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上又忘了北元。”蕭墨軒提醒隆慶。“皇上可別忘了,京城裡頭,還有一個北元正宗的大汗在呢

  “子謙你是說圖門?”隆慶又是一番訕笑,“你竟是以為,瓦刺人會認他這個正宗?”

  “此一時。彼一時也。”蕭墨軒對隆慶的說話不置可否。

  “眼下瓦刺正是惶惶不可終日,前日歸化所私販火藥,也多半是賣給了瓦刺和畏兀兒人,若是此時能得一強援,瓦刺人又該如何選擇?若是皇上您。又該如何選擇?”蕭墨軒細說道。

  “得一強援,是為有利;名附北元。是為有份;此等有利有份之事,可為。”隆慶未及多想,心裡頭已是有了答案。

  “所以瓦刺納表一事,皇上不必多慮,只消我朝大軍,兵出嘉峪關,不但是瓦刺,便就是畏兀兒人的納降國書,自然會送到京城來。”蕭墨軒說的明白,隆慶也聽得明白,兩人不禁是相視一笑。

  “兩國納表,已不是難事,皇上和微臣二人,也不必擔心會貽笑於人,可只一個納表歸降,豈不是草草了事。”蕭墨軒似乎並不滿足於只圓了自己拉著隆慶大人一起撒的謊。

  “若是能永消北患,才是大拜 ”隆慶也是連連點頭。

  “歷朝以來,我中原多有對西,北二地再兵。”蕭墨軒說道,“可卻是奪而不能守,最後統統還了回去,仍然給養出了元氣。”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眼下我大明,卻有幾樣利器,可破此局。”蕭墨軒笑道。

  “子謙你是一樣,我大明火器也是一樣,聯只記得起這兩樣,還有哪幾樣,莫非譚綸,戚繼光還是李成梁?”隆慶一時間竟是弄不懂蕭墨軒所說。

  “皇上又錯了,臣說的並非是人,更不是火器。皇上若比軒作利器,軒一向於人和善,豈不是敗壞名聲。”蕭墨軒搖頭否認。

  “與人和善”隆慶帝吃進了一片辣椒,正端著清茶在消火,差點禁不住喝進的一口茶全噴在桌子上,“我大明這幾年來,四面戰火,雖是都勝了,可大半也是你蕭子謙惹出來的。”

  “子謙這是教他們為善,況具我大明只是由守而攻。無論哪次都是如此,若是不好好教他們一番,省不得又會生出事端來,怎生好說是臣惹出來的。”蕭墨軒擺出一副委屈的姿態。

  “這算是聯錯了,聯給蕭大學士賠罪了隆慶也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麵皮上頗有些掛不住。

  “微臣豈敢。”既然做皇帝的都已經屈尊道歉了,蕭墨軒自然也不好再追究。

  “至於這一回,臣也只是替我大明防患於未然。”蕭墨軒故作正色道,“我大明眼下精兵百萬,北患大減,太倉殷實,軍心求戰。自秦以來,我中原企圖經略西,北二地,所獲良機,無過此次。”

  “願此戰過後,我大明再無關外關內之分,長城一線,納為中土。”蕭墨軒深吸有一口氣,站起身來。(未完待續)

  第七卷 第九卷第七章 利器

  第九卷第七章 利器

  入明隆瘧四隻。四月十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薊遼和宣大兩軍調出來的,配給李成梁的兩萬馬軍精騎還沒抵達嘉峪關內的肅州,整個大明朝卻已經像一架巨大的機器一樣動了起來。

  農,商,錢,財。這四個字。便就是蕭墨軒向隆慶帝說說的大明朝手中的利器。

  農,望名而知意。由蕭家的京郊農莊起步。番薯,玉蜀秦,以及改良過的小麥和水稻,眼下已餐是遍布大明各地。好的地頭上,再加上打理的好,一畝地種兩季,最多能產個四五石左右的大米和麥子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兒。

  如果是換了番薯和玉蜀秦。一畝地一年產個十石八石,甚至十石以上的糧食,也絲毫不奇怪。不少當年跟在蕭墨軒身後,非要追著種番著1玉蜀秦的商戶,也是大呼上當。

  番薯和玉蜀秦產量實在是太高。沒兩年便鋪得到處都是,頭一年跟著種的還好,第二年才跟上的。雖然產量也高,也不算虧,但是收益明顯不如原先打算的那般。

  再看看蕭家在南北的幾處農場,居然已是辟出好大的地來養豬養魚了。不禁哀嘆人家畢竟是大學士。腦瓜子轉的就是比咱快。而且回過頭來1還是得去蕭家的農莊去買水稻和小麥的種子,也只有蕭家出的貨色,才是上等,自個上迴轉了次二道販子,才是著了道,怪不得蕭大學士。

  大明不缺糧食,自然軍中也不能缺。無數輛牛馬拉著的大車,或者滿滿的大船。載著滿倉的糧食。源源不斷的向著西北的肅州一帶進

  。

  而這些運糧的牛馬和糧船,卻又幾乎沒一輛是朝廷拿出來的,這便是蕭墨軒所說的第二字,“商”。

  商人趨利,是乃天理。李成粱所率的馬軍雖然只有兩萬,可殿後掛衛的步兵,卻又有超過十萬人之數。

  從肅州出嘉峪關,到額爾齊斯河,要經過沙州,哈密和吐魯番,路途千里,所以這一路上的補給。顯的尤為重要。

  歷朝歷代,只拿得出三個辦法,最常用的辦法是徵發民夫,但是徵發來的民夫大多也是被逼無奈。整日尋思著如何逃走,也是常事。況且徵發來的民夫,還得另外分出兵力和精神來去管。至於哪個地方該出多少民夫,該服役多少時間,更是說不清楚的理,有的靠得近的地方,甚至因此而整縣整府的廢了農事也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