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翔漢對王永吉的話極為憤慨,他指著王永吉的鼻子喊道:"你身為薊遼總督,肯定是貪生怕死所以才出此下策。如果皇上一定要放棄寧遠,臣等不敢任其咎。"

  陳演此時也跳出來和高翔漢唱高調:"一寸山河一寸金,錦州告急,寧遠兵萬不可調。"

  崇禎皇帝拿不定主意了,確切地說,是他被那幾個反對吳三桂進京的大臣給捉住要害了。這些大臣也大概知道這個皇帝到底在想什麼,其實,他們又何嘗不知道皇上想要吳三桂進京。但是,一旦吳三桂進京,所有主張中立的大臣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對面前這個皇上的脾氣太了解了。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反對吳三桂進京的人並不相信李自成真能打到北京城下,身在京城裡的官僚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發生的一切。他們以為北京城是鐵桶,滿洲人不是來過兩次都無功而返嗎?

  崇禎皇帝見廷臣意見不統一,又召集科道九卿諸臣會議,繼續討論吳三桂勤王的問題。但是,在許多不相信李自成能打到北京的大臣們的努力下,幾個大臣支持吳三桂回京師勤王的聲音慢慢地小了起來。

  崇禎皇帝把這幾個人的意見交給六科和內閣,但六科不署名,內閣大臣允議不決。此時的崇禎已經急得抓耳撓腮,李明睿又來了,跟他再次長談了一番。李明睿自然知道皇帝的德行,就努力勸說他南遷。崇禎這個人就是賤,你越是要他這樣,他就越不這樣。

  崇禎之所以抱著誓死不南下的心思,恐怕跟他在朝堂上說的一段話有關。他說:"祖宗辛苦百戰,定鼎此土,賊至而去,何以責鄉紳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謝失事諸臣之得罪者,況且,我一人獨去,宗廟社稷怎麼辦?十二陵怎麼辦?京城百姓怎麼辦?逆賊雖然猖獗,但朕是九五之尊,有天地保佑,再加上諸先生之努力,或不至此。如果真的走到無路可走的那一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我心已決。"

  這段話告訴我們,到了這個時候,崇禎皇帝還抱著僥倖心理:清兵幾次進圍北京,不是都沒有攻破嗎?他自信都城守備有餘,援兵四集,滅賊還是有戲的。

  他雖然如此說,但仍舊為南遷做好了準備。先是讓天津巡撫收集漕船,在直沽口待命,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他又暗示大學士陳演率百官固請,但陳演不干,他害怕以後擔勸駕南遷的罪名。崇禎皇帝氣得死去活來。他的生氣並不能阻止李自成的進逼京師。

  三月初一,李自成攻破寧武關,李明睿最後向崇禎建議,讓太子南下監國。崇禎一聽,立即就火了:你讓我在這裡等死,然後讓我兒子去逃命,簡直是豈有此理。他堅決不答應,並且用自己十七年的從政經驗搪塞道:我經營天下十七年都搞成這個樣子,他一個孩子有什麼能耐?!

  三月七日,他召集群臣,問有何良策。群臣無計。他得出了一個流傳千古的荒謬結論: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同日,李自成攻下大同。三月八日,李自成攻破宣府,直奔居庸關。三月十四日,抵居庸關,並攻破居庸關,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了李自成,農民軍對京城遂形成了包圍之勢。京城已危在旦夕,城內人心惶惶。面對這種局勢,京外督撫大員都認為調吳三桂進京是唯一之計。崇禎皇帝在這個時候總算"獨裁"了一回,立即調吳三桂進京。可惜,一切都晚了。

  最後的掙扎

  在等吳三桂進京的同時,崇禎開始部署京城防守,決意進行最後的掙扎。

  早在三月二日,他就命令內監及各官分守北京九門,襄城伯李國楨提督守城,皇家子弟一齊上陣。京城內實行宵禁,晝夜派人巡邏,嚴緝奸細。三月十日,有人對崇禎說,士兵沒有銀子了。崇禎就下令各京官和皇親捐款。

  先捐款的是各個太監,每個人都是五萬兩,但大學士魏藻德卻只捐了五百兩。崇禎哭笑不得,錢顯然是不夠的。他又向皇親、太監討起錢來。他派太監去自己的老丈人周奎家借錢,周奎說:"沒有。"

  太監跪在地上直磕頭,周奎還是那兩個字:"沒有。"最後勉強捐出了一萬兩,剩下的五十三萬兩被後來進城的李自成給奪去了。

  此時,一些太監已經開始回首往昔了。有的太監就說,如果魏忠賢還在,絕不至此。還有的太監甚至給起義軍通風報信,另謀明主。崇禎皇帝已是眾叛親離了。

  1644年(甲申)陽曆四月二十二日,崇禎召集文武百官,商討對策。面對行將到來的滅頂之災,大臣們和往常一樣,束手無策。

  這一天離崇禎皇帝上吊還有兩天。正當大臣們都閉口無言時,外面送進來一封密信,崇禎拆看後,臉色陡變,在龍椅上坐不住了,也不說退朝,竟逕自走回去。大臣們也喊了一聲就散了。崇禎看著那封密信,很想哭,因為昌平已經失守,起義軍已抵達北京城的阜成門外。剩下的事情就是等著九門被攻了。

  同一天,李自成派出了在昌平投降的監軍太監杜勛去城下喊話要見崇禎皇帝。當時的提督太監王承恩用籃子把他拽上了城,這位杜太監給了王承恩一封信,信是李自成寫的。上面道:我想割出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給我軍銀百萬,我就退守河南。受封后,我願意為朝廷平賊,並且對付滿洲人。但我不聽朝廷的調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