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1911年11月,王天縱率眾隨劉鎮華下羊山打洛陽,但遭到挫折。12月,劉鎮華動員王天縱轉戰陝西。於是,這支武裝西出潼關,投入陝西軍政府秦隴復漢軍東路大都督張鍅部。參與反清戰爭。張鍅任王天縱為東征先鋒官,張治公、柴雲 、憨玉崑 為標統,劉鎮華被任為書記官,後提升參議。
民國成立後,陝西軍政府實行裁軍,張鍅部亦要裁員四五千。河南都督張鎮芳因豫西一帶社會動盪不安,且鞭長莫及,經與陝西軍政府張鳳 翽 、張鍅協商,王天縱這部分軍隊開回豫西,分駐河南府、陝州、汝州等二十二個縣,幫助當地維持社會治安。因這一帶靠近嵩山,故這支軍隊稱為“鎮嵩軍”。由於王天縱被袁世凱調往北京,任京畿一帶稽查長,經張鍅舉薦,袁世凱任命劉鎮華為鎮嵩軍協統兼豫西觀察使及豫西剿匪總司令,統領三標一營:第一標分統柴雲 ,第二標分統張治公,第三標分統憨玉崑 ,炮兵營長武衍周。就這樣,劉鎮華掌握了鎮嵩軍,又有豫西一塊地盤,開始了他的軍閥生涯。
鎮嵩軍官兵多為“刀客”出身,且與豫西土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鎮嵩軍備受豫督張鎮芳以及其他派系將領的歧視和打擊。為了改變這種處境,劉鎮華決心整頓軍紀,下狠心進行剿匪,張治公、憨玉崑 、柴雲 等都“大義滅親”,很快把伊川、洛寧、嵩縣、宜陽一帶的匪患剿平,鎮嵩軍內部因株連也被殺二三千人。這樣,鎮嵩軍總算得到張鎮芳的讚賞,在豫西站住了腳根。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首領黃興派代表攜密信由南京到豫陝,聯絡劉鎮華、張鳳翽 、張鍅反袁。劉鎮華不但不敢反袁,反而趁機巴結奉承袁世凱。他先收到黃興的信後,即派人在赴陝的路上將信使殺害,把黃興給張鳳翽 、張鍅的信密告袁世凱,從而獲得袁世凱的信任。同一年,河南寶豐縣農民白朗領導了規模頗大的農民起義,活躍在豫西,與袁軍作戰,劉鎮華也奉命率鎮嵩軍前往鎮壓。1914年8月,白朗在寶豐魯山作戰陣亡。劉鎮華得知白朗的埋葬處後,即派人割下白朗的頭,並捏造“擊斃白朗的經過”,向袁世凱“報捷”,得賞銀十萬元,被袁世凱授予陸軍中將,獲勛五位獎章。此後數年,劉鎮華更加靠攏袁世凱,苦心經營鎮嵩軍,勢力不斷壯大。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劉鎮華很快投靠了皖系段祺瑞。1917年冬,陝西革命黨人郭堅、耿直、高峻等響應孫中山護法反皖號召,率靖國軍圍攻西安,討伐投靠皖系的陝西督軍兼省長陳樹藩。陳樹藩兵力單薄,急電劉鎮華求援。劉鎮華正苦於糧餉不足,有這個可以向陝西發展的機會,當然喜出望外,即率部赴陝。但是,劉鎮華抵達潼關時,又停止行軍,派人往見陳樹藩,說明自己“在陝西沒有什麼名義,不便深入”。陳樹藩知道他的心意,為解燃眉之急,便許以省長之職。這樣,劉鎮華才率軍前進,擊退靖國軍,解西安之圍。1918年3月,劉鎮華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陝西省省長。
劉鎮華進入陝西以後,表面上和陳樹藩合作,如開放煙禁區,販賣鴉片等,但暗中,劉鎮華也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利用圍剿靖國軍之機,將郭堅部收編為省長的直屬部隊,還相機兼併了關中西部諸縣。劉鎮華初到陝西時,兵不過三路,槍不過兩千,兩年多時間,便發展到幾萬人。由於陝西人民掀起了持續不斷的驅陳鬥爭,陳樹藩的處境艱難,作為客居陝西的劉鎮華,很明白自己與陳樹藩同坐一條船,也不希望陳樹藩倒台,但是,到了關鍵的時刻,他又不能不為自己打算。