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六節

  --------------------------------------------------------------------------------

  淀姬很激憤。叫秀賴上京,這不儼然是主人對家臣的態度嗎?事實上,秀賴在這種情況下上京,從當時的社會習慣來說,等於簽訂了一項充當家康大名的契約,淀姬想必是難以忍受的。但是清正和幸長以“已故的太閤的親信”的資格,耐心地對淀姬進行了說服工作。要說通這個女人,就不能損傷她的自尊心,為此,多少得扯點兒謊。

  他們對淀姬說道:“再忍耐一陣子就好了。”

  這種估計是誰也不相信的,然而,唯獨對淀姬和她的侍女們卻有用。清正和幸長他們說,只要等家康一死,以後就好辦了。對於豐臣家來說,要緊的是無論如何得避免打仗。這也是淀姬最害怕的一點,她不止一次地問清正說:“這麼說,如果秀賴殿下上京的話,那麼家康就會息怒了吧?”“是的,是的。”清正連聲回答。“要是秀賴殿下能到京城去見一下家良,那麼,豐臣家和德川家就能太平無事,和睦共處了。”現在已是家康的大名的清正,從他的立場出發,這樣擔保說。淀姬除了相信清正的話之外,也想不出更好的主意。

  淀姬心裡的疙瘩逐漸解開了。她忽而側了頭思量了一陣,突然,臉上露出了明朗的表情。“高台院的話,總不會不利於秀賴殿下的,我們只好聽從她的勸說。”淀姬這麼嘟囔了一句,這時就連原本不喜歡這個女人的清正,也不禁感動得落下了眼淚,並且脫口而出道:“既然我奴才清正,願意手拉著手親自陪右大臣殿下上二條城去,那麼,我將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殿下的安全。”

  他之所以口出此言,是因為在大坂的府衙之中,流傳著風言風語,說是家康可能會利用這個機會殺害秀賴。對於淀姬來說,象戰爭這種大規模的場面已經超出了她的思考能力,因而反倒並不覺得怎樣,而諸如秀賴被利刃所刺,倒在血泊里這樣一種具有現實性的想像,更使她恐懼得多。

  淀姬點了一下她那豐腴的下巴,好不容易答應了。

  這一年,秀賴已經虛歲十九,個頭高大得不好說是少年。再說,他已是一子一女的父親了。這一子一女都不是正室千姬所生,而是他和身邊的侍女們之間生的。

  傳到家康他們耳朵里來的別人對秀賴的評論是:“看起來完全象個小孩兒!”

  可是在生育子女方面,他去比他父親秀吉更加富於活力。不過,在去不去京都這一關係到自身的安全和豐臣家的存亡的重大事情上,秀賴卻完全聽從他母親的吩咐。

  幾天之後,秀賴於三月二十七日從大坂出發了。他從天滿坐上御座船,順著淀川北上。為了保衛秀賴的安全,清正作了十分周密的布置。首先,他設想在京都萬一發生不測事件時該怎麼辦。為此,他從自己的部下中挑選了五百名身強力壯的武士,讓他們在京都城裡閒逛,另外在伏見地方布置了三百人。為了加強淀川兩岸的警衛工作,包括淺野幸長派來的一批人,共動用了由一千名長槍手、五百名長矛手、三百名弓箭手組成的部隊,並讓這支部隊與秀賴所乘坐的御座船一起北上。而清正自己身邊則只帶了三十名僕從和士卒。這三十名僕從和士卒,其實是喬裝打扮了的人物,他們都是從戰功赫赫的軍官中選拔出來的勇士。另外,清正還事先與福島正則(這位秀吉一手培養起來的、經常與他相提並論的將領)商量,請他從福島家抽調一萬人的部隊,從廣島趕到大坂待機,以防備意外事件的發生。正則自己則駐守在可稱是京都咽喉之地的八幡不動,不象其他大名那樣上二條城去。只是對家康方面則稱病請了假。從家康一邊來看,加藤和福島的舉動著實叫人不快。然而從加藤和福島方面來看,昔日在關原戰場上,他們曾為家康出過死力,立過汗馬功勞,因為有這樣的自負,所以為了秀賴的安全而採取此種有點過火的保衛措施,在他們看來,也並沒有什麼不自然。秀賴在伏見的碼頭下了船,改乘轎子,清正和幸長一左一右緊帖著轎子前行,他們兩人都已是大名的身份了,然而卻象衛士一般,兩手提著戰袍左右胯骨處的開口,腋下挾著一根青竹竿,忠誠而機敏地維護著乘轎的兩邊,徒步行進著。一行來到伏見的時候,受到了家康派來的第九個兒子、十一歲的德川義直和第十個兒子德川賴宣的迎接,兩人在路上向秀賴一行點頭招呼。清正一眼瞧見, 前來迎接的義直和賴宣都各自叫他們的書僮撐著一把陽傘, 便提醒他們道:“你們這樣,對貴人是很不禮貌的啊,快快把陽傘收起來!”

  清正這種無所顧忌的態度,事後令家康很不愉快。但是,家康並沒有馬上整治他。在家康死後,加藤和福島兩家都毀於江戶政權之手。

  總之,十九歲的秀賴一行進了京城。其隊伍之華美,與太閤生前如出一轍。行列是由一千名士兵分兩列行進,各舉著用玳瑁裝飾著的長矛,這是秀吉的行列的特徵,此外,長槍隊的槍套全部都是用華貴的虎皮做成的。京城裡的百姓們已經多年沒有見過這樣的行列了,他們眼瞧著從面前通過的豐臣家的這絢麗奪目的儀仗,回想起昔日太閤殿下在世時,那種如當頂的太陽一般燦爛輝煌的情景,一個個都無不感動得落下了熱淚。那時候,京城的百姓們在感情上可以說絕大多數是傾向於豐臣家的。當時在街頭巷尾傳唱的一首童謠里,就有這樣的歌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