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馬戛爾尼在9月2日,留下21人在北京或圓明園,然後一行68人前往熱河覲見乾隆皇帝。這68個英國人穿過萬里長城,花了6天時間才抵達乾隆的承德避暑山莊。由於在外交禮節上的爭議,一直到9月14日乾隆才召見這些英國人。中英之間歷史性的相會就在大幄之內舉行,正式覲見之後就是官方宴會。第二天,馬戛爾尼跟隨乾隆皇帝去參觀佛寺,並遊覽了熱河的宮苑,就是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英國人遊覽得很愉快。
1793年的9月17日是乾隆皇帝的八十三歲壽辰,他在山莊內的“澹泊寧靜”里接見了包括蒙古親王和緬甸使臣等前來祝壽的人。根據軍機處檔案記載,馬戛爾尼和他的副使斯丹敦走到龍座之前,行三跪九叩之禮。英國人雖然堅拒行跪拜之禮,但乾隆和他的官員卻一開始就堅持這個天朝法度,即使英國人也不能例外。這些從遠方而來的外國人被認真地告誡,以了解三跪九叩之禮的重要性。乾隆在上諭中表達得很清楚,為了維護在殿堂內行跪拜這個行之已久的禮儀,他是不會容忍任何人不行此禮。乾隆甚至強調,即使英國國王親自來朝,亦要行此大禮。
跪拜在現代西方的論述里是一種屈辱和貶抑的行為,尤其在英國,跪拜通常會被聯想到臣服之意。然而,清帝國象徵著儒家世界的秩序,視跪拜為理所當然,是由來已久的單純動作,向宗主國表達尊敬之意,對行禮者本身並不構成侮辱。乾隆是不可能准許馬戛爾尼只屈一膝,因此而破壞存在已久的覲見禮儀;乾隆也不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做出退讓。事實上,軍機處特別在8月18日向征瑞發了上諭,要這些英國人“其瞻覲時自必能恪遵儀節(跪拜之禮)”。再說,如果英國大使拒絕行跪拜之禮的話,清帝極不可能邀請他和其隨員,又在9月18日的晚上走訪萬樹園,參加夜宴和觀賞煙火。很有可能的是,這位英國大使最後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接受了跪拜之禮,希望能因此達成這次出使的任務。無論如何,儘管英國人一直否認,但馬戛爾尼是行了跪拜之禮的。不僅軍機處檔案證實了中國方面的說法,而且俄羅斯的口譯人員瓦里底基(Vladykin)也證明“這位英國大使的確行了三跪九叩之禮”。
這個英國使節團在9月21日離開了熱河,並於9月26日返回北京。在英國人離開之前,乾隆已經獲悉他們請求在北京長駐使節和擴大沿海通商等要求。因此乾隆在給英國國王的敕諭中表示,如果這些要求獲準的話,將無可避免地要變更中國的體制,所以在諭旨中說:“斷不可行。”若非已經事前承諾,他真想取消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為款待這些英國人所設的宴會。這是對英態度的一大轉折。乾隆在最初還熱心地於8月14日經由軍機處向征瑞發出上諭,要盡情招待這些外國賓客,包括在圓明園內舉行龍舟表演。但是當英國要挑戰他的體制時,使他倒足了胃口。
馬戛爾尼為了再與乾隆溝通,不顧關節疼痛引致的走路蹣跚,在9月29日星期天前往海淀,希望在乾隆的回程路上跟他會面。但乾隆要儘快送走這個使節團,並下令立即把所有在圓明園內展示的英國貢物撤走。不過,乾隆儘管很不願意,但回京途中為了對遠來的賓客表示他的慷慨,還是由軍機處向總管內務府大臣征瑞發出上諭,要對這些遠在他鄉的外國賓客給予適當的居所、飲食和款待,包括遊覽圓明園和附近的萬壽山。另外,他們也出席了在圓明園大東門為歡迎乾隆御駕回京所舉行的典禮。
在9月30日那天,這些英國人在凌晨4點鐘就起床,並且大約6點鐘左右就到他們下榻處的庭院內集合,以便加入在圓明園北邊迎接乾隆回京的數千人行列之中。乾隆坐在八人大轎裡面,後面跟著一輛馬車。身著盛裝的軍隊每隔50碼(約46米)就站著一個士兵,當號角吹起,乾隆的隊伍在整潔如新的道路上緩緩前進。巴隆觀察到,一陣號角聲宣示皇帝即將到來,接著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就在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會聽到喇叭、笛聲、琴音、長號、弦樂和各類型的音樂。乾隆經過騎在馬背上向隊伍敬禮的巴隆,可是馬戛爾尼並沒有機會跟乾隆說話。他跟權臣和於10月2日在圓明園內有一個短暫的會面後,筋疲力盡地返回北京。原定在圓明園招待英國賓客的宴會,也被改在紫禁城裡舉行,作為餞行的晚宴。