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幾天之內,皖系戰敗,段祺瑞下台,直、奉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這樣,屬於皖系的陳樹藩、劉鎮華失去了靠山,為了保住地位,他們又派親信攜重禮奔走張作霖、曹錕、吳佩孚、王占元等直奉將領門下,暫時還能維持住對陝西的統治。但是,陝西人民痛恨陳樹藩,掀起了持續的驅陳運動,陝、京、滬等地遙相響應,陳樹藩已經失盡民心,下台只是遲早的事。1921年5月,直、奉軍閥決定,以閻相文取代陳樹藩出任陝西督軍。
劉鎮華知道,陳樹藩倒台,自己也完蛋,為了保存自己,他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在陳樹藩面前,他故作慷慨激昂,表示願與陳樹藩共進退,另一方面,他暗中指使心腹楚子襄、馬蓮樵與直系勾結,投靠曹錕、吳佩孚。在劉鎮華的煽動下,陳樹藩拒不接受北洋政府的任免令,曹錕、吳佩孚以此為由,加上有劉鎮華作內應,於是調閻相文、吳新田兩師人馬入陝驅逐陳樹藩。
在此之前,陳樹藩為消滅陝西靖國軍,請北洋政府調來了張錫元第四混成旅和王錫三第十五混成旅,現在,張旅駐華陰、華縣,王旅駐寶雞、鳳翔 。劉鎮華向陳樹藩“獻策”說,直軍進犯,張、王二旅必為內應,不可不除。陳樹藩深以為然,派劉鎮華去監視張錫元旅。劉鎮華正中下懷,很快將部隊調往臨潼、渭南布防。這樣,他的部隊既脫離了陳樹藩的控制,又與張錫元旅連成一線。劉鎮華還把陳樹藩的作戰計劃密電駐洛陽的吳佩孚。
1921年7月初,直軍攻陝,劉鎮華電令駐紫荊關的憨玉崑 不作抵抗。憨玉崑 十分氣惱,連夜趕回西安,斥責劉鎮華不應背叛陳樹藩,但劉鎮華並不聽從。直軍到達潼關,劉鎮華即夥同張錫元為內應,引導直軍暢通無阻,直逼西安,企圖活捉陳樹藩。張治公不忍心,向陳樹藩露了底,陳樹藩才如夢初梧,連忙攜帶眷屬逃離西安。7月5日,直軍進入西安。
民國成立後,陝西軍政府實行裁軍,張鍅部亦要裁員四五千。河南都督張鎮芳因豫西一帶社會動盪不安,且鞭長莫及,經與陝西軍政府張鳳 翽 、張鍅協商,王天縱這部分軍隊開回豫西,分駐河南府、陝州、汝州等二十二個縣,幫助當地維持社會治安。因這一帶靠近嵩山,故這支軍隊稱為“鎮嵩軍”。由於王天縱被袁世凱調往北京,任京畿一帶稽查長,經張鍅舉薦,袁世凱任命劉鎮華為鎮嵩軍協統兼豫西觀察使及豫西剿匪總司令,統領三標一營:第一標分統柴雲 ,第二標分統張治公,第三標分統憨玉崑 ,炮兵營長武衍周。就這樣,劉鎮華掌握了鎮嵩軍,又有豫西一塊地盤,開始了他的軍閥生涯。
鎮嵩軍官兵多為“刀客”出身,且與豫西土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鎮嵩軍備受豫督張鎮芳以及其他派系將領的歧視和打擊。為了改變這種處境,劉鎮華決心整頓軍紀,下狠心進行剿匪,張治公、憨玉崑 、柴雲 等都“大義滅親”,很快把伊川、洛寧、嵩縣、宜陽一帶的匪患剿平,鎮嵩軍內部因株連也被殺二三千人。這樣,鎮嵩軍總算得到張鎮芳的讚賞,在豫西站住了腳根。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首領黃興派代表攜密信由南京到豫陝,聯絡劉鎮華、張鳳翽 、張鍅反袁。劉鎮華不但不敢反袁,反而趁機巴結奉承袁世凱。他先收到黃興的信後,即派人在赴陝的路上將信使殺害,把黃興給張鳳翽 、張鍅的信密告袁世凱,從而獲得袁世凱的信任。同一年,河南寶豐縣農民白朗領導了規模頗大的農民起義,活躍在豫西,與袁軍作戰,劉鎮華也奉命率鎮嵩軍前往鎮壓。1914年8月,白朗在寶豐魯山作戰陣亡。