜小黑不知跑到哪裡去了,不然也好讓它去送個信。”
呂青道:“咱們今天在丹軍軍營中這麼一鬧,閣主和公主又沒被押上戰場,王爺只要派出探子打聽,定能知曉。咱們還是儘快逃離險境,再找到公主,一起去燕雲關。”
薛蘅點了點頭,分開銀杏樹間的荊棘,回頭向眾人道:“大家打起點精神,只要順著這條山路南下,便可逃到左家堡。”
眾人一陣歡呼,均有死裡逃生的喜悅,更有人泣不成聲。他們在老族長的調度下,井然有序地走向荊莽叢林之中。
薛蘅走出數里,知道已脫離了險境,這才放下那丹族少年,在他穴位處揉搓了一陣。少年輕咳數聲,睜著烏黑的眼睛看著薛蘅,一言不發。
薛蘅冷聲道:“我不會傷你性命,但你也休想逃回去向丹王報信。我現在點了你的一處死穴,每半個月給你解穴一次,才能保你性命。待戰事平定之後,我再放你回丹國。在此之前,你最好老實一些。”
少年露出怯懦之色,連忙點了點頭。
抱琴抱膝坐在地上,望著天上微芒的星光,許久,低低道:“公主待我,也是真心。”
呂青沒有再說,用手指輕叩著膝頭,忽然低低地吟唱起來,“鐵騎——起,妃子——別,相顧淚如雨,夜夜指故鄉——”
吉光片羽般的記憶在腦海中依稀閃現,他神情恍惚,唇角微勾,帶上了幾分苦笑的意味。
抱琴想起在去邊關為謝朗洗冤的途中,也常常聽他哼唱這首曲子,便好奇地問道:“呂大哥,這是你家鄉的曲子嗎?”
呂青搖搖頭,把手枕在腦後:“我也不知道。我五歲便與親人離散,我不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家鄉在哪裡,親人的一切我都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小時候每天晚上能聽到的歌聲,但那歌的詞我也不記得了,我只哼得出其中幾句的曲調。從五歲起,我每天晚上逼著自己哼這曲調,到了後來,我自己給這幾句配上了詞。我怕自己有一天,會連這最後的一點東西都忘掉……”
他停住話語,目光迷濛地看向茫茫夜空。這個世上的許多事情,他比別人看得清楚,唯獨自己的來路,他看不清楚。
抱琴心生憐憫,想起自己的身世,也不禁大起同病相憐之感,兩人默默無語。
月過中天時,呂青悄然跳下松樹,凝望了熟睡的抱琴片刻,將外袍脫下,輕輕地蓋在她的肩頭。
二人隱匿行蹤,跟著丹軍到了燕雲關,可始終找不到機會下手。燕雲關關門緊閉,他們也無法入關向平王報信,只能一直在丹軍軍營外藏匿。
丹王放話要三天後攻城,呂青思忖一番,覺得只有在丹軍押送柔嘉和薛蘅上燕雲關的路途上才有一線機會。二人備齊弓弩箭矢,這日凌晨便在此等候,意圖冒死一搏,恰與薛蘅所謀不約而合,這才及時救出柔嘉。
抱琴此時自來不及細敘這些情形,她緊攥住柔嘉的手,道:“公主,我們快走。”
柔嘉猶豫了一下,但也知自己武功低微,根本幫不了薛蘅的忙,反而只會拖累她,便向呂青道:“呂大人,拜託你了,一定要將薛先生救出來。”
呂青點點頭,轉身便走。
抱琴看著他修挺的背脊,心中一熱,脫口呼道:“呂大哥,你千萬小心!”
