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武德殿上早已站滿了人。隋文帝身穿戎服,禁衛軍刀槍林立,如臨大敵。這樣的陣勢只能是皇帝御駕親征時才有的。殿東早已站滿了文武百官,皇室親屬也在殿西屏聲靜氣,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和要發生什麼了。太子楊勇站在下面,汗水早已濕透衣襟。
隋文帝讓內史郎薛道衡宣讀了廢太子詔。這份詔書里既有必須要廢他為庶人的堂皇理由,也有隋文帝必須要這樣做的無奈和傷感。以至於在詔書最後還加了一句“良深喟嘆”。
楊勇聽完詔書,隋文帝以無可奈何的語氣叫人告訴他,你所犯的罪過太多了,我不廢你,神仙都哭啊。
楊勇向上叩謝聖恩,跟他親爹說,是啊,我所犯的罪就應該被砍了扔到路上,當後來不好好做太子的人的榜樣,父親您真是夠仁慈啊,居然還留了我一條命。
說完這些話,不知是愧疚還是激動,楊勇已哭成一淚人,跌跌撞撞地走出武德殿。
廢太子詔中所列廢太子理由有二:第一,楊勇的生活奢侈腐化;第二,昵近小人,委任奸佞。第一條和別人沒有關係,但第二條就和東宮的官員有關了。於是,隋文帝在將楊勇的太子位廢掉的同時,又將東宮太子左庶子唐令則、太子家令鄒文騰處斬,與楊勇常往來的左衛率司馬夏侯福、前吏部侍郎蕭子寶、前主璽下士何竦、典膳監元淹和左衛大將軍、五原郡公元旻均賜死。隨著這些人的被處斬,以楊勇為東宮的存在了二十年的東宮勢力從此消失,楊勇的弟弟楊廣被立為太子。
接著歷史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
先是文林郎楊孝政上書隋文帝,他說:皇太子為小人所誤,宜加教誨,不宜廢黜。
這個蠢貨明明知道皇上已經廢黜了太子,居然還以教訓的口吻跟隋文帝講“不宜廢黜”,結果可想而知,他挨了隋文帝一頓皮鞭。
他屁股上的皮鞭傷還沒有痊癒,貝州長史裴肅又上表隋文帝:楊勇罪黜已久,他應該想明白了當初所作所為,痛改前非克己自新了,請封他一小國。
隋文帝搖了搖頭,並沒有給楊勇封地,而是把這位長史大人叫進朝廷,《隋書》云:隋文帝跟裴肅“俱陳廢立之意”。也就是詳細講了廢楊勇立楊廣的原因。
隋文帝這樣做有兩個目的:第一,當時天下人並不熟悉其廢立之因由,而作為地方官的裴肅正好可以作為自己的一個發言人;第二,和楊孝政一樣,隋文帝根本不知道自己廢黜楊勇的真正原因。而這原因,他只能叫裴肅進宮,“俱陳之”。
接著就是許多地方長官上表隋文帝,希望隋文帝能對太子楊勇“寬而待之”。在這些人看來,太子楊勇只是因為生活腐化而被廢黜已經很冤枉了,若廢黜後不“寬而待之”,豈不是冤上加冤?
隋文帝對這些上表的態度是: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招來京師“俱陳廢立之意”。
這些上表的人或許不知道,早在隋文帝欲廢楊勇時,被他後來斬首的左衛大將軍、五原郡公元旻就曾勸諫過:“廢立大事,天子無二言,詔旨若行,後悔無及。讒言罔極,惟陛下察之。”
其辭直爭強,聲色俱厲,而隋文帝只是不答。
事實上,這些人都把勸諫的出發點放在了楊勇“品行”上,因為楊勇性格的率意任情,所以,難免會犯品德上的錯誤。這是裴肅的出發點。而楊孝政的出發點是:楊勇的性格導致了他身邊難免有小人,是這些小人誤了太子。元旻更是基於楊勇品行有劣而導致小人進讒言的出發點勸諫。
三個人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對症下藥。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隋文帝廢黜楊勇的真正原因。
一事鑄大錯(1)
事情可追溯到開皇十八年(598年)的冬至,也就是快要春節之時,有司徵召地方牧守和朝中百官到太子所居東宮朝賀。楊勇“法服設樂”以接受大臣們的朝賀,大肆熱鬧了一番。所謂法服,指的是儒家學說所強調的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為法服。太子穿法服本是想證明自己太子之尊嚴而已,從另一方面來講,楊勇此舉正是符合先王遺制的。這件事在“率性而為”的楊勇看來不過是小事,但在隋文帝那裡卻成了大事。
隋文帝閉著眼睛考慮了許久,他認為:太子沒有權力以太子身份接受百官朝賀。那麼,穿法服就是違背了封建禮制。其實,違背封建禮制的事,楊勇幹得太多了,可這件事卻讓隋文帝不寒而慄。
他還沒死呢!百官就敢張揚到去朝賀太子?這顯然是太子以太子身份在拉攏自己的勢力!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問太常少卿辛亶:內外百官朝東宮,古禮有之?
太常少卿辛亶聽這話里有“殺氣”,便偷梁換柱道:大臣們只是慶賀節日,並無朝。
隋文帝不吃這一套,氣憤道:胡說八道。節日稱賀,大家都是你來我走。怎麼東宮居然聚集了那麼多人在一起那麼長時間?還居然要有司徵召!
