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劉亞樓為殲-5的誕生無比興奮。兩年前中國才能生產第一種簡單的初教-5,現在卻能仿製生產最具世界先進水平的米格-17,成為繼美、蘇、英、法、德和瑞典之後,第7個掌握噴氣式飛機製造技術的國家。這在建立中國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個良好的開端。
中國航空工業創建僅僅5年,就從修理走向了製造,一舉躍入噴氣機時代,舉世為之矚目!這年國慶,新出廠的4架國產殲-5戰鬥機,列隊參加國慶閱兵式,飛越天安門。這是中國製造的戰鬥機首次公開露面。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抬頭仰望天空,高興地對身邊的外國友人說:我們自己的飛機飛過去了!
同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劉亞樓,聽到毛澤東的話,甭提有多自豪了。
空軍試飛員
幾大飛機廠、發動機廠基本建成投產後,1956年開始重點建設陝西西安、興平、寶雞等機載設備配套工廠。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一個新型的、現代化的航空工業,就神奇般崛起在世界東方。
初教-5飛機出廠當年就生產了10架,翌年(1955年)交付空軍60架,到1958年共生產379架。殲-5飛機至1959年,共生產767架。看到嶄新的國產飛機源源不斷地裝備空軍部隊,人民空軍飛行員駕駛著自己的戰鬥機,為祖國看護領空,劉亞樓這個空軍司令才感覺有些自豪了!
但自豪之後,又是冷靜的思考,找來航空工業局副局長王西萍、段子俊:中國航空工業要建成獨立自主的體系,要自立於世界航空工業之林,就不能光是仿製,必須自己設計製造自己的飛機,建立自己的航空科研體系。
如此想法,與航空工業局領導們一拍即合,他們說正考慮籌建飛機設計室呢。劉亞樓說:我看可以把設計室建在五廠(按:即瀋陽飛機廠),五廠的技術幹部和工人我了解,他們能扛起來。
航空工業局領導們當然知道當年五廠在鋁材缺乏的情況下,進行技術攻關,採用白鐵皮為志願軍空軍製成數千個副油箱的壯舉。而此時,曾經蜜月般的中蘇關係,在史達林逝世3年後,已悄悄蒙上一層令人惆悵的陰影。在中蘇兩國航空工業談判中,雙方出現了摩擦,懷有戒心的蘇聯人逼著中國人說出了“當了褲子也要自己搞設計”的憤懣之言。
這是宣言,更是志氣,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出來給世界看!
毛澤東非常關注航空工業的發展。1958年2月12日,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正在緊鑼密鼓研製的關鍵時刻,他親自來到現場視察。
經過數百個日日夜夜的技術攻關,1958年7月26日,航空人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地把中國第一次自行設計、自行製造的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1)拉出廠房。殲教-1的首席飛行員,是20世紀90年代擔任過空軍司令員的于振武。
1958年8月4日,劉亞樓陪同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元帥,專程來瀋陽參加報捷慶祝大會,觀看飛行表演。葉劍英也是客家人,和劉亞樓在一起總有談不完的話題:我們用行動向世界宣布,中國人不但自己能製造飛機,還能自己設計飛機。
航空工業建立後,作為作戰單位的空軍就採取了大力支持國內製造的方針。在國防工業委員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劉亞樓進一步闡述了空軍“大力支持國內製造”的方針。剛剛出廠的飛機能不能飛行,能不能裝備部隊,需要有人對此作出鑑定,但莫衷一是,礙難拍板。劉亞樓表示:“國內製造出來的飛機,空軍敢飛,有危險也不怕。”從此,空軍一批批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陸續走上試飛之路。
中國航空工業是從修理過渡到仿製,再走向自行設計製造的,有些產品不能完全達到技術要求,飛機和發動機的壽命比進口產品短。劉亞樓指示空軍部隊要積極接收使用,同時,他也嚴肅地給工廠領導和飛機設計、製造人員上課:空軍試飛員是為國產飛機發放“准生證”的,為了國家航空事業儘速發展壯大,我們的飛行員不怕危險,有危險也要飛。但你們有責任把危險係數降到最低,國家培養一個飛行員不容易呀,他們是人民用金子堆出來的!
打殲滅戰
中國與蘇聯簽訂的援助航空協定中,對轟炸機只提修理,未提製造,在5大廠生產中亦沒包括輕型轟炸機。劉亞樓建議,中國在國土防空中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在重點發展殲擊機的前提下,也要發展輕型和中型轟炸機。這個建議引起中央高度重視,1958年10月,周恩來決定提前試製圖-16型噴氣式轟炸機。
1959年9月,航空工業部門用蘇聯提供的組裝件裝配的圖-16轟炸機出廠,很快裝備到空軍航空兵部隊,後改稱為轟-6。
1964年,根據空軍的建議,哈爾濱飛機廠對伊爾-28型飛機改進設計,定型生產後命名為轟-5型轟炸機,裝備到空軍航空兵部隊。
在劉亞樓指示下,空軍與航空工業部門聯繫多,商量多,協作多。航空工作部門在設計和製造中,同空軍改進裝備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在抓好各類飛機研製的同時,對空軍所亟須的地空飛彈、高炮、雷達等武器裝備,走的也都是購買、仿製、自行設計製造的路子。航空工業結下了碩果,空軍也迅猛發展。
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系,劉亞樓也寄予厚望,期冀他們為空軍建設和航空事業做出貢獻。哈軍工創辦伊始,劉亞樓就對院長陳賡說,我們只辦了幾所培養初級技術人才的學校,高級技術人才要靠軍事工程學院培養,支援哈軍工辦專業,我們空軍義不容辭。
中國航空工業創建僅僅5年,就從修理走向了製造,一舉躍入噴氣機時代,舉世為之矚目!這年國慶,新出廠的4架國產殲-5戰鬥機,列隊參加國慶閱兵式,飛越天安門。這是中國製造的戰鬥機首次公開露面。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抬頭仰望天空,高興地對身邊的外國友人說:我們自己的飛機飛過去了!