呂青腳步頓了一頓,旋即掠向樹林,片刻便不見了蹤影。
薛蘅激鬥間瞥見柔嘉已躥入了樹林,而接應二人的身影極似呂青和抱琴,她心中大石落地,手中刀光四起,每刀均含凌厲真勁,如風捲殘雲一般,殺得丹兵死傷枕籍。
但她也知道這樣纏鬥下去不是辦法,只要軍營中留守的丹軍聽到動靜趕過來,自己便插翅難飛。念及此,她一聲厲喝,身形拔起丈許高。丹軍齊齊將槍戟矛戈高舉,薛蘅落下來時,在這數十桿槍戟上借力一踏,如搏兔之鷹,撲向數丈外的那名將領。不等那將領一招遞出,她已挺刀刺入他的腹肋,順手一帶,將他拖落在地,自己騰身上馬。
她力夾馬肚,竟不馳向前方,反而向丹軍大營馳了過去。將領被斬,丹兵有一霎那的慌亂,待看清薛蘅竟是馳向己方軍營,更愣了片刻,反應過來時大呼小叫追上來,卻已被薛蘅拋下了十餘丈。
快到丹軍軍營,薛蘅飄落馬背,施展輕功,在聽到動靜出來攔截的丹軍之中如泥鰍一般鑽來突去,手中厚背刀如砍朽木,殺得丹軍人仰馬翻。混亂中,她突入一個營帳,砍斷繩索,將這營帳拉倒在地,再如法炮製,砍翻數個營帳後,丹軍已不見了她的身影。
丹軍留守的將領趕到,與押送薛秦二人的將士會合,這才知道究竟發生了何事,急忙派人火速往燕雲關下報信。
可剛派出傳信之人,還沒有來得及下令搜索軍營,營地內嘩聲大作,火頭四起。燕雲關為北境乾燥之地,一有火頭便濃煙滾滾,丹軍慌了手腳,紛紛趕去救火。
薛蘅仗著絕頂輕功在丹軍軍營內遊走,放了幾把火,便尋找關押那一千餘名殷人的地方。
可尋了一陣,仍沒有找到他們,薛蘅不由有些著急。她知時間緊迫,只要燕雲關下的丹王得到消息,派雲海十二鷹回來,自己便難逃離險境。
她四顧之時望見丹王的中軍大帳,心中一動,閃身疾走,不多時潛到了中軍大帳後。
一零二、逃生
她運氣聽了片刻,知道帳中只有一名身無內功之人,便輕輕挑起帳角,鑽了進去。只見帳中用牛皮製成的作戰圖前,一名十二三歲的灰衣少年正拿著根皮鞭指來指去,嘴裡還不停低聲念叨著。
薛蘅悄無聲息地掩近,手指駢點,正中少年數處穴道。少年一聲未發,軟倒在地。他雙眸之中只露出片刻的慌亂,便恢復了鎮定,好奇地盯著薛蘅的一舉一動。
薛蘅見他年歲與薛定相仿,又是侍童裝扮,也不想傷他性命。她在帳內找到一件銀色盔甲,忙套在身上,又系好盔帽。她身量高挑,比一般男子矮不了多少,那盔帽又是半遮面的,這樣一來,若不將盔帽掀下,誰也不知她就是薛蘅。
她取了案几上一塊令牌,想了想,在那灰衣少年身邊蹲下來,用恐嚇的語氣低聲道:“你知不知道捉來的殷人關在哪裡?你說出來,我就饒你性命。”
灰衣少年眼珠一動,點了點頭。
薛蘅量他也不敢搗鬼,將他拎起,右手在他腰間輕輕托著,出了中軍大帳。說也奇怪,她換了這身銀甲,與這少年一路走來,即使偶爾遇上丹兵,皆不敢直視她,恭恭敬敬的閃在一邊,躬腰為禮。
少年不能出聲,以目示意,不多時便引著薛蘅到了丹軍營地最東南的一個角落。這是一處極簡陋的馬廄,關著上千人,正是當初和薛蘅一起被俘的那些殷人。
薛蘅心中一喜,見看守的丹兵不多,便掏出令牌,喉間變成粗重威肅的男聲,道:“王有令,提這些人前去關下當肉盾。”
看守的丹兵聽了,忙將殷人往馬廄外趕。這一路走來,需繞過庫莫奚人的營帳,薛蘅心生一計,走過那年老族長身邊之時,急促傳音,“往東南走,進雲杉林,到白沙河邊等我!”
