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柬之在這段時間內,還爭取了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洛州長史薛季昶的支持。洛州長史負責的是神都附近地區的軍政事務,爭取到薛長史的支持,也是為政變成功添加了一分把握。

  姜,還是老的辣。在拜相以後的短短兩個月內,張柬之就乾淨利落地完成了所有的準備。

  正月初,女皇病情進一步加重,寢宮內傳出的消息令人不安。正月十一日,作為迎佛骨的特使崔玄暐還都,朝中一片忙亂。

  張柬之認為,政變的時機到了——女皇病重,她採取抵抗的能力就會大大減弱,這是一;女皇病重,二張就可能從中做手腳,萬一矯詔罷免了幾個宰相,正統派就要失去當前的優勢,因此不能再等,這是二;政變集團的核心人物,現在已經全部匯齊,便於統籌,這是三。

  若還不動手,更待何時?

  正月二十二日,軍事行動開始,史稱“神龍政變”。

  政變部隊共分三路——

  第一路,由總指揮、宰相張柬之帶領,參預者有宰相崔玄暐、檢校左羽林將軍桓彥范、右羽林將軍楊元琰、敬暉、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統率左右羽林軍開赴玄武們。這是一支主攻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包圍宮城,攻進皇宮,直搗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第二路,由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牽頭,參預者有右羽林將軍李湛、內直郎王同皎,前往東宮,他們的任務是迎太子前往玄武門,與前路會師後,伺機擁太子登大位。

  第三路,以司刑少卿袁恕己為主,跟隨相王李旦統率“南牙兵”,也就是南軍,作為警戒部隊,控制皇城,連帶監控整個首都。各要害地點,均派兵守衛;特別要前往政事堂,逮捕當天值班的親二張的幾個宰相,切斷皇城與宮城之間的聯繫。並圍住二張的府第,防止他們的家丁作亂。

  三路之外,洛州長史薛季昶則發動洛州兵馬實行警戒,“以備非常”。

  在國家最高統治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整個首都全部被政變部隊控制,中央警衛隊幾乎全體倒戈,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可以見出張柬之是一個十分高超的組織者。

  這一天,天氣仍是陰冷。各路兵馬分頭出動,大路上只聞馬蹄橐橐、刀劍相撞,一派肅殺之氣。

  李多祚的一支兵馬來到東宮門前,卻不料太子事到臨頭,因疑懼而不肯出。太子不出,則政變師出無名,那不真就是犯上作亂了!他的女婿王同皎倒還有膽量,力勸道:“先帝以國家付殿下,殿下卻橫遭幽廢,此事神人共憤,二十三年矣!今北門、南衙同心協力,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速至玄武門以副眾望!”

  太子李旦的那點兒剛烈勁兒,不知跑到哪兒去了,只是搪塞:“凶豎誠當夷滅,然而主上聖體不安,不應驚嚇。諸公更為後圖!”——這事情各位緩一緩再說吧!

  掉腦袋的事,怎麼能緩!

  正在一旁的李湛急了,說:“諸將不顧身家性命以殉社稷,殿下奈何讓他們送死?請殿下自己去制止他們吧!“

  太子聽了這話,只好猶豫著出來了。

  他一出門,王同皎一下就把這不爭氣的岳父抱上了馬。馬鞭一掄,一彪人馬風馳電掣直奔玄武門奔去。

  武則天此時是否完全沒有保障了呢?不。

  她還有最後一道防線——玄武門。駐守在這裡的是一支絕對忠於皇帝的精銳衛隊“千騎”。它的前身,是由太宗組建的“百騎”發展而來。百騎士卒都是百里挑一的神箭手,太宗每次出遊,他們就簇擁在鞍前馬後以為護衛。到武則天時,則擴充為千騎。

  此時,千騎的指揮官——玄武門鎮守使是殿中監田歸道。這是一個立場中立的人,與武三思、二張的關係都不錯,但對李唐也似有懷念。

  政變發動後,敬暉派人去叫田歸道交出千騎的指揮權,田歸道不給。等張柬之大隊人馬開到時,田歸道不予放行。

  城樓上的千騎衛士,已經劍拔弩張。只要有人敢攀城,就萬箭齊發。

  政變的主力部隊被阻於玄武門外!

  自古以來,政變部隊因為攻不下宮城而潰散的,何其多也!但是要拿下玄武門,沒有攻城的專門裝備,也是非常的麻煩。

  千鈞一髮,萬物屏息!

  田歸道已經知道發生了非常事變,他這樣做,是忠於職守的。皇帝沒發話,即便是正義之師,也不得入。

  就在這時,第二路部隊簇擁著太子而來。

  田歸道見狀,吃了一驚,原來不僅宰相加入了政變,連太子也卷了進來。他在片刻之後做出了一個選擇:放棄抵抗。

  他當時是如何權衡這件事的,後人永遠無法得知了。無論是對歷史大勢的一種屈服,還是出於對聲勢浩大的政變後果的恐懼,他的這一念之轉,決定了政變的成敗。

  見城樓上的千騎不再抵抗,張柬之一聲號令,命所部“斬關而入”。

  史書上記載的這簡短四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斬關”意為砍斷門閂,也泛指攻破城門。

  士卒頓時大噪,撞開了城門,奉太子一擁而入,直撲武則天所住的迎仙宮。

  當時二張正在宮中侍奉,聽見動靜,出來看時,被士卒逮了個正著。張柬之等即命人將二張拖至集仙殿,斬於殿廡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