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頁
“……普魯士不可能有那麼強吧。”華倫斯塔主教不認為普魯士具有能夠向奧地利挑戰的實力。實際上當時的歐洲各國誰都不認為普魯士能夠與奧地利抗衡。
“有沒有實力很難說,有野心是一定的。”
“普魯士對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兩個公國志在必得能夠理解,畢竟這兩個公國有人口有資源有經濟能力,普魯士得到這些地方,實力確實能夠增加。”
伊莉莎白嘆道:“富庶的地區誰都想得到,貧瘠的地區再怎麼樣都不會被人看見。奧地利正是因為有太多的貧困地區,才被拖得喘不過來氣——而那幾個富庶的地區,總也擺脫不了鬧獨立的問題。”
“這是人之常情,每個國家都是這樣的。”
“主教大人,您為我去一趟幕尼黑吧,去告訴我的表親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找他借5000士兵給我。”
“好的。陛下。”華倫斯塔主教最好地一點是從來不問問題。
※※※※
奧地利皇帝最近為了普魯士的問題很惱火。
“親愛的,按照我說,答應普魯士的計劃,組成聯軍攻打丹麥,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可是,茜茜……你要知道,如果普魯士攻打丹麥。而奧地利不介入的話,那就表示奧地利不再是德意志聯邦的首腦,表示普魯士可以無視奧地利,肆意侵吞鄰國領土,這是奧地利所不能容忍地。”
“我不懂政治,我只知道。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距離奧地利本土十分遙遠,奧地利派出了士兵,但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確實是不划算啊。”
“那也是不得已,必須要參與的啊。”皇帝嘆道:“只是,看起來普魯士想獨占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兩公國。”
“我聽說。俾斯麥一直在接觸拿破崙三世以及沙皇陛下。”
“他還公開說要對奧地利進行清算呢。‘德意志命運的難解之結,不能用執行雙雄並立政策這種溫和的方式來解開,而只能用劍來斬開。’你聽聽,茜茜,俾斯麥這人太猖狂了!”
“普魯士不是要求漢諾瓦和薩克森的軍隊撤離嗎?”
“是啊。這是在為普魯士軍隊全面進駐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地區掃清障礙。”
“弗蘭茨,如果我告訴你,我借用你地名義,告訴漢諾瓦和薩克森國王,暫時不必理會普魯士的撤軍要求。你不會責備我吧?”
“……茜茜,你有什麼計劃嗎?”弗蘭茨試探的問道。
※※※※
1864年11月2號,奧地利駐法蘭克福聯邦議會代表宣布:關於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這兩個公國的統治和前途問題。因不能同普魯士達成一致意見,應由聯邦議會來決定。
俾斯麥則指示普魯士代表向聯邦議會提出建立一個把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聯邦國家的改革計劃,以達到與奧地利決裂地目的。
巴伐利亞、薩克林、漢諾瓦、符騰堡、巴登、拿騷以及法蘭克福的大多數邦的代表再戰奧地利一邊,否決了普魯士議題。
11月8日,維也納召回駐柏林公使,宣布同普魯士斷絕外交關係。
11月12日,聯邦議會通過了奧地利提出的動員聯邦軍隊討伐普魯士的動議。
普魯士代表在聯邦議會上宣布,聯邦議會無權如此對待一個成員國,強烈要求解散聯邦議會,號召德意志其他各邦跟隨普魯士加入一個新聯邦。
11月13日,奧地利、巴伐利亞、漢諾瓦、薩克森分別對普魯士宣戰。
歐洲震驚。
普魯士議會立即發起轟轟烈烈的反對首相俾斯麥的議題。俾斯麥不得不再次孤獨的面對“一個憤怒和仇恨的世界”。
漢諾瓦、薩克森派遣前往參加丹麥戰爭地軍隊立即調轉槍口,進攻在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地區的普魯士軍隊。
停留在丹麥的奧地利軍隊由瑞恩斯坦指揮,繞過普魯士軍隊,借道漢堡,直接撲向柏林。
波西米亞邊境上地奧地利軍隊,則由路德維希·馮·內德克將軍指揮,借道薩克森,向普魯士境內推進。
就像在伊麗莎的世界裡曾經發生過的歷史那樣,奧普戰爭唯有個“快”字。但是採取快速作戰的計劃的,不是普魯士軍隊,而是奧地利軍隊。
亞歷克斯·馮·瑞恩子爵從美國返回奧地利之後,便升職成為奧地利總參謀部的參謀長,直接負責這次對普戰爭。
歷史上,俾斯麥在對奧地利作戰之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外交,使俄國和法國都保持中立,並且英國為了英普關稅協定的原因,對普魯士表現出來的野心放任自流。英國政府的態度,固然也有因為奧地利實在是個低老虎的緣故。也有因為當時整個歐洲沒有人認為普魯士能夠打贏對奧戰爭的緣故。
——一個註定失敗地戰爭,著急什麼呢?