那族長聞言一愣,旋即鎮定,控制著不露出喜色,隻眼皮微微地眨了一眨。
再走十餘步,經過庫莫奚人營帳時,薛蘅忽然發難,將手中少年拋向一邊,佩刀揮舞,招式精奇奧妙,連斬十餘名押解的丹兵,又順手斬翻兩座營帳。
丹人一亂,老族長連聲口哨,殷人便跟著他向東南方向奔逃。薛蘅斷後,真氣隨著刀鋒激送,鮮血激濺,丹兵又倒下十餘人。
可殷人逃出不遠,營地內又有一隊丹兵追了出來,薛蘅正焦急之時,忽見那隊丹兵紛紛倒地,捂著臉在地上翻滾哀號,似是中了什麼暗器。薛蘅知道是呂青回來接應,放下心來,繼續與丹兵搏殺。
這時庫莫奚族留守之人也大呼小叫奔出營帳,因為薛蘅穿著丹軍將領的盔甲,他們都以為丹軍起了內訌。庫莫奚人正一直為了被脅迫南下而心有不忿,這刻自然樂得隔岸觀火,更有人大聲起鬨。
薛蘅巴不得他們出來看熱鬧,閃躲槍戟時躲入了庫莫奚人之中。丹兵手中的兵刃不及收招,庫莫奚人便倒下了幾個。
庫莫奚人大怒,操刀執槍上前理論,與丹兵推搡在一團。薛蘅趁機閃躲,溜向殷人逃走的方向。
剛走出十餘步,她忽瞥見先前擒住的那名灰衣少年還倒在一座塌倒的帳篷邊,這才想起自己還沒有解開他的穴道。可當時為求不讓他發出半點聲息,她點中的是他數處要穴,且用的是天清閣獨門手法。如若不在其穴道處用獨門真氣揉搓半炷香的功夫,他就會落下終身殘疾。可此刻她忙著逃命,又如何能耗費時間為他解開穴道?
她看著這少年與薛定相仿的烏黑眼眸,再想到他是侍童,手中還沒有沾上殷人的鮮血,不禁心中一軟,將他提了起來,向前急奔。
快到樹林前,她回頭看了看,見丹軍軍營內又冒出幾處火頭,知道定是呂青又放了幾把火。呂青輕功不亞於自己,且丹軍並不認識他,只要隨便換個裝束便可逃脫,她也不擔憂,迅如青煙般奔向樹林。
那千餘名殷人扶老攜幼的,逃得不快,才剛奔入樹林,薛蘅便趕了上來。
老族長正率著壯漢們斷後,見薛蘅趕上,恨不得即刻下跪謝過救命之恩才好。薛蘅看著他們面上的感激之色,道:“趕緊走。”
眾人發足狂奔,不多時,呂青也趕了上來。見薛蘅拎著一個丹人裝束的少年,不禁訝道:“他是誰?”
薛蘅沒有回答,帶著眾人奔出樹林。到了白沙河邊,她找到祖師爺行軍手札中記載的那處河灘,正發愁如何讓這些婦孺老幼都泅過白沙河,卻見那族長一聲令下,眾人紛紛跳入河中,就連五歲小孩都不例外,跟著大人向對岸游去。極幼的嬰兒則被大人放在粗樹枝上,推過白沙河。薛蘅大奇,一問族長,才知他們是居住在赤水原伏剎海子邊的漁民,皆姓尚,水性自是極佳。
薛蘅脫下盔甲,丟入河中,與呂青最後泅過白沙河,又將留下的痕跡遮掩一番,這才帶著眾人披荊斬棘,向前而行。路途中見到有糙叢被踩踏的痕跡,知道必是柔嘉和抱琴留下的。
遙見山谷下出現兩棵銀杏樹時,薛蘅回了一下頭,此時朝陽高懸,風動樹梢,從燕雲關隱約傳來千軍萬馬廝殺的聲音。她輕嘆一聲,道:“可惜小黑不知跑到哪裡去了,不然也好讓它去送個信。”
呂青道:“咱們今天在丹軍軍營中這麼一鬧,閣主和公主又沒被押上戰場,王爺只要派出探子打聽,定能知曉。咱們還是儘快逃離險境,再找到公主,一起去燕雲關。”
薛蘅點了點頭,分開銀杏樹間的荊棘,回頭向眾人道:“大家打起點精神,只要順著這條山路南下,便可逃到左家堡。”
眾人一陣歡呼,均有死裡逃生的喜悅,更有人泣不成聲。他們在老族長的調度下,井然有序地走向荊莽叢林之中。
薛蘅走出數里,知道已脫離了險境,這才放下那丹族少年,在他穴位處揉搓了一陣。少年輕咳數聲,睜著烏黑的眼睛看著薛蘅,一言不發。
薛蘅冷聲道:“我不會傷你性命,但你也休想逃回去向丹王報信。我現在點了你的一處死穴,每半個月給你解穴一次,才能保你性命。待戰事平定之後,我再放你回丹國。在此之前,你最好老實一些。”
少年露出怯懦之色,連忙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