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平公主在朝中內連王公,外結將相,宰相以下諸臣的進退,全在她一句話。史稱“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資治通鑑》)。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但是,在太平公主的鼓動下,太上皇睿宗仍然掌握處理軍國大事的實權。李隆基雖為皇帝,卻是虛置。玄宗與太平公主矛盾日益激化,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礙於姑姑太平公主的實力,玄宗始終瞻前顧後,不大敢動作。太平公主那邊卻日夜與黨羽謀劃,準備行廢立之事。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初三,太平公主黨羽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應太平公主之召,來公主府密謀。經過討論,定於第二天即七月四日,由羽林軍發動政變,廢唐玄宗,擁立太平公主登基當皇帝。

  大唐的“母權情結”真是綿延不絕!

  但是太平公主的這個密謀,被紫微令魏知古偵知,向玄宗做了密報。

  公主一方基本掌握了羽林軍大權,而這邊幾乎沒有馬上可以動用的兵力,事情急如燃眉!

  當天深夜,玄宗頒密詔,命歧王李范、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太僕寺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牽出馬廄中閒散馬匹,率領諸臣家丁二百多人,出武德門,入度化門,出其不意地在皇宮北門門洞內殺死了羽林軍將領常元楷和李慈,控制住了羽林軍。又活捉了宰相蕭至忠、岑義等人,處以斬首。

  太平公主聞訊倉促逃進聖善寺,在那裡住了三天,才又回到家中。太上皇睿宗出面為她說情,玄宗不允。後太平公主被賜死,她的兒子及黨羽數十人也被誅殺。

  政變第二天,睿宗頒發詔諭,把一切權力完全交給玄宗,自己名副其實成為太上皇。.這年十二月,玄宗改年號為"開元",取“一元復始”之意。

  這一年,玄宗李隆基29歲,英姿勃發。

  史家普遍認為,自此時起,唐代高層政治中持續了62年的“陰盛陽衰”現象才告結束。

  經歷了“後武則天時代”三次政變、四位皇帝的波折,塵埃總算落定,此後就由玄宗開啟了中國古往今來唯一真正的盛世——“開元盛世”。

  ( 請看下一節: 41、千秋無字碑任由後人評說 )

  41、千秋無字碑任由後人評說

  什麼是歷史?歷史就是烈火油烹之盛,猶有竟時。

  什麼叫榮耀?榮耀就是登臨絕頂之貴,終成一夢!

  但當事之人,多不會有這種眼光。世俗民族的人,一般都以為:今世所撈到的,就是萬世榮華;今日躍至顯貴的,也必將永葆子孫。

  庸人之庸,世代如此,是無人可以警醒的。

  神龍元年(705年)的深冬,天寒地凍也擋不住復辟皇帝中宗的雅興。他屢次親臨洛城南樓,觀看“潑寒胡戲”,樂此不疲。

  潑寒胡戲也稱乞寒胡戲,是西域民族的節令性歌舞表演。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土,流行於宮中,初唐時已漸成為社會風習。

  這種表演的刺激之處在於:演員們著胡服,帶胡帽(胡語“蘇莫遮”),跨馬列隊,舞之蹈之,伴以“豪歌擊鼓”。更有不要命的,於寒風之中裸身舞蹈,以皮囊(胡語“渾脫”)盛水互潑取樂。史載“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也。”(《資治通鑑》卷二○八)

  南朝劉宋時,宋明宗曾在宮內舉辦別開生面的潑寒胡戲,讓皇族婦女裸體舞之,以為歡笑。(《宋書*后妃傳》)。一般的潑水戲當然沒這麼刺激,但也是所穿甚少。

  那個陣勢,很難想像有多壯觀。據唐人呂元泰的描述,那是滿街滿巷“相率為隊,駿馬胡服……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錦繡夸競,害女工也”( 《新唐書*呂元泰傳》)。

  西風東漸,樂不思蜀。

  這樣的日子,豈是再活五百年能撒手的!

  但就在此時,上陽宮內卻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瑟瑟寒風中,一代女皇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於仙居殿與世長辭,終年82歲。

  武則天在臨死之前的心情如何,是悲憤?是頹喪?還是無奈?無史可考。

  但可以推斷的是,她在死前頭腦仍非常清晰,召集中宗、相王、太平公主、武三思等託付後事,口述了一份遺詔。

  遺詔的全文,史所不載;但綜合各書可以看出大略。

  歸納起來,武則天的“臨終遺制”包括如下內容:

  一、 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二、 入李唐宗廟祭享,歸葬乾陵;

  三、 王皇后、蕭淑妃二家及諸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受連累者,均令其復業;

  四、 恢復武三思、袁恕己以前被削減的實封。

  寥寥數條,可以窺見女皇死前的心情,也可以看出她最為牽念的身後大事。

  人之將死,其心也隨和。可以推斷出,武則天對自己一生努力的成果與後世可能的評價,都做過相當冷靜的思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