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適值李淵要
避暑太和宮,按照慣例,李世民與李元吉要跟隨。元吉找到李建成道:“到了太和宮,當興精兵襲取之。抓住他後置土窖中,只開一孔以通飲食。”
建成還是沒有同意。不久,李世民搶占先機,發動了玄武門兵變,元吉與建成被殺。李元吉雖然洞燭其奸,但卻遲遲得不到下手的命令,是以大敗。而李世民卻是一個只憑傳言就殺人的人。
他的猛將李君羨,因促成了“便橋之盟”,所以李世民當著眾臣誇獎道:“使皆如君羨者,虜何足憂!”但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卻在不久後被李世民殺掉了。早在貞觀初,白日接連出現太白星,有太史占曰:“有女人要當皇帝。”其時又有謠言:“當有女武王者。”
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行酒令,各言小名,李君羨就把自己的小名“五娘子”說出來。李世民張著嘴半天沒回過神來,好久,才陰笑著說道:“明明是一個男兒,怎麼叫女孩子的名字?”
又因為李君羨官邑屬縣名里都有“武”字,李世民覺得太史之占和謠言很可能要驗在這個李君羨身上。他當初想要殺建成太子時也造了許多謠言,難道這個李君羨……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不久,他把李君羨調到華州做刺史,又密令御史彈劾他。如他所願,一份“李君羨與狂人為妖言,謀不軌”的奏書到了他面前,他馬上下令斬之。
如果建成太子有一點李世民的狠毒之心,元吉根本就不用死了。元吉臨死前很可能後悔,遇到了太子建成這樣“老實”的笨蛋,不然,死的定會是李世民,而不是他。
歷史就是歷史,由不得半點假設。但是因為抱著對建成太子太大的遺憾與對李世民的仇恨,不得不假設一番。從古至今,區分一個君主是否昏與明、庸與聵的標準似乎就是他的業績。而這種業績是留給後人的,也就是說,後人才有資格評價誰是明君誰是昏君。這後人里還分兩種,一種是文人,一種是普通百姓。
事實上,在任何一個朝代,百姓對上都所知甚少。對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封建社會來講,百姓訴苦的時間要遠大於他想要了解朝廷內部形勢的時間。大唐雖然太平強盛,但跟老百姓沒有太大關係。所謂太平,不過是收老百姓的稅順利一些;所謂強盛,不過是讓境外的諸族臣服而已。
現在無法了解當時老百姓對李世民的評價到底是什麼樣的了,即使有,恐怕也不能置於史書。況且,前面已經說了,老百姓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心思去參加時政。所以,太平盛世之於老百姓,就是能有短暫的安生時間來過日子而已。
後人中的老百姓會以“明君”二字評價李世民,因為他開創了太平盛世。而後人中的文人卻不這樣看,他們在肯定太平盛世的同時還會對皇帝之位的來龍去脈進行理論。他們理論的結果就是李世民“皇帝之位”來路不明。在他們這裡,“明君”二字已經去掉了“明”字。
在前面我們講過,貞觀之治的出現是高祖李淵奠定的基礎和諸多名臣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假設是建成太子當國,根據他的個性與品行,他自然也會將大唐帶到太平強盛的境地中來。他還會成為世人眼中的明君。
但他失敗了,他沒有坐上本該是他坐的龍椅。因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個比他在心機上要高出許多,但在品德上要差許多的李世民。
太子朱友文:淫父之債,孝子來償
太子朱友文:淫父之債,孝子來償
朱友文,梁太祖的義子。在“王侯將相本無種,兵強馬壯者為之”的五代,太子這個頭銜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朱友文,一個被梁太祖看重卻間接被梁太祖害死的後梁唯一的太子卻只留下了不到一百字的資料。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亂臣賊子太多,作惡太多,罄竹難書。對於他這樣一個沒有大奸大惡後來又沒有機會參與政治,實現自己理想的人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
五代本就是一群亂臣賊子表演的舞台,朱友文在這樣的場景下顯得格格不入,顯得那麼“單薄”。如果他不被弟弟殺死,後梁的歷史必將改寫,雖然在關於他不到一百字的記錄里沒有他的理政才能,但無論他的理政才能如何的糟糕,肯定會比殺他而登基不理政的哥哥要好得多。可惜的是,因為父親的淫,而間接地導致了自己的被殺。在五代時期,死一個太子並不算什麼,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死的是朱友文,一個完全可以繼承梁太祖後期改革的太子朱友文。
父債子償(1)
五代後梁的建立者朱溫在做了五年皇帝後,忽然於912年七月時大病不起。在這樣的情況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他臨終前最大的一個問題。在後世史學家那裡,後梁政權是個偽政權,因為它是朱溫從早已風雨飄搖的唐王朝“篡”來的。
朱溫從907年稱帝就一直沒有立太子,在這位勇猛的武人看來,自己還要活很多年,早立太子不是從另一面說明自己活不長了嗎。一天,朱溫感覺真的要歸天了,終於把接班人問題提到嘴邊來,向在床邊侍奉他的王氏說,把你丈夫朱友文從汴梁叫回來。然後,又叫來宰相敬翔,說,“友文繼承帝位,其他皇子我都放心,只是友珪,我不放心”。
避暑太和宮,按照慣例,李世民與李元吉要跟隨。元吉找到李建成道:“到了太和宮,當興精兵襲取之。抓住他後置土窖中,只開一孔以通飲食。”
建成還是沒有同意。不久,李世民搶占先機,發動了玄武門兵變,元吉與建成被殺。李元吉雖然洞燭其奸,但卻遲遲得不到下手的命令,是以大敗。而李世民卻是一個只憑傳言就殺人的人。
他的猛將李君羨,因促成了“便橋之盟”,所以李世民當著眾臣誇獎道:“使皆如君羨者,虜何足憂!”但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卻在不久後被李世民殺掉了。早在貞觀初,白日接連出現太白星,有太史占曰:“有女人要當皇帝。”其時又有謠言:“當有女武王者。”
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行酒令,各言小名,李君羨就把自己的小名“五娘子”說出來。李世民張著嘴半天沒回過神來,好久,才陰笑著說道:“明明是一個男兒,怎麼叫女孩子的名字?”
