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這一對荒唐母女自以為大權在握,無人可以掀翻她們,自此可享百年太平,什麼禮義廉恥都不要了。
韋後毒殺老公之後,自作主張立了年僅16歲的中宗幼子李重茂為帝,改元“唐隆”。她本人以太后身份臨朝攝政,又起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軍。這套做法,顯然是想效法武則天,圖謀帝位。
但是武則天邁出稱帝這一步,是在丈夫高宗的庇護下經營了許多年才完成的,韋後目前的根基怎麼能比?韋後母女毒殺中宗一事,可說是愚蠢之極。中宗就是再不濟,也是她們最安全可靠的屏障,是她們作威作福的合法依據。中宗一死,屏障立除,人人得而誅之,再無顧忌。
韋氏母女的胡鬧,終於激起了一個人的憤怒,這就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李隆基暗下決心要除掉韋後,事先廣結宮廷禁軍將佐及長安城裡的豪傑,與“萬騎”帥長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結為死黨,相約伺機起事。
韋後稱制後也感覺到,當前最大的威脅是相王李旦,便與安樂公主密議,欲殺掉少帝李重茂,嫁禍於相王,然後將所有的異己一併剷除。
兵部侍郎崔日用獲悉韋後陰謀,密遣寶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怠慢,馬上去告訴太平公主,說道:“今事已急,若再猶豫,吾輩皆死無葬身之地!”
太平公主聽到這個陰謀,勃然大怒,表態支持李隆基發動兵變,還命兒子薛崇簡相助,去說動內苑總監鍾紹京作內應。
就在中宗死後的第18天,黃昏時分,李隆基微服與同黨劉幽求潛入南苑中,來到鍾紹京住處與其相會;鍾紹京忽然反悔,不想打開門。其妻許氏曰:“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且同謀素定,今雖不行,庸得免乎!”
鍾紹京這才醒悟,連忙出來拜謁,隆基執其手一起坐下。其時羽林將士皆屯駐玄武門,等到入夜,同黨葛福順、李仙鳧皆來到李隆基這裡,請示號令。
時間接近二鼓,天上流星散落如雪,劉幽求說:“天意如此,時不可失!”葛福順遂拔劍,帶領羽林營幾十個心腹,從南苑潛入羽林營,將羽林將軍韋璿、韋播、高嵩三個“韋黨”殺死,提著幾顆首級,向羽林營將士宣布:“韋後耽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韋氏亂國,素不得人心。李隆基的宣示,馬上起了作用,羽林軍士欣然從命。鍾紹京也聚集丁匠二百餘人,各執斧鋸,隨眾同行。眾人湧出軍營,兵分兩路,一路攻玄德門,一路攻白獸門。而後在凌煙閣前會合,一齊撲向太極殿。
韋後聞變後,從床上驚起,披髮跣足逃出太極殿,想逃到飛騎(皇帝衛士)營避難。半路遇到亂兵,立被斬殺。士卒割下首級,獻給了李隆基。此時,安樂公主也被殺進宮的萬騎營斬首。
上官婉兒在當時已由婕妤進為昭容,在太子李重要俊事變中受到驚嚇,有所收斂。她聞知李隆基發動兵變後,馬上見風使舵,帶領宮人前迎接,卻被李隆基立斬於旗下,死時46歲。
負責禁衛宮中的諸韋和韋後親信,在這一晚特全部被斬首。次日,李隆基下令緊閉宮門和長安城門,由兵部侍郎崔日用率兵誅殺諸韋,連襁褓小兒亦無免者。
秘書監、汴王李邕娶了韋後妹妹崇國夫人,此時與娶了韋後奶媽的御史大夫竇從一,各手斬其妻,將首獻上。可憐那奶媽,做一回老新娘便橫遭枉死!
左僕射韋巨源聽說發生兵亂,家人都勸他逃匿,他倒還有勇氣,說:“吾位居大臣,豈可聞難不赴!”出至街頭,即為亂兵所殺,時年八十。
待大事已定,李隆基親赴相王府向父王謝罪,相王抱之泣曰:“社稷宗廟得以保全,汝之力也。”李隆基遂迎相王入輔少帝。
此後不久的一天,少帝李重茂照例視早朝,太平公主走進大殿,大聲宣告:“嗣君(指李重茂)擬讓位於叔父(指李旦),諸位以為如何?”大臣中有人事先已與太平公主通氣,隨即附和,說理應立長君,群臣自然異口同聲贊同。
太平公主走到少帝面前高聲道:“人心皆歸相王,此非孺子之位!”李重茂木然,不知所措。太平公主親自動手,強行將少帝拉下。相王李旦第二次當上皇帝,是為唐睿宗。
可憐少年李重茂被拉下龍椅後不知如何應變,只能流著眼淚走到下首站立,隨即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殤帝,又稱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譙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擁兵占據洛陽,自行稱帝,並封李重茂為皇太弟。但李重福旋即兵敗身死,李重茂則不知所終。
梅開二度的睿宗李旦,為人寬厚,謙讓安恬。先前太子李重俊造反失敗後,安樂公主曾經誣陷李旦與李重俊同謀。幸虧中宗還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加害。這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推他上來,他也是推讓再三。當了兩年皇帝,就說什麼也不想幹了,讓位給太子李隆基,自己去過享福生活,優哉游哉。後於開元四年(716年)去世,終年55歲。
為誅韋出了大力的太平公主,一向城府較深,武則天執政時,她一般不參預朝政,始保得平安。從神龍元年起,因遭安樂公主誣陷,從此涉足政壇,與韋後、安樂公主暗地裡較量。這次成功滅掉韋後以後,她權力日隆,飛揚跋扈,“貴盛無比”。睿宗每有政事不知如何處理,都要向她請教。
韋後毒殺老公之後,自作主張立了年僅16歲的中宗幼子李重茂為帝,改元“唐隆”。她本人以太后身份臨朝攝政,又起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軍。這套做法,顯然是想效法武則天,圖謀帝位。
但是武則天邁出稱帝這一步,是在丈夫高宗的庇護下經營了許多年才完成的,韋後目前的根基怎麼能比?韋後母女毒殺中宗一事,可說是愚蠢之極。中宗就是再不濟,也是她們最安全可靠的屏障,是她們作威作福的合法依據。中宗一死,屏障立除,人人得而誅之,再無顧忌。
韋氏母女的胡鬧,終於激起了一個人的憤怒,這就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李隆基暗下決心要除掉韋後,事先廣結宮廷禁軍將佐及長安城裡的豪傑,與“萬騎”帥長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結為死黨,相約伺機起事。
韋後稱制後也感覺到,當前最大的威脅是相王李旦,便與安樂公主密議,欲殺掉少帝李重茂,嫁禍於相王,然後將所有的異己一併剷除。
兵部侍郎崔日用獲悉韋後陰謀,密遣寶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怠慢,馬上去告訴太平公主,說道:“今事已急,若再猶豫,吾輩皆死無葬身之地!”