劉鎮華得知白朗的埋葬處後,即派人割下白朗的頭,並捏造“擊斃白朗的經過”,向袁世凱“報捷”,得賞銀十萬元,被袁世凱授予陸軍中將,獲勛五位獎章。此後數年,劉鎮華更加靠攏袁世凱,苦心經營鎮嵩軍,勢力不斷壯大。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劉鎮華很快投靠了皖系段祺瑞。1917年冬,陝西革命黨人郭堅、耿直、高峻等響應孫中山護法反皖號召,率靖國軍圍攻西安,討伐投靠皖系的陝西督軍兼省長陳樹藩。陳樹藩兵力單薄,急電劉鎮華求援。劉鎮華正苦於糧餉不足,有這個可以向陝西發展的機會,當然喜出望外,即率部赴陝。但是,劉鎮華抵達潼關時,又停止行軍,派人往見陳樹藩,說明自己“在陝西沒有什麼名義,不便深入”。陳樹藩知道他的心意,為解燃眉之急,便許以省長之職。這樣,劉鎮華才率軍前進,擊退靖國軍,解西安之圍。1918年3月,劉鎮華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陝西省省長。
劉鎮華進入陝西以後,表面上和陳樹藩合作,如開放煙禁區,販賣鴉片等,但暗中,劉鎮華也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利用圍剿靖國軍之機,將郭堅部收編為省長的直屬部隊,還相機兼併了關中西部諸縣。劉鎮華初到陝西時,兵不過三路,槍不過兩千,兩年多時間,便發展到幾萬人。由於陝西人民掀起了持續不斷的驅陳鬥爭,陳樹藩的處境艱難,作為客居陝西的劉鎮華,很明白自己與陳樹藩同坐一條船,也不希望陳樹藩倒台,但是,到了關鍵的時刻,他又不能不為自己打算。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幾天之內,皖系戰敗,段祺瑞下台,直、奉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這樣,屬於皖系的陳樹藩、劉鎮華失去了靠山,為了保住地位,他們又派親信攜重禮奔走張作霖、曹錕、吳佩孚、王占元等直奉將領門下,暫時還能維持住對陝西的統治。但是,陝西人民痛恨陳樹藩,掀起了持續的驅陳運動,陝、京、滬等地遙相響應,陳樹藩已經失盡民心,下台只是遲早的事。1921年5月,直、奉軍閥決定,以閻相文取代陳樹藩出任陝西督軍。
劉鎮華知道,陳樹藩倒台,自己也完蛋,為了保存自己,他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在陳樹藩面前,他故作慷慨激昂,表示願與陳樹藩共進退,另一方面,他暗中指使心腹楚子襄、馬蓮樵與直系勾結,投靠曹錕、吳佩孚。在劉鎮華的煽動下,陳樹藩拒不接受北洋政府的任免令,曹錕、吳佩孚以此為由,加上有劉鎮華作內應,於是調閻相文、吳新田兩師人馬入陝驅逐陳樹藩。
在此之前,陳樹藩為消滅陝西靖國軍,請北洋政府調來了張錫元第四混成旅和王錫三第十五混成旅,現在,張旅駐華陰、華縣,王旅駐寶雞、鳳翔 。劉鎮華向陳樹藩“獻策”說,直軍進犯,張、王二旅必為內應,不可不除。陳樹藩深以為然,派劉鎮華去監視張錫元旅。劉鎮華正中下懷,很快將部隊調往臨潼、渭南布防。這樣,他的部隊既脫離了陳樹藩的控制,又與張錫元旅連成一線。劉鎮華還把陳樹藩的作戰計劃密電駐洛陽的吳佩孚。
1921年7月初,直軍攻陝,劉鎮華電令駐紫荊關的憨玉崑 不作抵抗。憨玉崑 十分氣惱,連夜趕回西安,斥責劉鎮華不應背叛陳樹藩,但劉鎮華並不聽從。直軍到達潼關,劉鎮華即夥同張錫元為內應,引導直軍暢通無阻,直逼西安,企圖活捉陳樹藩。張治公不忍心,向陳樹藩露了底,陳樹藩才如夢初梧,連忙攜帶眷屬逃離西安。7月5日,直軍進入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