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怎麼辦?」馮林濤問。

  鄧景明說:「你不是說,你堂哥這段時間就在英國嗎?我想請他來幫咱們一把。馮總的大名,我是早就聽說過的,這件事如果能夠請到馮總來幫忙,我就踏實了。」

  馮林濤說:「關於這個問題,我前幾天見我堂哥的時候,倒是和他說起過,他還給我提了一些建議。不過,直接請他出面來幫咱們談判,這件事是不是需要向領導請示一下?」

  鄧景明笑道:「不瞞你說,請馮總出面這件事,正是領導的指示。咱們出發以前,領導專門找我交代過,說馮總這段時間都在歐洲,咱們和英國人談判,如果沒什麼問題,就不用麻煩馮總。但如果遇到什麼困難的事情,隨時可以請馮總幫忙。領導還說,馮總是咱們裝備系統的老領導,覺悟是不用懷疑的,能力就更是有目共睹的。」

  「原來是這樣!」馮林濤恍然地笑了起來,「我這就給我堂哥打電話。他這段時間一直都呆在英國,我估計也是為了這件事。別看我堂哥已經不當裝備公司的總經理了,咱們裝備行業的那點事情,他始終都是牽掛著的。」

  「說起這件事,我還納悶呢。」鄧景明說,「馮總這麼強的能力,怎麼會因為瑞山電廠那麼一點事就辭職了呢?瑞山電廠事故,和裝備公司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就算需要有官員來承擔責任,也輪不到馮總頭上吧?」

  「這我就不清楚了。」馮林濤茫然地搖著頭,他也是的確不明白馮嘯辰的布局,只知道這件事情是馮嘯辰自己要求的,並不是上級對他有什麼看法。

  第八百七十七章 最大的區別

  馮嘯辰這段時間的確一直留在英國,目的也正是給這一次的核電談判保駕護航。核電公司的上層早就和馮嘯辰聯繫過,希望馮嘯辰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施以援手。關於馮嘯辰辭職的真實原因,體制內的中下層幹部知之不詳,但領導幹部們還是比較清楚的,所以在請馮嘯辰幫忙這個問題上,並沒有什麼顧慮。

  接到馮林濤的電話,馮嘯辰馬上就來到了核電談判團隊下榻的賓館,與鄧景明、馮林濤會面,了解他們前一階段與辛克角核電站項目委員會談判的情況。

  「三立制鋼所也是志在必得,他們做了很充分的準備。他們通過收購威豪電氣,獲得了美國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在一些方面的確比我們要強,我們除了有實際建設第三代核電站的經驗之外,其他方面與三立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在馮林濤介紹完技術方面的情況之後,鄧景明這樣對馮嘯辰總結說。

  「建設經驗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馮嘯辰說。

  鄧景明說:「三立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這次的談判團隊裡專門帶上了幾名過去從事過核電站建設的老工程師。這些人過去做的是第二代核電,但畢竟也算是擁有建設經驗的。要論第二代核電的建設經驗,我們還真比不過三立。」

  「這個內田悠,也的確是老奸巨滑啊。」馮嘯辰笑呵呵地評論道。

  「哥,你看,這是我們上次和三立的談判團隊見面時候,我拍的照片。你不是說內田悠是你的老對頭嗎,你看看,他的樣子有沒有變化。」馮林濤從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上調出一張照片,讓馮嘯辰看。幾天前,魯伊斯把兩個團隊叫到一起去進行過一次當面的PK,PK的時候,雙方劍拔弩張,吵得很厲害,但事後內田悠主動過來邀請中國團隊與他們合影,大致是有點「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意思吧。馮林濤此時拿出來的照片,就是那時候拍的。

  馮嘯辰也的確有好幾年沒有見過內田悠了,他在照片上仔細地辨認著內田悠的相貌,感慨道:「唉,內田悠也老了。想當年,他可是年富力強的,談判的時候中氣很足,反應也非常快。」

  「他現在反應也非常快。」鄧景明說,「我們和他當面辯論的時候,屢屢差點被他設套繞進去。不過,他的體力的確不比年輕人了,有時候說話太急了還會喘不過氣來。」

  「是啊,歲月催人老啊。咦,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馮嘯辰盯著那張照片看了一會,忽然有了一些感悟。他微微一笑,對馮林濤說:「林濤,和拉爾曼見面的時候,你記得把這張照片帶上,找個合適的機會投到大屏幕上去。我想,我可能找到說服拉爾曼的辦法了。」

  次日,拉爾曼便在項目委員會的會議室里會見了中國談判代表團一行,馮嘯辰以辰宇國際投資公司總經理的身份,參與了這次會見。拉爾曼和魯伊斯都沒有對馮嘯辰的身份提出什麼質疑,反正都是中國人,既然中國代表團聲稱這個人也是他們的成員,拉爾曼他們又有什麼不可接受的呢。

  會談開始,照舊是先由中方向英方介紹自己的方案。負責講解的是代表團的幾位年輕工程師,他們都是名校博士畢業,到核電公司工作了幾年,逐漸成為業務骨幹。馮林濤在此行中擔任的是一個技術負責人的角色,只有當對方提出一些比較大的技術問題時,才會由他來回答,其餘的時候,有這些年輕人應付也就夠了。

  魯伊斯是聽過這些介紹的,他一邊聽,一邊向拉爾曼做著講解,主要是把中方所說的一些關鍵技術概念用相對通俗的形式轉述給拉爾曼聽,同時還要加上自己的一些點評。拉爾曼在技術上完全是個菜鳥,但智商還是過得去的,魯伊斯的介紹,他只能聽懂三四成,從這三四成中間,他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內容,知道中方的技術還是過得去的,也難怪魯伊斯等一干項目委員對中方評價頗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