就連普魯士自己,也不認為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俾斯麥甚至連戰敗自殺的毒藥都準備好了。
所以當普魯士以閃電般的速度擊敗了奧地利軍隊的時候,世界都為之一震。
※※※※
維多利亞女王對奧地利的宣戰的反應是:“普魯士攻打丹麥,本來我就很不滿意的……”女王地兒媳婦、王儲妃是丹麥新國王的長女,女王傾向丹麥這是毫無疑問的;對起初奧普聯軍進攻丹麥保持沉默。也有期待奧地利能夠妥善處理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的想法。最好的結果莫過於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成為獨立邦,由丹麥國王統治,這樣既不得罪親家,也避免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直接成為丹麥的領土。基本上跟新憲法頒布以前差不多,丹麥和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地區繼續保持穩定。“穩定高於一切”乃是英國處理歐洲事務地準則。
“有沒有實力很難說,有野心是一定的。”
“普魯士對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兩個公國志在必得能夠理解,畢竟這兩個公國有人口有資源有經濟能力,普魯士得到這些地方,實力確實能夠增加。”
伊莉莎白嘆道:“富庶的地區誰都想得到,貧瘠的地區再怎麼樣都不會被人看見。奧地利正是因為有太多的貧困地區,才被拖得喘不過來氣——而那幾個富庶的地區,總也擺脫不了鬧獨立的問題。”
“這是人之常情,每個國家都是這樣的。”
“主教大人,您為我去一趟幕尼黑吧,去告訴我的表親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找他借5000士兵給我。”
“好的。陛下。”華倫斯塔主教最好地一點是從來不問問題。
※※※※
奧地利皇帝最近為了普魯士的問題很惱火。
“親愛的,按照我說,答應普魯士的計劃,組成聯軍攻打丹麥,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可是,茜茜……你要知道,如果普魯士攻打丹麥。而奧地利不介入的話,那就表示奧地利不再是德意志聯邦的首腦,表示普魯士可以無視奧地利,肆意侵吞鄰國領土,這是奧地利所不能容忍地。”
“我不懂政治,我只知道。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距離奧地利本土十分遙遠,奧地利派出了士兵,但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確實是不划算啊。”
“那也是不得已,必須要參與的啊。”皇帝嘆道:“只是,看起來普魯士想獨占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兩公國。”
“我聽說。俾斯麥一直在接觸拿破崙三世以及沙皇陛下。”
“他還公開說要對奧地利進行清算呢。‘德意志命運的難解之結,不能用執行雙雄並立政策這種溫和的方式來解開,而只能用劍來斬開。’你聽聽,茜茜,俾斯麥這人太猖狂了!”
“普魯士不是要求漢諾瓦和薩克森的軍隊撤離嗎?”
“是啊。這是在為普魯士軍隊全面進駐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地區掃清障礙。”
“弗蘭茨,如果我告訴你,我借用你地名義,告訴漢諾瓦和薩克森國王,暫時不必理會普魯士的撤軍要求。你不會責備我吧?”
“……茜茜,你有什麼計劃嗎?”弗蘭茨試探的問道。
※※※※
1864年11月2號,奧地利駐法蘭克福聯邦議會代表宣布:關於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這兩個公國的統治和前途問題。因不能同普魯士達成一致意見,應由聯邦議會來決定。
俾斯麥則指示普魯士代表向聯邦議會提出建立一個把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聯邦國家的改革計劃,以達到與奧地利決裂地目的。
巴伐利亞、薩克林、漢諾瓦、符騰堡、巴登、拿騷以及法蘭克福的大多數邦的代表再戰奧地利一邊,否決了普魯士議題。
11月8日,維也納召回駐柏林公使,宣布同普魯士斷絕外交關係。
11月12日,聯邦議會通過了奧地利提出的動員聯邦軍隊討伐普魯士的動議。
普魯士代表在聯邦議會上宣布,聯邦議會無權如此對待一個成員國,強烈要求解散聯邦議會,號召德意志其他各邦跟隨普魯士加入一個新聯邦。
11月13日,奧地利、巴伐利亞、漢諾瓦、薩克森分別對普魯士宣戰。
歐洲震驚。
普魯士議會立即發起轟轟烈烈的反對首相俾斯麥的議題。俾斯麥不得不再次孤獨的面對“一個憤怒和仇恨的世界”。
漢諾瓦、薩克森派遣前往參加丹麥戰爭地軍隊立即調轉槍口,進攻在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地區的普魯士軍隊。
停留在丹麥的奧地利軍隊由瑞恩斯坦指揮,繞過普魯士軍隊,借道漢堡,直接撲向柏林。
波西米亞邊境上地奧地利軍隊,則由路德維希·馮·內德克將軍指揮,借道薩克森,向普魯士境內推進。
就像在伊麗莎的世界裡曾經發生過的歷史那樣,奧普戰爭唯有個“快”字。但是採取快速作戰的計劃的,不是普魯士軍隊,而是奧地利軍隊。
亞歷克斯·馮·瑞恩子爵從美國返回奧地利之後,便升職成為奧地利總參謀部的參謀長,直接負責這次對普戰爭。
歷史上,俾斯麥在對奧地利作戰之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外交,使俄國和法國都保持中立,並且英國為了英普關稅協定的原因,對普魯士表現出來的野心放任自流。英國政府的態度,固然也有因為奧地利實在是個低老虎的緣故。也有因為當時整個歐洲沒有人認為普魯士能夠打贏對奧戰爭的緣故。
——一個註定失敗地戰爭,著急什麼呢?
就連普魯士自己,也不認為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俾斯麥甚至連戰敗自殺的毒藥都準備好了。
所以當普魯士以閃電般的速度擊敗了奧地利軍隊的時候,世界都為之一震。
※※※※
維多利亞女王對奧地利的宣戰的反應是:“普魯士攻打丹麥,本來我就很不滿意的……”女王地兒媳婦、王儲妃是丹麥新國王的長女,女王傾向丹麥這是毫無疑問的;對起初奧普聯軍進攻丹麥保持沉默。也有期待奧地利能夠妥善處理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的想法。最好的結果莫過於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成為獨立邦,由丹麥國王統治,這樣既不得罪親家,也避免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直接成為丹麥的領土。基本上跟新憲法頒布以前差不多,丹麥和什勒斯維希-荷爾斯坦地區繼續保持穩定。“穩定高於一切”乃是英國處理歐洲事務地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