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結局誰做主?

  允礽被廢黜十年後,在公元1722年冬,康熙忽然不行了。多年來的病情積攢到一起會聚成一股強大的能量找上了這位老而不死的老頭。據史料載,他當時傳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步兵統領隆科多等人入見。在御榻旁,康熙講了他的遺詔,最後一句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對於這份遺詔,後人有太多的評論與猜測。這並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我們要講的是,新任皇帝,這個後來稱為雍正的傢伙是如何對待允礽的。

  從歷史可以得知,允礽第二次被廢後,就被康熙禁錮在咸安宮。滿臉憔悴,頭髮已白。十年的囚禁生涯早已經把他變成了一個廢物,他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東山再起了。雖然,他一直希冀的老而不死的父親已經離去,但此一時彼一時了。我們真的很替允礽抱屈,在他被廢後,康熙還活了十年。也就是說,如果他不被廢,必須還要等上十年。老天睜著一雙視天下蒼生為芻狗的眼,看著人間帝王家裡發生的一切。我們也替允礽高興,他終於被廢了,不然,再等上十年,他肯定會在等待中寂寞地死去。

  在十年禁錮生涯結束的那一刻,當允礽看到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是皇八子時,他肯定很高興。他本以為父親一死,上台的肯定是八弟,那麼,他將必死無疑。如今,不是八弟,也不是八弟黨的人,他鬆了一口氣。

  可他放鬆得太早了,相反,這口氣就根本不該松。

  雍正繼位後並沒有放了他,出於皇帝登極有大赦天下一說,便將其封為理郡王。而雍正這個癟三在同一年命於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礽移居到那裡繼續幽禁。第二年,允礽死去。

  他辛辛苦苦地等了三十年,等到一個十年禁閉,好不容易等到老父親死去,迎接他的依舊是永無止境的禁閉。這樣的一個命運,要它還有何用。

  在他臨死時,他是否還會記起自己當初扈駕在邊行宮,夜間對月而作的詩:

  赤烏才下黃金丸,碧霄飛上白玉盤。

  邊城盛夏無暑氣,涼夜清露何。

  長空萬里浮雲淨,圓光素影如懸鏡。

  行宮此夜滿瓊瑤,人間天上相輝映。

  詞客漫言邊境苦,白草蕭蕭塞上土。

  只今四海為一家,雁塞龍沙駐翠華。

  但見居民安本業,曾無戍卒憶天涯。

  寒輝頓覺炎威失,仿佛珠光射銀闕。

  今宵心跡喜雙清,試詠新詩對明月。

  與他的父親康熙和他的弟弟雍正相比,他的文才絕對是第一。但這一切又有什麼用,就如他在黃河邊上所作的“黃河天下艱難險,萬古亘乾坤。不睹靈濤壯,安知禹力尊。水雷無定響,江河欲全吞。此際乘槎穩,安瀾荷聖恩”一樣,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體都跟著康熙到另一面“荷聖恩”去了。

  從整個允礽兩立兩廢事件來看,他自己多少要付點責任,但更大的罪魁禍首是康熙,也正如允礽所怨恨的那樣:世間哪有做太子做一輩子的?

  康熙長壽,於他個人來講是好事,於允礽而言,卻是大不幸。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可憐允礽而讓康熙早死,這不符合歷史事實,也違反人性。

  我們討論一個人在當時環境下的悲慘遭遇,過多地是將其納入到那段大歷史當中去。每個人都仿佛是一個符號,在大環境下機械地做事,身不由己地思想。喜歡大談歷史特談歷史的人總將允礽之結局歸結為歷史的必然。請問,什麼是歷史的必然?允礽難道一生下來就跟自己說,自己絕對當不上皇帝,自己最終會被雍正禁錮而死?

  如果一定有歷史的必然,那這種必然就是,康熙活的時間太長了。第二

  不該有父皇

  太子扶蘇:儒與法的纏綿

  太子扶蘇:儒與法的纏綿

  倘若扶蘇不死,而順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呢?史料未記載任何關於扶蘇理政的才能,可在當時的大秦帝國,寬厚仁義就是最大的治國方法。而扶蘇,骨子裡就有這種方法!

  其實,他的名字就註定了他的結局,那麼悲傷而零落,讓人還沒有品賞完他的名字就開始對他的結局傷感了。秦朝之滅,無數的人有無數的看法,並且有理有據。這其中的看法裡,卻有一種假設,如果是扶蘇當國,秦朝會不會按照始皇帝的意圖二世三世萬萬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麼確定,因為關於這位封建帝國的第一位太子的資料太少了。我們只能從有限的文字中來探悉出他的“仁德”,我們不需要再探悉出“治術”,因為在當時的秦朝,“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術”。

  扶蘇何以死?因為一紙假詔!但從其與

  秦始皇的言談中,我們看到的是,憑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識不出詔書的真假。那麼,他為什麼一定要死呢?只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秦始皇。

  公元前209年

  當剛做了七個月的皇帝胡亥在寢宮裡肆意妄為之時,遠在大澤鄉的一群貧苦農民卻是愁眉不展。他們本是奉朝廷之命去戍守咸陽,但連日大雨耽誤了行程,按照當時律法,誤期者當斬立決。兩個帶隊隊長陳勝和吳廣在一起商量說,誤期是肯定的了。逃跑是死,起來反抗也是死,同樣是死,還是後者有點意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