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成功,不僅能給人帶來寶貴經驗,還是以防備別人重走自己走過之路的鏡子。隋文帝輕鬆取得天下,在他看來,太子現今的勢力和當初的自己不相上下。中國一千年來的弒父奪位歷史頓時讓他冷汗直冒。
所有這一切,讓隋文帝對太子楊勇既憤怒又擔心。過去施在他身上的恩寵只是因這一件事便收回了大半,而剩下的那一點也隨著楊勇的奢侈和“率性”灰飛煙滅了。
楊勇可謂是“一事鑄大錯”。
古語云: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這兩句古語在隋文帝和楊勇那裡似乎都行不通,父親對兒子是高估了,楊勇沒有那麼大的雄心想要立登皇位。他處東宮近二十年,二十年來毫無逾矩之舉動。作為兒子、臣子,他是盡孝盡忠的。
楊勇對父親卻是一點也不了解,他不了解父親對皇位看得那麼重,守護得那麼謹慎。事實上,早在開皇六年(586年),洛陽男子高德見隋文帝終日勞苦,便上書請他退位為太上皇,傳位皇太子。隋文帝回答他:“我承天命來撫育蒼生,每天孜孜努力,還害怕疏漏。怎麼可以效法近代帝王‘事不師古,傳位於子,自求逸樂者哉’!”
這話雖然有“撫育蒼生”的堂堂大言在裡面,但不難看出隋文帝還不想早早地把皇位交出來。在這件事上,楊勇可謂是失智之舉,法服設樂接受百官朝賀,讓父親起了疑心。
皇帝的疑心從來都比平常人要重,因為他掌握整個天下。天下就像是一塊看起來熱乎乎的
蛋糕,拿到手裡就不想放下。可是他腳底下的人都窺探著這塊蛋糕,其實有的人只是害怕蛋糕掉下來砸到自己所以才小心謹慎地替他看管而已。但拿蛋糕的人卻不這樣想,有人抬頭略看一眼蛋糕,他就覺得這個人要來搶。任何人都不例外,也包括太子。
楊勇被廢黜後,其家人皆牽連坐廢。楊勇的大兒子上表乞求隋文帝能讓他擔任宿衛,隋文帝心一軟就要答應,可大臣楊素卻說道:“小心聖心換來螫手啊。”隋文帝立即打消了念頭。
由上述可以看出,廢黜楊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隋文帝感覺到皇位受到了威脅。立楊廣為太子不久,楊廣入主東宮,他便下了一道詔書:東宮官屬不得稱臣於皇太子。這道詔書有兩個意思,第一,原來楊勇的部下不必以臣子之禮見楊廣;第二,楊廣的部下也不允許稱臣於楊廣。
其心思何在,昭然若揭。
太子生涯
史書對楊勇有這樣一段記載: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後人修史,往往或多或少地帶了點自己的感情色彩。這記載的最後一句“無矯飾之行”似乎就是針對楊廣的“有矯飾之行”而發的。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看到,從開皇元年(581年)被立為太子到開皇二十年(600年)被廢黜,楊勇的太子生涯有三處大手筆:
開皇二年(582年),屯兵咸陽以備胡。
開皇六年(586年),鎮洛陽。
另外,諫止隋文帝按檢山東流民和北實邊疆。
自此後,隋文帝讓楊勇參決“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的所有事情。此時的楊勇還是頗得隋文帝信賴的,楊勇常在諸多事情上提出自己的意見,意見雖“多有損益”,但隋文帝都儘可能有限度地納之。
為了讓楊勇成材,隋文帝在其身邊安插了諸多名臣謀士。太子太師觀國公田仁恭、太子太保武德郡公柳敏、太子少傅濟南郡公孫恕、太子少保開府蘇威。這些人在輔助太子過程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後來,隋文帝又把朝廷重臣李綱推薦給楊勇。隋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楊勇以後能不負自己所望,而撐起大隋江山萬萬年基業。
但隋文帝雖然為楊勇精心“布置”了這麼多,可有一件事是不容質疑的。楊勇雖然參決諸多“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的事情,但大部分只是“參”,而“決”的權力都掌握在隋文帝手裡。這並非說楊勇無能力辦好一些事,而正是因為太有能力才讓隋文帝不得不抓權!
大隋開創之初,隋文帝萬事親躬,日理萬機,不分晝夜。乃至吏治得失,民間疾苦,他無不留意。試想,一個總想讓兒子早日管家理事,自己卻大事不放,小事緊抓,做這樣皇帝老子的兒子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開皇十四年(594年),齊州發生災荒,百姓餓死之屍道路皆是。當時的刺史、跟隨隋文帝一起打天下的盧賁,藉機抬高米價,大發橫財。隋文帝大怒,將其除名為民。楊勇跟父親說,此人有佐命之功,倘若這樣廢為平民,其他功臣該如何想?
隋文帝又是大怒,訓斥他道:此人狡詐之極,不可不廢。你替他求情,難道是他曾經跟你很熟嗎?
楊勇只好作罷。
其實楊勇的勸諫點很不正確,隋文帝得天下之易,天下皆知。所以,也就無所謂開國功臣之說。楊勇想從這一點對父親進行勸諫,顯然違反了事實,也觸到了隋文帝的痛處:天下是我一個人得到的,哪裡有什麼功臣?!
