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沒多久,趙構以李綱“專制、無禮”為由,罷去李綱相位,轉遷為觀文殿大學士。

  消息傳出,南京沸騰,太學和國子監諸多學子再次聯名上書,要求趙構依民心還都汴京,罷免黃、汪等主和派,並任用李綱等主戰派。

  但皇帝趙構打破了從大宋建立以來“不以言論罪人”的慣例,將太學學子此時在南京的領頭人陳東、歐陽澈、曹義全部處斬,強行壓制了民間的反對浪潮。

  不久,不敢再面對金人兵鋒、也無恢復之志的趙構,迫不急待的於建炎元年南下,在張俊的護衛下,由商丘退往泗州,然後退到了揚州,並將揚州立為“陪都”。

  第一回 棄中原新君偏安 戲金兵女中豪傑3

  第三節

  金朝得到高宗南逃的消息,於十二月再次向中原大舉進兵。

  中原的百姓卻不願意被金人奴役,無數人放棄了自己的一切,加入了波瀾壯闊的抗金起義之中。黃河南北、燕山左近遍布著抗金義軍,搞得金人無法安定,幾路金軍都被留守的宋軍和抗金義軍阻擋,有的還被打了回去。

  宗澤老將軍為汴京留守,在天子趙構放棄中原南逃之後,仍然率兵留下堅守。宗澤將軍的部下人才濟濟,包括岳飛等後世的名將。他們按宗老將軍的安排,分守汴京附近的州縣、城鎮,與活躍在附近的義軍密切配合,依山河築壘防守。不僅使得金軍無法輕易南下追擊高宗,而且也恢復了不少舊宋故地,抗金形勢十分的有利。百姓對堅持抗金的宗澤十分尊敬,稱其為“宗爺爺”。

  南逃的大宋朝廷不但不支持宗澤,反而在第二年正月誣指義軍"遂假勤王之名,公為聚寇之患",下詔勒令抗金義軍全部解散。

  宗澤氣憤難平,上疏要求天子和朝廷收回成命,但皇帝趙構理都不理。

  可惜,無論老將軍和堅守汴京的軍民如何的堅貞不屈,如何的忠誠不二,也換不回當今天子的抗金決心。黃潛善、汪伯彥等主和派胡說宗澤老將軍發了狂,根本不加理會。

  建炎二年七月,宗澤老將軍因憂憤成疾病故,臨終連呼“過河、過河、過河!”。

  宗澤老將軍病故後,岳飛等部繼續留守汴京附近地區,抗擊金軍。

  天子趙構又派來了樞密直學士杜充為汴京留守,此人膽小怕事,卻又喜歡胡作妄為,將宗澤在汴京周圍的防務全部破壞一空。他稟承朝中主和派的意思,用盡手段打擊宗澤的部下,連岳雲的職務也被罷免,大部分的義軍也被其強行遣散。

  著名抗金義軍“八字軍”,因將士們都在臉上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而得名。其首領王彥因曾經被大宋任命為河北招撫司都統制。為挽救北方的抗金隊伍,親自前往“行都”揚州面見天子趙構,力陳利害,卻被朝廷扣留,逼迫他交出“八字軍”。

  當時,還在行都的張俊對北方義軍甚是同情,利用天子對自己的信任為王彥說情,並向朝廷請求,將八字軍留在了自己麾下,總算是保住了這支抗金的力量。

  得知宗澤病故,而且汴京的防衛已經被杜充所破壞,為了徹底消滅對自己南下後路的威脅,奪得對西京河南府的控制,大將婁室率西路軍、粘罕領東路軍、中路金軍以昌平王兀朮為帥,向南宋控制下的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區發起全面進攻,企圖以中路軍實施主要突擊,在另兩路軍策應下,攻破西京。

  為了阻擋金兵的進攻,杜充居然在黃河李固渡西決決口,再無約束的黃河水直衝入南清河,再由淮水入海,不再從古道流淌,給後人造成了無窮的災難。

  此時的大宋朝廷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擔心金人真的南下進攻淮河以南地區,這才又重新任命了部分官員、將領。

  西京守城軍民在剛剛任鎮撫使兼知河南府岳飛將軍的指揮下,依城固守、頑強抗擊,才使得金軍東西呼應,三路並進的計劃未能全部實現。

  此時,大宋援軍已經日夜兼程趕來戰場。名將韓世忠領西路軍,剛剛因護從皇帝而名聲在外張俊領東路,很快在黃河南北的廣闊區域內與金兵戰成一團。

  由於黃河以北的許多州府此時仍在宋軍的控制之下,在金兵後路上的抗金義軍又不斷給金軍以打擊,金軍有後顧之憂。加上害怕已經趕來的援軍和各地義軍聯合,南北夾擊,西路和東路金兵遂先後退兵,避開了宋軍。

  只有中路的昌平王兀朮實力雄厚,坐擁精兵數萬,離金人控制地區較近,這附近的義軍也較少,不怕後路被斷,留下與固守西京的岳飛所部在西京河南府西北方向交戰,雙方各有勝負,相互僵持。

  岳飛率軍與金人對持多時,少將軍岳雲年少英武,金人十分頭痛,卻無人能戰勝他。

  這一日,兀朮和阿魯補兄弟在大帳之中閒坐,阿魯補十分頭痛,開口說道:“四哥,這趙家的氣運未免太好,虞允文消失無蹤,現在又來了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再加上那個岳雲武藝高強,我等俱不是對手,該當如何?”

  兀朮也嘆了口氣,無奈的搖頭:“我也想不出法子,這岳氏父子著實討厭,收服不了、也無法戰勝,頭痛啊!”

  此時,外面卻有一人接口道:“二位大王不必著惱,我已經有辦法對付他們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