同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劉亞樓,聽到毛澤東的話,甭提有多自豪了。
空軍試飛員
幾大飛機廠、發動機廠基本建成投產後,1956年開始重點建設陝西西安、興平、寶雞等機載設備配套工廠。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一個新型的、現代化的航空工業,就神奇般崛起在世界東方。
初教-5飛機出廠當年就生產了10架,翌年(1955年)交付空軍60架,到1958年共生產379架。殲-5飛機至1959年,共生產767架。看到嶄新的國產飛機源源不斷地裝備空軍部隊,人民空軍飛行員駕駛著自己的戰鬥機,為祖國看護領空,劉亞樓這個空軍司令才感覺有些自豪了!
但自豪之後,又是冷靜的思考,找來航空工業局副局長王西萍、段子俊:中國航空工業要建成獨立自主的體系,要自立於世界航空工業之林,就不能光是仿製,必須自己設計製造自己的飛機,建立自己的航空科研體系。
如此想法,與航空工業局領導們一拍即合,他們說正考慮籌建飛機設計室呢。劉亞樓說:我看可以把設計室建在五廠(按:即瀋陽飛機廠),五廠的技術幹部和工人我了解,他們能扛起來。
航空工業局領導們當然知道當年五廠在鋁材缺乏的情況下,進行技術攻關,採用白鐵皮為志願軍空軍製成數千個副油箱的壯舉。而此時,曾經蜜月般的中蘇關係,在史達林逝世3年後,已悄悄蒙上一層令人惆悵的陰影。在中蘇兩國航空工業談判中,雙方出現了摩擦,懷有戒心的蘇聯人逼著中國人說出了“當了褲子也要自己搞設計”的憤懣之言。
這是宣言,更是志氣,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出來給世界看!
毛澤東非常關注航空工業的發展。1958年2月12日,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正在緊鑼密鼓研製的關鍵時刻,他親自來到現場視察。
經過數百個日日夜夜的技術攻關,1958年7月26日,航空人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地把中國第一次自行設計、自行製造的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1)拉出廠房。殲教-1的首席飛行員,是20世紀90年代擔任過空軍司令員的于振武。
1958年8月4日,劉亞樓陪同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元帥,專程來瀋陽參加報捷慶祝大會,觀看飛行表演。葉劍英也是客家人,和劉亞樓在一起總有談不完的話題:我們用行動向世界宣布,中國人不但自己能製造飛機,還能自己設計飛機。
航空工業建立後,作為作戰單位的空軍就採取了大力支持國內製造的方針。在國防工業委員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劉亞樓進一步闡述了空軍“大力支持國內製造”的方針。剛剛出廠的飛機能不能飛行,能不能裝備部隊,需要有人對此作出鑑定,但莫衷一是,礙難拍板。劉亞樓表示:“國內製造出來的飛機,空軍敢飛,有危險也不怕。”從此,空軍一批批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陸續走上試飛之路。
中國航空工業是從修理過渡到仿製,再走向自行設計製造的,有些產品不能完全達到技術要求,飛機和發動機的壽命比進口產品短。劉亞樓指示空軍部隊要積極接收使用,同時,他也嚴肅地給工廠領導和飛機設計、製造人員上課:空軍試飛員是為國產飛機發放“准生證”的,為了國家航空事業儘速發展壯大,我們的飛行員不怕危險,有危險也要飛。但你們有責任把危險係數降到最低,國家培養一個飛行員不容易呀,他們是人民用金子堆出來的!
打殲滅戰
中國與蘇聯簽訂的援助航空協定中,對轟炸機只提修理,未提製造,在5大廠生產中亦沒包括輕型轟炸機。劉亞樓建議,中國在國土防空中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在重點發展殲擊機的前提下,也要發展輕型和中型轟炸機。這個建議引起中央高度重視,1958年10月,周恩來決定提前試製圖-16型噴氣式轟炸機。
1959年9月,航空工業部門用蘇聯提供的組裝件裝配的圖-16轟炸機出廠,很快裝備到空軍航空兵部隊,後改稱為轟-6。
1964年,根據空軍的建議,哈爾濱飛機廠對伊爾-28型飛機改進設計,定型生產後命名為轟-5型轟炸機,裝備到空軍航空兵部隊。
在劉亞樓指示下,空軍與航空工業部門聯繫多,商量多,協作多。航空工作部門在設計和製造中,同空軍改進裝備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在抓好各類飛機研製的同時,對空軍所亟須的地空飛彈、高炮、雷達等武器裝備,走的也都是購買、仿製、自行設計製造的路子。航空工業結下了碩果,空軍也迅猛發展。
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系,劉亞樓也寄予厚望,期冀他們為空軍建設和航空事業做出貢獻。哈軍工創辦伊始,劉亞樓就對院長陳賡說,我們只辦了幾所培養初級技術人才的學校,高級技術人才要靠軍事工程學院培養,支援哈軍工辦專業,我們空軍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