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荷蘭使節團來訪

  ---------------

  在1795年,也就是馬戛爾尼爵士離華後不到兩年,荷蘭的使節團就在蒂進(IsaacTitsingh,1745—1811)和范巴瀾(AndreasEverardusvanBraamHouckgeest,1739—1801)的帶領之下來到中國。范巴瀾於1790年開始在廣州管理一家荷蘭工廠,他對中國有強烈的興趣,並希望能代表荷蘭出使北京。他趁著1795年至1796年之間是乾隆登基六十年大典的機會,在巴達維亞(即今天的印尼雅加達)自我推薦派出祝賀團。巴達維亞的總督接受了這個建議之後,卻任命曾經在日本長崎港內的出島掌管一家荷蘭工廠的蒂進為大使,范巴瀾只成為他的副使。

  蒂進於1794年8月15日從巴達維亞起航,兩天後與范巴瀾會合,並登上他的船。然後荷蘭使節團在嚴冬季節從廣東出發前往北京,一路上飽受惡劣的居住環境和食物之苦,對他們來說這趟旅程“跟強行軍沒有什麼兩樣”。他們的窘境引起了清廷的注意,乾隆皇帝特別於1794年12月22日敕諭,在荷蘭使節團回程的時候,要給予他們跟英國人同等的禮遇。

  這個荷蘭使節團於1795年1月9日抵達了清帝國的首都北京,而第一次覲見皇帝是在1月12日。他們在清晨5點鐘乘馬車來到紫禁城,當乾隆皇帝現身的時候,他們全都行了跪拜之禮。他們發現這位身穿黑色裘皮的老皇帝“有雍容和慈祥的外表”。也許因為他們十分順從中國的禮儀,因此荷蘭人比英國人更受到善待,日程包括在1月27日跟乾隆一起參觀天壇。他們毫無疑問比英國人看到了更多北京和附近郊區的景觀。

  荷蘭使節團跟隨乾隆於1月30日來到圓明園,並在海淀留宿。到了第二天的清早,荷蘭大使在這座御園內也行了跪拜禮。在太陽初現之後不久,八十四歲的乾隆端坐在位於“山高水長”大校場裡的一個蒙古包內的扶手椅上。他同時接見荷蘭與朝鮮的使臣,而朝鮮的使臣是專程來敬賀乾隆登基六十周年的。乾隆後來邀請這些來自朝鮮與荷蘭的賓客,跟他一起在這個大校場的林間空曠的地方,同進早膳。每一張桌子擺滿五十道菜和葡萄酒,並且有慣常的雜技和舞蹈表演。上了年紀的乾隆親切地跟他的賓客們講話,並以音樂和相聲來娛賓。可是,范巴瀾並不喜歡這種中式娛樂表演,因為他不能理解表演的內容而感到厭倦,所以一點趣味都感覺不到。其後,他們一行人很不尋常地被帶去參觀“九州清晏”內的皇帝寢宮。蒂進的觀察記錄如下:

  無論是實景或圖畫,我都從來沒有看過比這更迷人的地方。我們乘坐用黃繩拉動的雪橇,從這裡跨過雪地到另一邊。我們在那裡參觀了五座跟北京那些廟宇一樣漂亮的廟宇,但它們所在的位置卻優於北京的廟宇,除了它們是建築在山坡上的台地之外,也因為周圍的景色和假山,以及水景一覽無遺的視野。對岸漂亮的建築跟整個區域構成一幅難以言喻的美麗圖畫。在廟宇之巔,遼闊的視野盡覽了北京城和這座迷人的宮苑……在中國繪畫裡所能欣賞到的景致以更高的規格展現在這裡。美景讓人心蕩神移。

  荷蘭人剛好趕上與他們的中國東道主共度熱鬧的元宵佳節。他們於2月3日晚上在大校場看戲和欣賞煙火。第二天早上,他們跟乾隆一起在圓明園裡的正大光明殿共進早膳。他們於2月5日再一次欣賞煙火,並在觀看兩條舞龍追月的節慶表演之後,就在隔天離開圓明園回到北京。

  荷蘭人能如此廣泛地參觀圓明園,似乎主要歸因於乾隆寵臣和的熱情款待,荷蘭人稱他為“和中堂”。和有耐性地向荷蘭人講解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金魚,陪他們在結冰的水道上遊覽,甚至參觀乾隆的寢宮。范巴瀾注意到,皇帝的寢室由整齊的中式家具布置,擺設了少量的書本和一些價值連城的珍寶。

  荷蘭使節團也參觀了萬壽山下一座極其壯麗的新宮苑,應該就是清漪園(晚清時改名為頤和園)。他們更觀看到乾隆乘坐雪橇在結冰的湖(應當是昆明湖)上滑行。范巴瀾唯一遺憾的是沒有瀏覽到長春園內西洋樓的歐式建築群。我們無從得知為什麼和沒有讓這些歐洲人去觀看那些屬於他們自己風格的建築,但是在乾隆的贊同之下,和送給荷蘭使節相當珍貴的禮物,並以角力、摔跤、音樂、煙火和乾隆御前盛大的宴會來招待他們。范巴瀾也看過以漢白玉鋪成的地板和掛上許多燈籠的正大光明殿。在當時,很可能沒有一個歐洲人比范巴瀾能觀賞到更多的圓明園景區。

  荷蘭人跟英國人不同,他們沒有挑戰東道主的體制,所以不會有芥蒂,而事實上他們正巧跟朝鮮使臣一起抵達,並恭賀乾隆登基六十周年的大慶,也給了這位高貴的老皇帝一個好印象。荷蘭使節團對於跟朝鮮使臣一起向這個天朝大國進貢,似乎也無怨言。

  荷蘭使節團在1795年2月8日又從北京回到圓明園,出席在“山高水長”舉行的更大型盛會。在這個場合里,蒂進和范巴瀾對乾隆的風采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們注意到乾隆身軀挺直,沒有任何人扶持,他的身材要比一般人為高。荷蘭使節於2月10日在紫禁城接受另一次召見,乾隆除了贈予禮物之外,也寫了一封信給荷蘭國王(當時已經流亡到英格蘭),強調自己的寬宏大量,但在維護中國體制上,保持不可動搖的立場。荷蘭使節團在2月15日離開北京,在他們南歸的路上,順道遊覽了杭州,於1795年5月9日回到廣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使節團出訪的成就,禮儀明顯多於實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