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被委以重任的洪遵卻對太子說道:如果僅僅制定一部商法,大宋已有的夠全面了,而且也不是他本人的專長。除非是制定一部全面的經濟法,那還可以考慮。

  太子是不管結果,由他去發揮,至於人錢物,儘管提。

  七年多的時間裡,洪遵幾乎調集了大宋境內所有的經濟專家,甚至還以朝廷的名義,多次徵召各地巨商雲集京師臨安,討論有關經濟法的問題。

  當初的臨安論戰,也給洪遵了抓人的機會。他和自己的手下在各個場地里亂轉,凡是他看上的,主政的太子一道旨意,對方不來也不行。

  這部《大宋經濟法典》可以說是從古到今對經濟的一次經濟規律總結,涉及到了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經濟活動,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分配,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構想。比如城市改造時涉及到的拆除百姓房屋的問題,在汴京時就有專門的拆遷法令,此次經過改進,列入了 《徵用統述》 一章。

  也正是因為發達的商業給大宋帶來了新生,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就是最守舊的儒者也不敢說放棄如今經濟的繁榮,再加上天子對經濟運行的重視,此部經濟法典的出台正是時候。

  經過天子和眾臣協商,《大宋經濟法典》將會印製成冊,明發天下各地,由官府印刷工場負責,儘快的將它印刷出來。

  《大宋經濟法典》正式頒布將從天子趙惇的年號——重興元年一月一日開始,之後,所有大宋的經濟和商業運行都將根據法典進行管理。

  由於制定和完善了經濟法,等於是定下了大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立下大功的洪遵立刻被天子擢升為戶部尚書一職,並授予端明殿學士。其他參與制定的人員各有封賞,按自身的才華各升要職。

  這一下,洪氏一躍成為大宋的文官第一家:父親洪皓封魏國忠宣公,在朝任參知政事、徽猷閣直學士;長子洪适為現任的刑部尚書、觀文殿學士;三子洪邁任翰林學士;再加上二子洪遵新任戶部尚書、端明殿學士。洪家現在一門有一公一相、兩尚書、四學士,堪稱光耀門第。

  安撫好了士林,又得到了新的《大宋經濟法典》,天子趙惇這段時間的心情可以說是很不錯。都是好事嘛,不高興才怪,再加上,皇室財產中,比較容易處理的應奉局下屬各個工場現在已經清算完畢,它的問題倒不是很大。

  這可不是說,應奉局裡的官員就手腳乾淨,而是和它的性質有關。

  這應奉局還是大宋宣和年間,左相王黼為了拍徽宗的馬屁才設立的。大宋南遷後保留了下來,專一搜括天下珍奇物、為宮廷生產種種用品。工場原本都只為皇家服務,製作工藝絕對是精益求精,天下沒得比。

  它的產品基本不會對外出售,難得能外流一點都是供不應求。那些官員光倒賣這些產品就足夠中飽私囊了,不必要冒險貪污。再加上天子對他們倒賣的行為並不打算追究,他們也就順便脫了身。

  但天子也不想就這樣讓他們快活,乾脆一道旨意,免了所有應奉局官員的官身,全部歸於新成立的承宣院。

  至於附屬於應奉局的工場,對天子趙惇來說,那全都是閃亮亮的金錢!承宣院專門管理原應奉局工場的一切。皇后馬憶靈因為出身是海商之家,對商業運營還算是精通,就負責了這一塊的商業運營事務。她還把趙惇的兩位姐姐、何月等一幫子皇室、宗室和貴戚女眷都拉了進來,跟她一起打理皇家的產業。結果,承宣院整個兒成了女兒國,全是各家的夫人、小姐,出身都是絕對的高貴。

  這下,守舊之臣和老儒們又受不了了。

  大宋宗室、重臣涉及經商的不少,皇室成員中也不是沒有,但從來都是授權給自己的下屬或家人去做。商人在大宋的地位的確也比以前提高許多,卻仍然算是平民一級。

  馬憶靈身為一國之後,居然降低身份親自經商。而且,還拉來了一大票女子合夥做生意,基本上大宋的尊貴人家的女人們全給馬憶靈一網打盡,太丟大宋的人了!

  看著送上來的一大堆諫章,天子趙惇連翻看的興趣都沒有,反而通知宮廷附屬和工部在京師臨安的工場,打算陪著皇后馬憶靈一起前去巡視。因為,現在這些宮廷附屬的工場都是馬憶靈的下屬,他也不能越過皇后插手裡面的事情。

  守舊之臣當然受不了新任皇后又出來拋頭露面的,可皇帝根本不聽勸,他們也只能是自己嘀咕幾句了事。

  第七節

  過了幾日,天子趙惇終於抽出了時間,帶上愛妻和小妹何月、耶律可玲一起巡視各個工場。

  妹夫任欣德和大多數東宮屬臣一樣,如今已進入朝廷為官,現在是兵部的正四品軍法司副都監,自然是沒了時間相陪。

  讓耶律可玲同行,是為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耶律氏,她要是與自己的兄長沒任何聯繫,趙惇才不會相信。當然,為了不讓大金起疑心,現在她的名字是“冷可玲”。

  幾天下來,一行人已經巡視了至少數十家很有特色的各類工場。

  看著這些大宋最有活力,也最代表大宋實力的所在,尤其是其中以女性工人為主的錦織場,大家都是嘖嘖稱奇。

  陪同的工部官員見帝後和同行貴人們都對工場的情況十分滿意,一邊陪著他們向外走、一邊自得的介紹:這些都是官辦工場,相比民間的,無論是實力還是技術都遠遠領先,已經掌控了整個大宋貿易的三分之二;就連周邊各國的高端商品,也大都出自大宋的官辦工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