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了集中國力,金軍首先是徹底平定了遼人的叛亂,使後方得以穩定。

  隨後,金軍再次調集重兵,全力鎮壓了原大宋地區和幽雲十六州的抗金義軍。信王趙榛和大宋宗室們領導的反抗,還有那些廣泛分布於北方的抗金義軍,都先後被金人鎮壓。

  然後,金主合剌接受兀朮等人的建議,開始重用投降的漢人將領,並建立起了以已經歸順的燕雲十六州漢人為主的漢軍。

  在滅亡遼朝之後,金就已經開始徵召各族青壯年入伍當兵,現在,更是大量召集各族的青壯參軍。這些人帶來了原先金人所不熟悉的攻城戰術,還有各種各樣複雜的器械製造辦法,使得金人在這些方面的弱勢得到了加強。近海的漢人等各民族的加入,使得原先基本不懂使船、完全沒有水戰能力的金人,有了和宋軍在水面上一較高下的實力。

  在兀朮的建議下,大金仿原遼制度,在漢人占優勢的地區實行漢法,任用了一大批漢族士大夫,改革舊制,加強中央集權;並在此地區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實行軍民屯田。

  紹興四年六月,金主合剌在靠近大宋邊境的地方設立了行營,以利於全面指揮對宋作戰。

  由於金朝此時已經基本穩定了原遼國的統治區域,故除女真人自己本身所擁有的強大騎兵外,還調集了其他各族共計20餘萬精兵參戰,再加上騎兵15萬多,總兵力接近40萬,號稱80萬大軍準備南下滅宋。

  第三回 害忠良千古奇冤 奉禮教毀卻良緣6

  第十節

  這個時候的大宋朝廷還沒反應過來,這次金人是在玩真的,是下了決心要徹底解決大宋,還以為金人又只是掠奪一二。

  為了不激怒金人,秦檜居然向天子建議,棄淮守江、放棄所有長江以北的土地,天子趙構還同意了。

  七月,金軍雖然還沒有完全做好南征的準備,但卻發現南宋正在收縮防線,自動讓出了從淮河到長江之間的緩衝地帶。

  金主果斷決定:乘南宋正在調整長江下游防禦、軍隊部署尚未完全到位的時機,以兀朮為南征統帥,從江淮地區向南宋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

  以撕里忽為首的西路軍,步兵10萬、騎兵5萬共計15萬左右,發動突然襲擊,大敗南宋守軍,搭起浮橋,大軍自湖北黃州附近渡江,橫掃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幾乎沒遇到任何阻礙。

  越國王兀朮親自率領東路軍進占安徽和州,後從馬家渡渡江,直逼建康。

  金東路軍的精銳騎兵由長江兩岸向前推進,往來衝擊。宋軍望風披靡,一觸即潰,在金兵的猛烈攻擊下紛紛逃跑。金兵追殺100餘里,俘獲了大批戰艦、士兵和物資。並於八月九日輕鬆攻克建康。

  撤守長江的惡果現在體現出來了:金兵大軍直逼長江邊,分兵兩路準備夾擊江南。由於長江下游的防守尚未完全調整到位,長江防線就如同不設防一般,金兵輕易渡江。開戰不過才一個月,金兵的兩路大軍已經在江南縱橫馳騁了。

  在金兵大軍全面壓上的態勢下,臨安城內的宋朝君臣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一片混亂。

  秦檜等人建議高宗趙構放棄臨安出逃,但被部分堅決要求保家衛國的大臣諫阻。

  欲戰、欲逃兩派在朝堂上吵做一團,隆佑孟太后拒絕移宮出逃,親自上殿面君,哭著表示願意和臣民一起死在臨安。

  部分理智一些的大臣眼看金兵步步逼近,臨安卻仍然沒能做好防衛的準備,朝廷到現在是戰是逃都無法決定,索性請求皇室出走海上,自已留下組織軍民拼死守城,孟太后仍然不許,執意要留在臨安。

  最後,急欲逃命的高宗趙構只好下旨,封自己的養子趙昚為皇太子,以監國的身份留守臨安,並下旨一切軍國之事全由太子處置。皇帝趙構本人則帶上隆佑孟太后和一部分妃嬪、大臣,乘船逃往溫州沿海地區。

  太子隨後下令,恢復了在臨安居住的韓世忠和張俊的軍職,讓他們到外面以朝廷的名義收攏軍隊,保衛國家,而且也按他們的建議,起用了一批被撤職的將領。

  為了儘快拿下大宋如今的國都,徹底摧毀宋朝軍民的抵抗,八月二十日,越國王兀朮兵分3路,分別自建康、江陰出師,會攻大宋都城臨安。

  左路軍由大金南征左副元帥宗維率步、騎兵共6萬,號稱10萬人,自建康出發,經溧陽、廣德進攻獨松關。

  大將婁室、阿魯補率右路軍號稱10萬,經江陰、許浦,向澉浦進發;

  兀朮與軍師哈迷蚩率中路步、騎軍向鎮江進發,並節制諸軍,按計劃將於11月底一同會師臨安。

  鎮江,是長江防線的重要戰略支點,也是當初韓世忠將軍戰勝兀朮的地方。為了保衛國土、保住城中軍民,知州王躞、通判陳奕等在兀朮率軍圍城時率大家竭力固守。

  周圍各府得到急報,知道鎮江危急,各遣守將率兵救援。援軍在中途遭金兵阻擊,各部與其力戰,由於雙方兵力和戰鬥力都相去甚遠,金兵以騎兵肆意砍殺,援軍大敗。

  潰軍爭相逃命,不少人泅水過河救生,金兵弓弩手對準河面放箭,致使許多士卒受傷後溺死水中,河面上浮屍數十里,血紅一片。最後,各部援軍都僅有數百人脫險,其他全部戰死。

  此戰斷絕了所有增援的希望,鎮江最終成為一座孤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