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真相大白後,鄭定公與子產就殺掉了太子建。

  太子建有個兒子名叫勝,由於輔佐太子建的大夫伍奢被楚平王所殺,其子伍子胥就帶勝避亂奔吳,由此也演化了吳楚戰爭。

  可事件並沒有到此結束。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 年),楚國當朝令尹子西感懷念其哥哥太子建,就想召逃亂一直住在吳國的勝回國。

  這時,駐守在楚國北疆重鎮“方城之外”葉邑為尹的楚公室之後沈諸梁(即後人皆知的“葉公“)提醒道:“我聽說勝這個人狡詐而又好作亂,叫他回來恐怕有禍害吧?”

  子西不以為然:“我也聽說勝這個人誠信而勇敢,不做對別人不利的事。把他安置到邊境上去,讓他保衛邊疆不是蠻好嘛!”

  葉公遺憾地答曰:

  “符合仁義叫做誠信,遵循道義叫做勇敢。勝這個人,務求實線踐諾言,並且遍求不怕死的兵士,大概是有野心吧?不管什麼話都要實踐,這不是誠信;不管什麼都不怕去死,這不是勇敢。您將來一定會後悔的!”

  子西不聽,還是把勝召了回來,把他分封在靠近吳國邊境的白邑(今河南息縣東),為上大夫,號稱白公。

  順便說明一下,司馬君在《史記》中記白公封為巢地有誤,因為巢當時已被吳國攻占。

  白公勝回來後,一直請求討伐鄭國,子西說:“楚國的政事還沒有走上正軌。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會忘記這事的。”

  到了楚惠王天八年(公元前479 年),白公勝又請求伐鄭,子西同意了,但還沒有出兵,晉國人就攻打鄭國。出於對楚國自身安全的考慮,子西接受請求去救了鄭國,並和鄭國結盟。

  白公勝聞訊大怒,說:“鄭人就在這裡,仇人離我不遠了。”

  ——從此,白公勝把子西當為仇人。

  有一天,白公勝親自在家磨劍,司馬子期的兒子平看見了,說:“王孫為什麼親自磨劍?”

  白公勝答:“我勝以爽直而聞名,不告訴你怎麼能算得上是爽直呢?我要用這劍來殺死你父親。”

  平把這話告訴了子西。子西輕視地說:“勝像鳥蛋一樣,在我覆翼之下長大的。在楚國,如果我死了,任令尹、司馬的人,不是勝還會歸誰呢?”

  白公勝聽到了子西的話,說:“令尹太狂妄啊!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了。”

  子西仍然沒有察覺。

  為了報仇,白公勝對其黨徒石乞說:“楚王和子西、子期兩個卿士,用五百人對付,就可以了。”石乞說:“這五百個人是找不到的。”又說:“市場南面有個叫熊宜僚的人,如果得到他,可以抵得上五百人!”

  於是白公勝跟著石乞去見熊宜僚,同他談得很高興。白公勝把來意告訴熊宜僚,熊宜僚拒絕了。白公勝把劍放到他的脖子上,他一動不動。

  白公勝說:“這人不為利祿所動,不為威脅而懼怕,不以泄露別人的話去討好別人,真勇士也!”

  後來,他就把熊宜僚請到府上,禮為上賓,飲食必共,出入必俱。

  宜僚感其恩,遂以身許之。

  第廿八章白公之亂88狼煙滾滾

  白公勝終於發威了!

  楚惠王十年,也就是公元前479年。

  其契機是:這年6月,吳國攻打楚國的慎邑,白公勝率軍在慎邑擊敗了來犯的吳軍。為此,他請求把繳獲的武器裝備送到郢都敬獻,以張國威。

  楚惠王當然很高興,滿口同意了。

  於是白公勝趁機叛亂。

  -

  那天正是七月的天氣。

  早上,驕陽似火,我剛好和家人在田邊除草。

  忽聞東邊鼓響號鳴,見數千兵馬扛著戰斧利器列陣進郢城,好不威風。

  鄉民議論紛紛,這就是伐吳獲勝的白公勝將送戰利品入宮檢閱,惠王為慶此役大捷在宮中準備好多天了。

  城裡也到處旌旗招展,燈籠高掛,像過大節一般。

  此前雖有白公與子西不和的傳言,但大家還是看輕了這件事,因為這多年都平穩過來了。

  我呢,雖早有憂慮,但也無從知曉細密,再說這只是王族內部的事,與我們平頭百姓又有多大的關係呢,所以僅多看了幾眼隊伍的陣勢,便和簡兒一邊整地,一邊悄悄議論了幾句。

  中午時分,子玉剛送飯到田邊,忽見城內數聲炮響,隆煙滾滾,令人十分震驚。

  不到一個時辰,就見大批貴族、公子哥們拖家帶口,拚命奔出城來。

  沿途,鄉民聽到他們傳出的口訊,逐漸顯露了事件的真相——

  原來,早朝時,白公勝悉出自己兵甲,裝作鹵獲百餘乘,親率壯士千人,押解入朝獻功。

  楚惠王佩珠戴冠,興高彩烈地登殿受捷。子西、子期亦侍立於旁。

  白公勝雖沒有帶利器,但還是武將裝束,不緊不慢地上朝拜畢。

  此時,惠王見階下立著兩籌好漢,全身披掛,就問:“這兩位壯士是何人?”

  白公勝答:“這是小臣部下石乞與熊宜僚,皆伐吳有功,特來拜見大王。”

  說著招呼兩人上前。兩人剛欲登階,司馬子期喝道:“我王御殿,邊臣只許在下叩頭,不得升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