他覺得這是太子想皇帝位想瘋了,遂下旨要太子絕不可再如此。這件事以後,隋文帝便對太子楊勇疑心起來。隋文帝明白,太子就是准皇帝。作為他這個真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准皇帝形成第二權力中心,而這第二權力中心是在他還不想解散第一權力中心的前提下形成。但凡一個人的利益有外來侵犯風險時,他都會小心謹慎,疑慮重重。隋文帝更是有百倍疑心。而他的這種猜疑之心並不是沒來由的,清朝歷史學家趙翼就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輕取帝位。
隋文帝讓內史郎薛道衡宣讀了廢太子詔。這份詔書里既有必須要廢他為庶人的堂皇理由,也有隋文帝必須要這樣做的無奈和傷感。以至於在詔書最後還加了一句“良深喟嘆”。
楊勇聽完詔書,隋文帝以無可奈何的語氣叫人告訴他,你所犯的罪過太多了,我不廢你,神仙都哭啊。
楊勇向上叩謝聖恩,跟他親爹說,是啊,我所犯的罪就應該被砍了扔到路上,當後來不好好做太子的人的榜樣,父親您真是夠仁慈啊,居然還留了我一條命。
說完這些話,不知是愧疚還是激動,楊勇已哭成一淚人,跌跌撞撞地走出武德殿。
廢太子詔中所列廢太子理由有二:第一,楊勇的生活奢侈腐化;第二,昵近小人,委任奸佞。第一條和別人沒有關係,但第二條就和東宮的官員有關了。於是,隋文帝在將楊勇的太子位廢掉的同時,又將東宮太子左庶子唐令則、太子家令鄒文騰處斬,與楊勇常往來的左衛率司馬夏侯福、前吏部侍郎蕭子寶、前主璽下士何竦、典膳監元淹和左衛大將軍、五原郡公元旻均賜死。隨著這些人的被處斬,以楊勇為東宮的存在了二十年的東宮勢力從此消失,楊勇的弟弟楊廣被立為太子。
接著歷史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
先是文林郎楊孝政上書隋文帝,他說:皇太子為小人所誤,宜加教誨,不宜廢黜。
這個蠢貨明明知道皇上已經廢黜了太子,居然還以教訓的口吻跟隋文帝講“不宜廢黜”,結果可想而知,他挨了隋文帝一頓皮鞭。
他屁股上的皮鞭傷還沒有痊癒,貝州長史裴肅又上表隋文帝:楊勇罪黜已久,他應該想明白了當初所作所為,痛改前非克己自新了,請封他一小國。
隋文帝搖了搖頭,並沒有給楊勇封地,而是把這位長史大人叫進朝廷,《隋書》云:隋文帝跟裴肅“俱陳廢立之意”。也就是詳細講了廢楊勇立楊廣的原因。
隋文帝這樣做有兩個目的:第一,當時天下人並不熟悉其廢立之因由,而作為地方官的裴肅正好可以作為自己的一個發言人;第二,和楊孝政一樣,隋文帝根本不知道自己廢黜楊勇的真正原因。而這原因,他只能叫裴肅進宮,“俱陳之”。
接著就是許多地方長官上表隋文帝,希望隋文帝能對太子楊勇“寬而待之”。在這些人看來,太子楊勇只是因為生活腐化而被廢黜已經很冤枉了,若廢黜後不“寬而待之”,豈不是冤上加冤?
隋文帝對這些上表的態度是: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招來京師“俱陳廢立之意”。
這些上表的人或許不知道,早在隋文帝欲廢楊勇時,被他後來斬首的左衛大將軍、五原郡公元旻就曾勸諫過:“廢立大事,天子無二言,詔旨若行,後悔無及。讒言罔極,惟陛下察之。”
其辭直爭強,聲色俱厲,而隋文帝只是不答。
事實上,這些人都把勸諫的出發點放在了楊勇“品行”上,因為楊勇性格的率意任情,所以,難免會犯品德上的錯誤。這是裴肅的出發點。而楊孝政的出發點是:楊勇的性格導致了他身邊難免有小人,是這些小人誤了太子。元旻更是基於楊勇品行有劣而導致小人進讒言的出發點勸諫。
三個人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對症下藥。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隋文帝廢黜楊勇的真正原因。
一事鑄大錯(1)
事情可追溯到開皇十八年(598年)的冬至,也就是快要春節之時,有司徵召地方牧守和朝中百官到太子所居東宮朝賀。楊勇“法服設樂”以接受大臣們的朝賀,大肆熱鬧了一番。所謂法服,指的是儒家學說所強調的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為法服。太子穿法服本是想證明自己太子之尊嚴而已,從另一方面來講,楊勇此舉正是符合先王遺制的。這件事在“率性而為”的楊勇看來不過是小事,但在隋文帝那裡卻成了大事。
隋文帝閉著眼睛考慮了許久,他認為:太子沒有權力以太子身份接受百官朝賀。那麼,穿法服就是違背了封建禮制。其實,違背封建禮制的事,楊勇幹得太多了,可這件事卻讓隋文帝不寒而慄。
他還沒死呢!百官就敢張揚到去朝賀太子?這顯然是太子以太子身份在拉攏自己的勢力!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問太常少卿辛亶:內外百官朝東宮,古禮有之?
太常少卿辛亶聽這話里有“殺氣”,便偷梁換柱道:大臣們只是慶賀節日,並無朝。
隋文帝不吃這一套,氣憤道:胡說八道。節日稱賀,大家都是你來我走。怎麼東宮居然聚集了那麼多人在一起那麼長時間?還居然要有司徵召!
他覺得這是太子想皇帝位想瘋了,遂下旨要太子絕不可再如此。這件事以後,隋文帝便對太子楊勇疑心起來。隋文帝明白,太子就是准皇帝。作為他這個真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准皇帝形成第二權力中心,而這第二權力中心是在他還不想解散第一權力中心的前提下形成。但凡一個人的利益有外來侵犯風險時,他都會小心謹慎,疑慮重重。隋文帝更是有百倍疑心。而他的這種猜疑之心並不是沒來由的,清朝歷史學家趙翼就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輕取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