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靠在御座上的天子露出了會心的笑容:岳氏兄弟之中,岳義康擅武、上陣打仗絕對是好手,雖然也接受了和大家一樣的教育,但是一直喜歡戰略,對這政務還是不怎麼喜歡動腦筋;岳義靖卻是真正的文武雙全,無論是腦袋還是武功都很不錯,是這些功臣子弟中的佼佼者。

  之前,既是因為岳義靖本人不喜張揚的個性,也是因為外戚不得參政的舊規,更由於外祖父忠信郡王岳飛的謹慎,岳氏的子弟都儘量避免被卷進朝廷的是是非非之中。

  天子趙惇也不想強迫他們,畢竟當年的事對外祖父傷害太大,就是母后還在的時候,由於岳氏為外戚,又是一般文臣所不放心的武將世家,岳家不止一次成為了守舊之臣炮轟孝賢皇后和變革一派臣子的靶子。

  這些年來,岳王他老人家總覺得是自己一家拖累了孝賢皇后和太上皇,從來都是小心謹慎、甚至可以說是如履薄冰,身為晚輩的趙惇也實在不想再讓老人家擔驚受怕,這種事情單靠解釋和安慰是沒用的。

  直到趙惇堅持任命岳雲和岳雷為西征的正副元帥,全面負責西征的軍務,卻遭到了忠信郡王岳飛的強烈反對。雖然天子固執己見,還是派出了岳雲和岳雷,但外祖父總是表現的很不安,此事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前段時間,太上皇親自出面與忠信郡王岳飛長談了一次,才使得他不再阻攔自己的子孫出仕,岳義靖他們也總算是有了顯露才華的機會。

  第三節

  "話不是這麼說的,既然不少人都堅持'仁義'、'忠恕'之說,至少該搞清楚這說法的來由和意思,再來討論違沒違反吧?"

  劉守節聽到這裡,臉上出現了不耐煩的表情,可當著天子的面還得回答,沒好氣的答了一句:"孔子說過:'克己復禮為仁',早就把仁義定為儒家的精髓了。"

  "哦,原來孔聖人說的義是指克已復禮,只是針對的是'人',而並沒有提到國家!"岳義靖故作恍然大悟,話說的可不好聽了:"諸位僅以孔聖人所說對人的'禮',來指責陛下為了大宋而做的一切,有些過分了吧?!"

  "從漢武帝以來,這儒家學說早已成為治國方略,如何不可用於國家之上?"劉守節沒想到這位岳家的小殿下在這裡等著自己,連忙分辨

  "儒家確實為我朝的治國方略,但我想請問劉大人,你們所謂的治國之策,究竟是以孔聖人、還是亞聖,還是董仲舒,或者乾脆就是現在正在爭執不下的各家學派為治國的基準?"

  "儒家'仁義'之說歷來為一體,何曾有過差別?"劉守節急了。現在的儒家各學派朝廷早有定論,只許爭辯不做為治國之策,至於孫子、孟子和董仲舒的儒家理論也並不完全一致,他當然心知肚明,自是不想與岳義靖在這個問題上再扯下去。

  "怎麼沒有?劉大人的記性還真是不怎麼好。"岳義靖才不會給這些守舊之臣半點迴轉的餘地,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這些兄弟姐妹在姑母孝賢皇后休養的那半年裡,可是在她的指點下好好的就儒家的這類學說爭辯過,搞不清楚才怪:"孔子所談仁義禮智聖,五常並未曾並列,只是分述,指明這是個人的修養。孟子是說仁義禮智根於心,是天賦的。董仲舒卻又認為為仁義禮智信五者高於君權,就是天子也必須屈服於這五常之下。這就是漢武帝用儒家,卻又不讓董仲舒成為朝廷重臣的最主要原因吧。"

  看到劉守節被自己質問的狼狽不堪,岳義靖還加強了語氣,冷冰冰的問道:"按儒家自己的說法,皇帝乃是天子,是天之子,按儒家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而言,奉天承運自是天然之義。那就請劉大人回答一句:儒家的三綱和五常究竟是以何為重?!"

  "……"劉守義給岳義靖搞的冷汗直冒,吱吱唔唔的說不出話來。

  "三綱在前,自然是三綱為重;五常在後,'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世的標準,這才是儒家學說的真義。臣翰林學士、閣天章待制喻良弼,有話要說。"烏傷四君子中的喻良弼此時站了起來,代劉守節回答了岳義靖的問話,他向天子行禮之後,轉向劉守節:"劉大人,你我都是儒家子弟,首先就應該遵守五常中的'信',儒家各派學說廣傳於天下數百載,這裡面的變更,劉大人就是不說,難道別人還不知道嗎?!"

  這位翰林學士、閣天章待制喻良弼不僅與陳亮關係良好,而且還是陳亮永康學派的得力之人,亦是當代的儒家大師,他站出來,自然是要反對那些以理學為主的"性理"學說:"就是諸位堅持的義理等學說,又有多少是來自其它各門各派?你們的學說中玄學、佛、道無不包括,還把仁義提高到無以倫比的地步,以自己製造出來的'天理'來批判陛下的舉措,其心又在何處?"

  "喻卿,今天僅以事說理,不討論儒家學派的學說。"天子此時出言制止了喻良弼繼續質問理學言論,又向下面說道:"眾卿不贊成此次朕的旨意,無非是反對朕有違聖人之道和出於擔心。有違聖人之道,幾位卿家已經向諸位解說過了,朕也不必再多說什麼;至於擔心,無非是擔心一是有損大宋名譽、二是擔心周邊部族到時以怨報怨,到時戰禍連連,軍費支出加大,受苦的還是百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