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當然,這是在我分管能源政策之前出現的錯誤,我也不宜進行評論。」拉爾曼神情嚴肅地說。從魯伊斯的回答里,他也知道自己又擺了一個烏龍,說了一些外行話,不過,他覺得自己的專長是在能源經濟學方面,是否了解核電技術,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如果是這樣,那我覺得我們應當選擇美國的技術或者歐洲的技術。亞洲企業,哪怕是日本的企業,技術水平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也是不能相信的,更別提中國了。」拉爾曼又提出了新的建議。

  魯伊斯解釋說:「美國已經放棄了核電設備製造,他們把第三代核電的專利分別賣給了日本人和中國人。歐洲大陸上只有法國能夠建造第三代核電站,不過他們的技術與我們的期望不一致,我們無法評估法國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是否具有安全性。目前能夠提供符合我們要求的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只有中國和日本。相比之下,我們更傾向於採用中國的技術,因為他們已經使用這項技術在中國國內開工建設了4座反應堆,我們認為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經驗積累是更充分的。」

  「他們新建的核電站投產了嗎?」拉爾曼問。

  「還沒有。」

  「這就是了。既然他們新建的核電站還沒有投產,你們憑什麼認為他們擁有充分的經驗呢?」

  「這是和日本人相比而言的,三立制鋼所迄今為止還沒有建設過任何一座第三代反應堆,他們的技術只停留在設計圖紙上,具體應用時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可預料的問題。而中國人顯然是已經遇到過這些問題的,並且擁有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更何況,日本人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福島核電站的泄漏問題,我們怎麼能夠相信他們在核電方面的能力?」

  「福島事件只是一個偶然事件而已。對此,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經濟學家》雜誌上……」

  「呃,好吧……」魯伊斯無語了。外行指揮內行真是一件讓人鬱悶的事情,但他又不能不接受拉爾曼的指示,因為辛克角核電站的投資,最終是需要內閣撥付的。再說,中方和日方的條件,也的確是各有千秋,在委員會裡也有一些委員是支持選擇三立制鋼所的,拉爾曼的觀點並不孤立。

  「請安排我分別和中方與日方的談判代表見面,我要聽聽他們自己的陳述。」拉爾曼交代說。

  「我會儘快安排的。」魯伊斯恭恭敬敬地應道。

  中國核電公司派往英國的談判團隊,有兩名負責人,其中一人名叫鄧景明,是負責商業事務的,另外一人就是馮林濤,負責的是技術事務。

  馮林濤做技術是一把好手,現在已經是全球馳名的核電技術權威。但要說到商業談判,馮林濤就完全是一個菜鳥了,以他那隻擅長於科學計算的頭腦,實在理解不了談判場上的爾虞我詐。

  前一段時間,中方團隊已經與辛克角核電站項目委員會進行了好幾輪接觸,談的都是技術方面的問題。馮林濤在那樣的場合里如魚得水,侃侃而談,征服了包括魯伊斯在內的一干英國核電專家。魯伊斯說項目委員會更傾向於接受中國公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折服於馮林濤的講述。當然,如果馮林濤介紹的技術不夠先進,魯伊斯他們也不會動心的。

  這一次,項目委員會通知中方團隊,說英國內閣大臣拉爾曼要與團隊會面,鄧景明不敢怠慢,馬上找到馮林濤,與他商量會談策略。

  「林濤,這次會談,和前面那幾次可大不一樣。聽魯伊斯的意思,這個名叫拉爾曼的內閣大臣更傾向於三立制鋼所,對我們似乎有些偏見。」鄧景明說。

  「歐洲人一向如此。」馮林濤說,「他們看不起亞洲人。在亞洲人中間,他們又更相信日本人,而對中國人存在著歧視。魯伊斯是搞技術出身的,了解國際核電技術的發展現狀,所以對我們的態度還是比較公正的。你說那位拉爾曼對我們有偏見,我並不覺得意外。」

  「但我們必須扭轉他的偏見,讓他認識到我們的技術才是更先進和更可靠的,三立的技術並不如我們。」鄧景明說。

  馮林濤輕鬆地說:「這個也容易吧?我們兩家公司的技術指標都放在那裡,只要是懂行的人,一看就能知道誰優誰劣。」

  鄧景明苦笑說:「問題就在這裡了。魯伊斯告訴我說,這個拉爾曼是個完全的外行,別說不懂核電,連水電、火電什麼的也弄不清楚。你跟他講什麼熱效率、安全係數之類的,他鐵定是聽不懂的。」

  「聽不懂?這怎麼可能?」馮林濤瞪著眼睛問道,「他不是分管能源的大臣嗎,怎麼會不懂這些技術呢?」

  鄧景明說:「這個問題就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了,你想想看,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讓他信服?」

  馮林濤這回有點犯愁了:「老鄧,你是知道的,我這個人只懂技術,其他的東西都弄不懂。跟魯伊斯他們交流,我沒問題。你現在弄一個完全不懂技術的什麼大臣過來,我都不知道跟他說什麼好了。」

  鄧景明說:「我知道你不喜歡那些花里忽哨的東西,但有時候,商業談判就得是虛實結合,需要有真實的乾貨,也需要有虛頭巴腦的包裝。這方面的事情,其實我也是趕鴨子上架,勉強應付一下還可以,跟他們的大臣談,我心裡沒把握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