在開皇之初,隋文帝整頓官吏,煞費苦心,也痛下殺手。事實上,盧賁之罪實不應得被廢為民之罰,“寬仁和厚”的楊勇正是出於此,才上諫。但得到的卻是隋文帝的置之不理。這樣的事例很多,總之,楊勇雖身為太子,又被隋文帝美其名曰:參決政事,但在隋文帝皇權的巨大陰影下,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所有這一切,讓隋文帝對太子楊勇既憤怒又擔心。過去施在他身上的恩寵只是因這一件事便收回了大半,而剩下的那一點也隨著楊勇的奢侈和“率性”灰飛煙滅了。
楊勇可謂是“一事鑄大錯”。
古語云: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這兩句古語在隋文帝和楊勇那裡似乎都行不通,父親對兒子是高估了,楊勇沒有那麼大的雄心想要立登皇位。他處東宮近二十年,二十年來毫無逾矩之舉動。作為兒子、臣子,他是盡孝盡忠的。
楊勇對父親卻是一點也不了解,他不了解父親對皇位看得那麼重,守護得那麼謹慎。事實上,早在開皇六年(586年),洛陽男子高德見隋文帝終日勞苦,便上書請他退位為太上皇,傳位皇太子。隋文帝回答他:“我承天命來撫育蒼生,每天孜孜努力,還害怕疏漏。怎麼可以效法近代帝王‘事不師古,傳位於子,自求逸樂者哉’!”
這話雖然有“撫育蒼生”的堂堂大言在裡面,但不難看出隋文帝還不想早早地把皇位交出來。在這件事上,楊勇可謂是失智之舉,法服設樂接受百官朝賀,讓父親起了疑心。
皇帝的疑心從來都比平常人要重,因為他掌握整個天下。天下就像是一塊看起來熱乎乎的
蛋糕,拿到手裡就不想放下。可是他腳底下的人都窺探著這塊蛋糕,其實有的人只是害怕蛋糕掉下來砸到自己所以才小心謹慎地替他看管而已。但拿蛋糕的人卻不這樣想,有人抬頭略看一眼蛋糕,他就覺得這個人要來搶。任何人都不例外,也包括太子。
楊勇被廢黜後,其家人皆牽連坐廢。楊勇的大兒子上表乞求隋文帝能讓他擔任宿衛,隋文帝心一軟就要答應,可大臣楊素卻說道:“小心聖心換來螫手啊。”隋文帝立即打消了念頭。
由上述可以看出,廢黜楊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隋文帝感覺到皇位受到了威脅。立楊廣為太子不久,楊廣入主東宮,他便下了一道詔書:東宮官屬不得稱臣於皇太子。這道詔書有兩個意思,第一,原來楊勇的部下不必以臣子之禮見楊廣;第二,楊廣的部下也不允許稱臣於楊廣。
其心思何在,昭然若揭。
太子生涯
史書對楊勇有這樣一段記載: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後人修史,往往或多或少地帶了點自己的感情色彩。這記載的最後一句“無矯飾之行”似乎就是針對楊廣的“有矯飾之行”而發的。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看到,從開皇元年(581年)被立為太子到開皇二十年(600年)被廢黜,楊勇的太子生涯有三處大手筆:
開皇二年(582年),屯兵咸陽以備胡。
開皇六年(586年),鎮洛陽。
另外,諫止隋文帝按檢山東流民和北實邊疆。
自此後,隋文帝讓楊勇參決“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的所有事情。此時的楊勇還是頗得隋文帝信賴的,楊勇常在諸多事情上提出自己的意見,意見雖“多有損益”,但隋文帝都儘可能有限度地納之。
為了讓楊勇成材,隋文帝在其身邊安插了諸多名臣謀士。太子太師觀國公田仁恭、太子太保武德郡公柳敏、太子少傅濟南郡公孫恕、太子少保開府蘇威。這些人在輔助太子過程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後來,隋文帝又把朝廷重臣李綱推薦給楊勇。隋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楊勇以後能不負自己所望,而撐起大隋江山萬萬年基業。
但隋文帝雖然為楊勇精心“布置”了這麼多,可有一件事是不容質疑的。楊勇雖然參決諸多“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的事情,但大部分只是“參”,而“決”的權力都掌握在隋文帝手裡。這並非說楊勇無能力辦好一些事,而正是因為太有能力才讓隋文帝不得不抓權!
大隋開創之初,隋文帝萬事親躬,日理萬機,不分晝夜。乃至吏治得失,民間疾苦,他無不留意。試想,一個總想讓兒子早日管家理事,自己卻大事不放,小事緊抓,做這樣皇帝老子的兒子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開皇十四年(594年),齊州發生災荒,百姓餓死之屍道路皆是。當時的刺史、跟隨隋文帝一起打天下的盧賁,藉機抬高米價,大發橫財。隋文帝大怒,將其除名為民。楊勇跟父親說,此人有佐命之功,倘若這樣廢為平民,其他功臣該如何想?
隋文帝又是大怒,訓斥他道:此人狡詐之極,不可不廢。你替他求情,難道是他曾經跟你很熟嗎?
楊勇只好作罷。
其實楊勇的勸諫點很不正確,隋文帝得天下之易,天下皆知。所以,也就無所謂開國功臣之說。楊勇想從這一點對父親進行勸諫,顯然違反了事實,也觸到了隋文帝的痛處:天下是我一個人得到的,哪裡有什麼功臣?!
在開皇之初,隋文帝整頓官吏,煞費苦心,也痛下殺手。事實上,盧賁之罪實不應得被廢為民之罰,“寬仁和厚”的楊勇正是出於此,才上諫。但得到的卻是隋文帝的置之不理。這樣的事例很多,總之,楊勇雖身為太子,又被隋文帝美其名曰:參決政事,但在隋文帝皇權的巨大陰影下,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