又因為李君羨官邑屬縣名里都有“武”字,李世民覺得太史之占和謠言很可能要驗在這個李君羨身上。他當初想要殺建成太子時也造了許多謠言,難道這個李君羨……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不久,他把李君羨調到華州做刺史,又密令御史彈劾他。如他所願,一份“李君羨與狂人為妖言,謀不軌”的奏書到了他面前,他馬上下令斬之。
如果建成太子有一點李世民的狠毒之心,元吉根本就不用死了。元吉臨死前很可能後悔,遇到了太子建成這樣“老實”的笨蛋,不然,死的定會是李世民,而不是他。
歷史就是歷史,由不得半點假設。但是因為抱著對建成太子太大的遺憾與對李世民的仇恨,不得不假設一番。從古至今,區分一個君主是否昏與明、庸與聵的標準似乎就是他的業績。而這種業績是留給後人的,也就是說,後人才有資格評價誰是明君誰是昏君。這後人里還分兩種,一種是文人,一種是普通百姓。
事實上,在任何一個朝代,百姓對上都所知甚少。對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封建社會來講,百姓訴苦的時間要遠大於他想要了解朝廷內部形勢的時間。大唐雖然太平強盛,但跟老百姓沒有太大關係。所謂太平,不過是收老百姓的稅順利一些;所謂強盛,不過是讓境外的諸族臣服而已。
現在無法了解當時老百姓對李世民的評價到底是什麼樣的了,即使有,恐怕也不能置於史書。況且,前面已經說了,老百姓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心思去參加時政。所以,太平盛世之於老百姓,就是能有短暫的安生時間來過日子而已。
後人中的老百姓會以“明君”二字評價李世民,因為他開創了太平盛世。而後人中的文人卻不這樣看,他們在肯定太平盛世的同時還會對皇帝之位的來龍去脈進行理論。他們理論的結果就是李世民“皇帝之位”來路不明。在他們這裡,“明君”二字已經去掉了“明”字。
在前面我們講過,貞觀之治的出現是高祖李淵奠定的基礎和諸多名臣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假設是建成太子當國,根據他的個性與品行,他自然也會將大唐帶到太平強盛的境地中來。他還會成為世人眼中的明君。
但他失敗了,他沒有坐上本該是他坐的龍椅。因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個比他在心機上要高出許多,但在品德上要差許多的李世民。
太子朱友文:淫父之債,孝子來償
太子朱友文:淫父之債,孝子來償
朱友文,梁太祖的義子。在“王侯將相本無種,兵強馬壯者為之”的五代,太子這個頭銜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朱友文,一個被梁太祖看重卻間接被梁太祖害死的後梁唯一的太子卻只留下了不到一百字的資料。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亂臣賊子太多,作惡太多,罄竹難書。對於他這樣一個沒有大奸大惡後來又沒有機會參與政治,實現自己理想的人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
五代本就是一群亂臣賊子表演的舞台,朱友文在這樣的場景下顯得格格不入,顯得那麼“單薄”。如果他不被弟弟殺死,後梁的歷史必將改寫,雖然在關於他不到一百字的記錄里沒有他的理政才能,但無論他的理政才能如何的糟糕,肯定會比殺他而登基不理政的哥哥要好得多。可惜的是,因為父親的淫,而間接地導致了自己的被殺。在五代時期,死一個太子並不算什麼,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死的是朱友文,一個完全可以繼承梁太祖後期改革的太子朱友文。
父債子償(1)
五代後梁的建立者朱溫在做了五年皇帝後,忽然於912年七月時大病不起。在這樣的情況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他臨終前最大的一個問題。在後世史學家那裡,後梁政權是個偽政權,因為它是朱溫從早已風雨飄搖的唐王朝“篡”來的。
朱溫從907年稱帝就一直沒有立太子,在這位勇猛的武人看來,自己還要活很多年,早立太子不是從另一面說明自己活不長了嗎。一天,朱溫感覺真的要歸天了,終於把接班人問題提到嘴邊來,向在床邊侍奉他的王氏說,把你丈夫朱友文從汴梁叫回來。然後,又叫來宰相敬翔,說,“友文繼承帝位,其他皇子我都放心,只是友珪,我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