太平公主聽到這個陰謀,勃然大怒,表態支持李隆基發動兵變,還命兒子薛崇簡相助,去說動內苑總監鍾紹京作內應。
就在中宗死後的第18天,黃昏時分,李隆基微服與同黨劉幽求潛入南苑中,來到鍾紹京住處與其相會;鍾紹京忽然反悔,不想打開門。其妻許氏曰:“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且同謀素定,今雖不行,庸得免乎!”
鍾紹京這才醒悟,連忙出來拜謁,隆基執其手一起坐下。其時羽林將士皆屯駐玄武門,等到入夜,同黨葛福順、李仙鳧皆來到李隆基這裡,請示號令。
時間接近二鼓,天上流星散落如雪,劉幽求說:“天意如此,時不可失!”葛福順遂拔劍,帶領羽林營幾十個心腹,從南苑潛入羽林營,將羽林將軍韋璿、韋播、高嵩三個“韋黨”殺死,提著幾顆首級,向羽林營將士宣布:“韋後耽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韋氏亂國,素不得人心。李隆基的宣示,馬上起了作用,羽林軍士欣然從命。鍾紹京也聚集丁匠二百餘人,各執斧鋸,隨眾同行。眾人湧出軍營,兵分兩路,一路攻玄德門,一路攻白獸門。而後在凌煙閣前會合,一齊撲向太極殿。
韋後聞變後,從床上驚起,披髮跣足逃出太極殿,想逃到飛騎(皇帝衛士)營避難。半路遇到亂兵,立被斬殺。士卒割下首級,獻給了李隆基。此時,安樂公主也被殺進宮的萬騎營斬首。
上官婉兒在當時已由婕妤進為昭容,在太子李重要俊事變中受到驚嚇,有所收斂。她聞知李隆基發動兵變後,馬上見風使舵,帶領宮人前迎接,卻被李隆基立斬於旗下,死時46歲。
負責禁衛宮中的諸韋和韋後親信,在這一晚特全部被斬首。次日,李隆基下令緊閉宮門和長安城門,由兵部侍郎崔日用率兵誅殺諸韋,連襁褓小兒亦無免者。
秘書監、汴王李邕娶了韋後妹妹崇國夫人,此時與娶了韋後奶媽的御史大夫竇從一,各手斬其妻,將首獻上。可憐那奶媽,做一回老新娘便橫遭枉死!
左僕射韋巨源聽說發生兵亂,家人都勸他逃匿,他倒還有勇氣,說:“吾位居大臣,豈可聞難不赴!”出至街頭,即為亂兵所殺,時年八十。
待大事已定,李隆基親赴相王府向父王謝罪,相王抱之泣曰:“社稷宗廟得以保全,汝之力也。”李隆基遂迎相王入輔少帝。
此後不久的一天,少帝李重茂照例視早朝,太平公主走進大殿,大聲宣告:“嗣君(指李重茂)擬讓位於叔父(指李旦),諸位以為如何?”大臣中有人事先已與太平公主通氣,隨即附和,說理應立長君,群臣自然異口同聲贊同。
太平公主走到少帝面前高聲道:“人心皆歸相王,此非孺子之位!”李重茂木然,不知所措。太平公主親自動手,強行將少帝拉下。相王李旦第二次當上皇帝,是為唐睿宗。
可憐少年李重茂被拉下龍椅後不知如何應變,只能流著眼淚走到下首站立,隨即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殤帝,又稱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譙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擁兵占據洛陽,自行稱帝,並封李重茂為皇太弟。但李重福旋即兵敗身死,李重茂則不知所終。
梅開二度的睿宗李旦,為人寬厚,謙讓安恬。先前太子李重俊造反失敗後,安樂公主曾經誣陷李旦與李重俊同謀。幸虧中宗還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加害。這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推他上來,他也是推讓再三。當了兩年皇帝,就說什麼也不想幹了,讓位給太子李隆基,自己去過享福生活,優哉游哉。後於開元四年(716年)去世,終年55歲。
為誅韋出了大力的太平公主,一向城府較深,武則天執政時,她一般不參預朝政,始保得平安。從神龍元年起,因遭安樂公主誣陷,從此涉足政壇,與韋後、安樂公主暗地裡較量。這次成功滅掉韋後以後,她權力日隆,飛揚跋扈,“貴盛無比”。睿宗每有政事不知如何處理,都要向她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