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個法子是發動士卒,可如此一來,損耗的兵力更大。

  第三個法子,就是就地取食。可關外和西域一線,比起中原來本就是人丁稀少,眼下指望瓦刺和畏兀兒人來供應十多萬沿途明軍的食宿,更是不可能。

  這三個法子,無論是用哪個法子小想來都不久遠,否則歷朝歷代,為何中原王朝想要大規模駐軍關外,都是難之又難。

  原本戶部是準備了徵發民夫的公文,可是還沒送到內閣裡頭,就被執掌戶部的徐階擋了下來。

  原來這一回朝西北運糧,竟是不需要官府徵發一夫一漢。

  內閣和兵部早就擬好了公文,以兵部的名義,向大明境內的商戶大量買糧。若是隨軍出關,只要在肅州辦好文書,等上幾日,見數量夠了,自然又會有朝廷的兵將沿途護送。

  等送到營中,直接拿了金券銀票,或者是軍中的堪合文書回頭,去關內的錢莊裡頭領回自己那份就是。

  哪些地方能調出多少人手出來,能送到哪邊,早就由這些商戶和役工們自個談好,既不會誤了各地的農事,也不會擔心有人逃跑,朝廷的兵馬只要分批沿途護送就成。

  而來回拿的都是金券銀票。也省了不少事兒,這一頭,就又是蕭墨軒所說的“錢”字了。

  自打三月底起,南北二京的“朝莊。裡頭早就忙活開了。

  這麼多人一路西行,吃喝住行都要使錢,除了南北二京之外,從江南1湖廣,四川到肅州的一路上。成都,西安,大同,靈州,等等這些大城果頭大小、面額的金券銀票,都要備足。

  專門製作金券銀票的制鈔房,幾乎連續十來天都沒歇工。新印刷出來的金券銀票,除了一小部分用來兌了南洋商人的金銀外,大部分被存放在兩京的庫房裡。

  如今南洋二帶,用的幾乎都是大明朝莊發的金券銀票,用張四維的話來說,“若是用金銀,還怕有個成色好壞,若用我大明的金券銀票,一兩銀子便就是一兩足色細絲

  什麼成色的銀子能換到多少金券銀票,早就在各地的錢莊裡頭就算好了1而各地錢莊收到的金銀,又全部匯總到“朝莊”裡頭,鑄成水一準的成色。

  前再年鑄鍊金銀的大師傅。還多是東瀛過來的手藝人居多。這些扎著朝天小辮子的僂人,其他的不好說,可鑄鍊金銀的水準那倒是沒得口認兩年。明人也學得會系可以煉出來比僂人做的舊川,不討為了維持金券銀票的價值,仍鑄得和從前一樣。

  蕭閣台對徐閣老說了,僂人雖然不大好,可鑄銀的手藝了得,我殃浹大國不必連這點風度也沒,咱這就叫技術引進。啥叫技術引進,徐閣老不大懂,不過技術和引進分開來,還是懂的,合在一起,也就那麼個意思。

  至於金銀鑄得比以前好,蕭閣台也說了,總用一樣的金券銀票,日子長了總是不好。若是真鑄得好了。以後重製幾版新模樣的金券銀票,到時候十張老銀票換九張新銀票,金銀的成色也再上一準。也防著年頭長了,有人能做出差不多模樣的假券來,這是好事。

  到底是好是壞。普通的商戶也管不了那許多。可畢竟金券銀票用著方便,也是事實。況且如果想要金銀,也大可以拿著去錢莊裡用金券去換,換出來的也是水一準的成色,反倒比從前食著金銀的時候,心裡頭更塌實。

  況且把錢放到錢莊裡頭,換了金券銀票,不但少了許多擔心,幾張紙總比一堆金銀更容易收藏吧。更可以有利錢拿,這簡直是列祖列宗都沒想到過的好事兒。商戶和百姓。紛紛把自己手上的大部分金銀和銅錢換成了金券銀票。

  而南洋和西洋的商戶,若是不急著帶金銀走的,也都寧願拿著金券銀票去使。近兩年來,據說西洋有些大商之間,也學著用大明“朝莊”的金券銀票互相交易了。

  來自南洋和西洋的金銀,源源不斷的朝著“朝莊”金庫房裡頭湧進。

  至於這回新印出來的金券銀票。在沒有收到金銀之前,自然也是一張都不能兌出去。這些金券銀票。都是給西邊準備的。

  戶部早就下了文書,凡是在大明的邊市交易,一律只許用金券銀票,上個月底,把歸化也加了進去,若是要換金銀,只能等交易完了自個去換。

  嘉峪關內的肅州,也是新開了朝莊的分行,大軍西進,只要是能用金券銀票的地方,絕不用金銀。而且,據說肅州也要和大同一般開邊市了。

  蕭閣台私下說過,絕不把西邊來的金銀,再漏一絲一毫出去。真的一絲不漏,當然是不可能,但是想要逼著西域諸部也學著用金券銀票,倒也是不爭的事實了。

  戶部和朝莊裡的掌柜們,連日連夜的加班加點,為的就是算出個大約需要備下多少金券銀票,那些地方能直接用上,又有哪些地方非用金銀不可,金銀又該是要準備多少。

  不過。無論是農,商還是錢。使起力來都得有花費,這又是蕭墨軒說的最後一個字“財”

  這個財字,倒和前面三個字不同,得從太倉里出。

  好在大明這些年積累,也有了些底子。海瑞海關長那裡的海關,是個大頭,每年大幾百萬兩的稅銀不在話下,眼下更是有突破千萬的勢頭。

  海關長鐵面無私,是整個大明朝都出了名兒的,當年連皇上都敢罵的人,你還能指望他給你開後門,人家後頭還有當今的皇上和蕭閣台撐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