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條時宗會如此對待大宋使團,主要是因為韓進儀的原因,他本是故遼南院尚書之子,遼亡後攜家人通過朝鮮逃到了倭國。他仇恨大金,更恨"背後一刀"的宋朝。再加上,遼與宋對立近兩百年,宋朝在軍事上乏善可陳,根本不值一提;遼亡之時宋朝軍隊的表現實在可以說是"可笑";遼亡之後,宋朝京師被克,不得不偏安江南。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來往與大宋的大宋海商和倭國商人都介紹過大宋如今的變化,韓進儀還是沒可能相信大宋如今有攻擊倭國的軍事實力。他根本不贊成倭國與大宋妥協,更不用說是臣服。

  在韓進儀的影響下,不少倭國武士也吵著要和大宋一戰。他們主要是因為薩摩大名的失利,導致了大宋水師堵到了倭國的門口開打,覺得失了臉面。仗著倭國遠處海外,大宋軍隊後勤困難,只要是拖延戰爭的時間,大宋再強大也沒用,故此堅決要求與大宋一戰。

  禮送大宋使團出境,而不是驅逐或扣留,是因為與大宋一直有著商貿往來的御所行大佬的勸說。他曾經在十年前去過大宋,深深明白:大宋現在已經是今非昔比,韓進儀等人以原來的大宋的實力來評估現在的大宋,根本是自尋死路。但他無力說服將軍,只能以老面皮請求將軍不要對大宋使團過於失禮。北條時宗總算在這點上聽從了他的意見,把使團禮送了出去。

  幕府的粗暴行徑激怒了護送使團前來的大宋水師,他們立刻調集了數十隻大船,堵在江戶港口外一通狂轟爛炸。但傑英為了向國內匯報,也是為了保險起見,沒有接受水師馬上上岸攻擊的請求,而是下令回師琉球。

  看到大宋水師離去,幕府上下都鬆了口氣,更加輕視大宋,認為大宋根本沒有掃平倭國的實力。

  回到琉球之後,負責率領龍威近衛禁軍的史浩南及其他將領聽了情況介紹,以及使團了解的倭國防務情況,與水師協商。軍人們決定不向國內請旨便立刻發動進攻,先在倭國本島上占一個立腳點再說,免得給倭國留下改善防守的時間。

  傑英聽從了軍事將領們的意見,這也是因為史浩南與皇帝的關係極密切,他願意承擔擅自開戰的後果,天子趙惇應該不會因為他們越權而發怒。於是,傑英一面向朝廷報告,一面軍隊就已經出發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進攻的大宋軍隊又回到了江戶城外,水師按老規據,堵在港口一通狂轟,然後才是禁軍登陸。

  雙方的軍隊在江戶城外列陣對壘,大宋軍隊的將士們都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對面的倭國軍隊個子矮也就算了,大家都知道倭人是挫個兒,可這哪裡像一支正規的軍隊?!服裝雜亂,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最多也只有兩萬多人。

  想到在事前聽商人和琉球人提到的倭國武士和戰鬥,大宋的將士們甚至覺得自己在做夢:這就是那個號稱自己是"日出之國"的國家所應該有的軍隊嗎?

  他們哪裡知道,這個時候的倭國在十多年前才結束了混戰,所謂的"戰國時代"剛剛完結不久。多年戰爭情致的糟糕經濟決定了戰爭的規模,幕府手下能夠調動的軍隊總共才三萬多人,之前所謂的大戰役最多不過數萬人參戰。

  戰鬥一開始,大宋軍隊各式各樣的遠程攻擊武器就劈頭蓋臉的砸了下來,在倭國軍隊的隊列中橫掃。

  倭國的精銳武士的確頑強,冒著可怕的箭雨向前沖,想接近大宋軍隊的戰陣。。看到遠程武器發射一陣後停了下來,不少倭國武士臉上現出了笑容:他們都擅長肉搏,在接近大宋軍隊之後能夠給以致命的一擊!

  可他們沒想到,這支名為"龍威"的禁軍是大宋軍隊序列中最特殊的一支,士兵的強悍天下無雙,不穿戰甲是為了行動方便;作戰方式是以組織嚴密的三人一個小尖頭,再組成小隊、直至大隊的集體作戰,這是由於龍威近衛禁軍組成成員大多武藝高強,為了發揮士兵的個人戰鬥力獨創的,倭國人根本沒見過。

  近身搏鬥一開始,倭國武士就絕望的發現:大宋軍隊的個人能力和攻擊方法,沒有給他們任何機會,他們根本是毫無招架之力。

  而且,大宋軍隊的各級將領全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指揮水平遠遠超過了倭國的大佬和御家人。為了立威,大宋的將領們已經決定:好好的教訓一下這些狂的沒形了的小矮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鬥根本沒有了絲毫懸念。處於絕對劣勢的倭國軍隊幾乎是一觸即潰,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裡結束了戰鬥,兩萬多倭國軍隊只逃回去數百人,除了死傷的一千多人,其他的全成了俘虜。

  這樣的戰鬥實在是無趣!這是龍威近衛禁軍將士戰後唯一的想法。能讓他們高興的,是在一些高級武士俘虜身上發現的倭刀。之前,這些源自大唐,卻早已失傳的刀具在大宋十分的昂貴,沒多少人能賣的起。這一戰,總算是得到了數百把倭刀,除了挑選出一些精良之刀準備獻給皇帝,不少將領都拿上了一把。

  大宋軍隊在打掃戰場,清點自己的戰利品。對於那些死硬的倭國武士,宋軍才不會攔著他們自殺,甚至還會送上一把刀子。在宋軍將士的眼中,能夠面對失敗永不放棄才是真英雄、真漢子!一失敗就自殺,不過是在逃避!

  倭國現在是哀聲四起,這一仗幾乎損失了幕府全部的機動力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