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祁瑞倉深深地知道美國製造業企業面臨的困境,他有針對性地向這些企業介紹榆北的情況,告訴他們說榆北的勞動力成本只相當於美國的120,而且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榆北工人的素質非常高,不但技術過硬,而且非常服從勞動紀律,後一條是諸如印度、墨西哥等國的工人所不具備的。

  祁瑞倉的這次招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經他牽線到榆北來考察的美國企業有七八家最終落地,投資額達到兩千多萬美元,解決了幾千下崗工人的就業問題。按照榆北招商局的獎勵制度,祁瑞倉獲得了相當於招商引資額千分之五的獎金,倒也彌補上了他去美國的花費。祁瑞倉也因此而在招商局贏得了普遍的尊重,畢竟,這種能夠跑到美國去拉來一幫企業的本事,其他人是沒有的。

  在美國招商期間,有一位祁瑞倉往日的同學向他介紹了麻省理工大學的一位留學博士,名叫陳紵。陳紵研究的方向是海洋工程,與其他專注於學術研究的博士不同,陳紵的興趣完全在實業上。他發明了許多海洋工程機械方面的新技術,申請了好幾十項專利,準備畢業之後便在美國創業,開辦一家屬於自己的海洋工程機械公司。

  祁瑞倉與陳紵交談了兩次,了解到陳紵手裡的確有許多不錯的技術,但關於在美國創業的設想,卻是極不現實的。祁瑞倉動了念頭,想把陳紵拉回榆北去創業。他拿出全身的解數,給陳紵分析了在美創業的幾十個不利因素以及回國創業的幾十個有利因素,最終讓這位技術宅人下定了決心,表示畢業後就回國去,投奔到祁瑞倉的手下,在榆北創立自己的公司。

  祁瑞倉對陳紵寄予了厚望,甚至認為陳紵的公司有可能是振興榆北的一個關鍵因素。回國之後,他把這個情況向馮嘯辰說了好幾遍,與馮嘯辰推敲如何扶持陳紵,如何讓陳紵的企業在榆北得到健康的發展。

  陳紵在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果然收拾起行囊,返回了中國。祁瑞倉得到消息,專程趕到京城來迎接他。原本他們是打算直接前往榆北去考察的,但祁瑞倉了解到馮嘯辰今天回國,便決定帶陳紵到馮嘯辰這裡來走走,有一些現實的困難,祁瑞倉自忖無法解決,還得讓馮嘯辰給他想想辦法。

  馮嘯辰知道陳紵的這些情況,他笑著說道:「做學術自然是很重要的,但做實業也同樣重要。你看老祁,他原本是做經濟理論研究的,現在不也當了個招商局長,開始做實務了?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有大量像陳博士這樣的精英投身於實業,全面提升我們國家的工業水平。」

  「謝謝馮總的鼓勵。」陳紵說道,他用手指了指祁瑞倉,說道:「去年祁師兄在美國的時候,也跟我談了很多。他說現在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地方就是中國,中國未來要新建大批的港口,我所學的東西在中國能夠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我覺得祁師兄說得很對,所以就回來了。」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擁有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這都是有利於陳博士創業的條件。」馮嘯辰道。

  「是的,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陳紵點頭應道。

  祁瑞倉道:「小馮,我昨天已經和陳紵全面地談過了,他同意到榆北去建立他的海洋工程工業公司。我們榆北招商局準備把榆北礦山機械廠、榆北包裝箱廠等幾家企業打包,用於與陳紵合作,陳紵以技術入股,獲得控股權。這幾家企業有一定的基礎,工人也是現成的,這就省掉了創業初期的磨合成本。」

  馮嘯辰道:「這個方案不錯啊,榆北礦山機械廠和包裝箱廠,我都有所了解,它們的廠區面積足夠大,生產設備也是現成的,只是因為產品落後,所以長期虧損,以至資不抵債。如果有陳博士的技術加入進去,再開發幾個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很快就能夠盈利的。」

  「可是,問題就在這裡了。」祁瑞倉苦著臉說道。

  「什麼問題?」馮嘯辰笑呵呵地問道,他從看到祁瑞倉的那一刻起,就知道祁瑞倉是來找他幫忙解決問題的。當得知祁瑞倉帶來的人就是陳紵的時候,馮嘯辰甚至已經猜出祁瑞倉需要他做什麼了,要整合幾家虧損的老企業,上馬新產品,資金、設備、市場,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祁瑞倉耐著性子在劉燕萍那裡坐了半天的冷板凳,可不是白坐的。

  「資金,設備,市場。」

  祁瑞倉開口了,說的與馮嘯辰事先想的毫無二致。

  第六百四十四章 資金問題

  「我們前期打算生產的第一個產品是貨櫃。」

  陳紵開始向馮嘯辰講述起來,涉及到具體的技術問題,他就放開了,不再如剛進來的時候那樣拘謹了。

  「選擇這個產品,是因為祁師兄說他們手裡有一家包裝箱廠,過去也生產過貨櫃,只是技術比較落後,產品沒有銷路。我考慮過,貨櫃是易耗品,每年的市場需求量很大。這種產品的生產技術難度不高,而且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非常適合於中國這樣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還有就是搞貨櫃生產前期的投入比較低,也適合於像我們這種創業型的企業……」

  說到最後一條的時候,陳紵的聲音有些虛了。祁瑞倉替他把後面的話說了出來:「陳紵說的前期投入比較低,也是相對而言的。我們昨天粗略計算過,在充分利用礦機廠和包裝箱廠原有設備的基礎上,最起碼還要投入4000萬元左右,才能建立起一條年產5萬標準箱的生產線。陳紵測算過,如果生產規模少於這個數量,那麼產品就沒有什麼競爭力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