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不容易由美國人牽頭搞了一個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打壓下了日本人的發展勢頭,結果中國人又來了,還是一樣的物美價廉,大家的感覺就是累感不愛了……

  「這些該死的東方人,他們完全無視規則,照他們這樣做,以後咱們的利潤都要被他們搶走了!」海菲公司的銷售代表萊斯特恨恨地說道。

  「我倒不擔心他們搶走我們的利潤,中國人那點可憐的製造能力,根本不足以和我們競爭。我只是覺得他們非常令人討厭,因為他們的出現,我不得不花費三倍的口舌去向我的老客戶們解釋我們的價格構成。」來自於荷蘭克頓公司的銷售代表拉蘇爾聳聳肩膀說道。他的公司生產的是一種大型壓路機,這次中國展團並沒有帶來同類的產品,所以也就沒對他構成什麼競爭威脅,但他的客戶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對於克頓公司的產品價格也是好一通挑剔,讓他很是難受。

  「拉蘇爾,你不要小看中國人的製造能力。要知道,中國可不是日本,日本只有1億人口,無法支撐起龐大的產能,而中國卻有12億人口,這比整個歐洲加上美國的人口數還要多得多。」西班牙斯坦納公司的銷售代表薩迪提醒道。

  拉蘇爾不屑地說道:「人口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據我所知,整個中國的識字人口只有不到七千萬人,大多數中國人都是文盲,他們不可能掌握現代工業技術。」

  薩迪看著萊斯特,好半天才訥訥地說道:「拉蘇爾先生,我覺得你對中國是不是有什麼誤解,中國可是一個擁有核武器和人造衛星的國家,你確信它的國民中大多數都是文盲嗎?」

  拉蘇爾道:「當然,你難道沒有看過中國人自己拍的電影嗎?就是在坎城得獎的那幾部。你如果看過那些電影就會知道,中國非常窮,在他們那裡的農村,人們甚至連飲用水都成為問題。」

  薩迪搖頭道:「我很懷疑這是中國政府的障眼法,這些電影的編劇和導演一定都是中國戰略掩護部門的職員,他們拍出這樣的電影,正是為了讓像你這樣從來沒有去過中國的人忽略中國的威脅。」

  「的確,我沒去過中國,但這又能說明什麼?難道你去過中國?」拉蘇爾臉上有點掛不住了,反過來質問道。

  薩迪道:「我承認,我也沒有去過中國。不過我接觸過一些到我們公司培訓的中國工程師,他們的能力非常強,而且非常刻苦,我認為他們的水平絲毫也不比歐洲的工程師更差。」

  「這只是極少數人而已,而你剛才說的是12億人。」拉蘇爾找到了理由。

  「可是……」

  薩迪還想說點什麼,海因茨爾打斷了他的話頭,說道:「各位,我想我們不應當跑題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如何應對中國人的攪局。我認為,中國人可能存在著嚴重的傾銷行為,他們在用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市場上銷售自己的產品,而這種不道德的行為損害了我們大家的利益。」

  「海因茨爾,你說中國人傾銷,有證據嗎?」萊斯特問道。

  海因茨爾道:「他們的報價單,難道不是證據嗎?」

  「這可不夠,要指控他們傾銷,必須要證明他們在慕尼黑報出來的價格低於他們在中國國內的銷售價格,否則是不足以稱為傾銷的。」薩迪說道。

  所謂傾銷,簡單地說就是廠家把東西打折賤賣,以搶占別人的市場。但各家廠商的生產成本不同,單純看一家廠商的產品價格比別人低,並不足以證明這家廠商在進行傾銷。國際上認定傾銷的標準,是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報價低於其在本國市場的報價,比如中國企業生產的一台設備在中國國內報價是100萬元人民幣,約合12萬美元,如果它在國外的報價是11萬美元,那麼就屬於傾銷,而如果報價是13萬美元,就不屬於傾銷。至於西方企業生產的同類設備報價是20萬還是40萬美元,都不能成為指控中國產品傾銷的證據。

  「據我所知,中國人生產的175噸自卸車,在中國國內的售價是300萬元人民幣,按匯率計算相當於35萬美元。而他們在展會上的報價是48萬美元,所以很難說他們是在傾銷。」萊斯特說道。海菲公司與羅冶有過長期的合作,雖然現在合作已經中斷,但有關羅冶的情況,萊斯特還是有所了解的。對於羅冶能夠以35萬美元的低價在中國國內銷售自卸車,萊斯特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事實就是如此,他也沒法說謊。

  海因茨爾冷笑道:「這恰恰就是中國人的陰謀,他們操縱了人民幣的匯率,使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從而贏得了貿易上的優勢。不要忘了,當年日本人就是這樣乾的,他們低估日元的幣值,以換取貿易競爭力。」

  「你們德國當年不也是這樣做的嗎?」拉蘇爾毫不客氣地揭露道。他們這些銷售人員,關係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基於同行是冤家的原則,他們互相不買帳,但另一方面,大家都是干銷售的,又有些同命相憐的感覺。這就使得他們可以湊到一起商量事情,但商量的過程卻充斥著唇槍舌劍。

  「呃,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不過我們已經糾正了這種不合適的做法。」

  海因茨爾略微有點窘,事實上,早些年西德馬克也是低估的,這使得西德獲得了不少貿易上的優勢,對戰後德國的復甦也發揮了很大作用。1985年的廣場協議針對的並不只是日本,德國也被要求提高本幣的幣值,德國也因此而遭受了一些損失。正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海因茨爾對幣值問題非常敏感,並一下子就意識到了中國產品競爭力的來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