---------------
英使馬戛爾尼來訪(3)
---------------
乾隆設定10月7日(根據中國曆法是九月的第五天)也就是餞行晚宴後的第五天,為英國人離開中國的最後期限,因為被視為一般朝貢隊伍的英國使節團任務已經完成。在獻上全部貢物及收取天朝回贈禮物之後,按中國人的看法,英國人已經沒有留在中國的理由。
軍機處檔案收藏了一首乾隆就馬戛爾尼覲見所作的詩。詩的內容反映了一個不需要懷疑的事實,就是乾隆決意要把英國同樣置於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規範當中:
博都雅昔修職貢,
英咭今效藎誠;
豎亥橫章輸近步,
祖功宗德逮遙瀛。
視如常卻心嘉篤,
不貴異聽物詡精;
懷遠薄來而厚往,
衷深保泰以持盈。
對於乾隆來說,他並不是要採取閉關政策,而是要捍衛他自己的世界秩序,這對他龐大帝國的安全與和平至關重要。在他的思維里,讓英國在北京長駐使節或把民族國家體系強加到中國,是完全不可能的。不過,乾隆同時關切軍機處奏報,當得知英國人被要求離開時表現不悅,他敕諭沿岸的總督要多加注意和提防,以防不滿的英國人可能藉故擾亂沿岸的安寧。
1793年的9月17日是乾隆皇帝的八十三歲壽辰,他在山莊內的“澹泊寧靜”里接見了包括蒙古親王和緬甸使臣等前來祝壽的人。根據軍機處檔案記載,馬戛爾尼和他的副使斯丹敦走到龍座之前,行三跪九叩之禮。英國人雖然堅拒行跪拜之禮,但乾隆和他的官員卻一開始就堅持這個天朝法度,即使英國人也不能例外。這些從遠方而來的外國人被認真地告誡,以了解三跪九叩之禮的重要性。乾隆在上諭中表達得很清楚,為了維護在殿堂內行跪拜這個行之已久的禮儀,他是不會容忍任何人不行此禮。乾隆甚至強調,即使英國國王親自來朝,亦要行此大禮。
跪拜在現代西方的論述里是一種屈辱和貶抑的行為,尤其在英國,跪拜通常會被聯想到臣服之意。然而,清帝國象徵著儒家世界的秩序,視跪拜為理所當然,是由來已久的單純動作,向宗主國表達尊敬之意,對行禮者本身並不構成侮辱。乾隆是不可能准許馬戛爾尼只屈一膝,因此而破壞存在已久的覲見禮儀;乾隆也不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做出退讓。事實上,軍機處特別在8月18日向征瑞發了上諭,要這些英國人“其瞻覲時自必能恪遵儀節(跪拜之禮)”。再說,如果英國大使拒絕行跪拜之禮的話,清帝極不可能邀請他和其隨員,又在9月18日的晚上走訪萬樹園,參加夜宴和觀賞煙火。很有可能的是,這位英國大使最後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接受了跪拜之禮,希望能因此達成這次出使的任務。無論如何,儘管英國人一直否認,但馬戛爾尼是行了跪拜之禮的。不僅軍機處檔案證實了中國方面的說法,而且俄羅斯的口譯人員瓦里底基(Vladykin)也證明“這位英國大使的確行了三跪九叩之禮”。
這個英國使節團在9月21日離開了熱河,並於9月26日返回北京。在英國人離開之前,乾隆已經獲悉他們請求在北京長駐使節和擴大沿海通商等要求。因此乾隆在給英國國王的敕諭中表示,如果這些要求獲準的話,將無可避免地要變更中國的體制,所以在諭旨中說:“斷不可行。”若非已經事前承諾,他真想取消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為款待這些英國人所設的宴會。這是對英態度的一大轉折。乾隆在最初還熱心地於8月14日經由軍機處向征瑞發出上諭,要盡情招待這些外國賓客,包括在圓明園內舉行龍舟表演。但是當英國要挑戰他的體制時,使他倒足了胃口。
馬戛爾尼為了再與乾隆溝通,不顧關節疼痛引致的走路蹣跚,在9月29日星期天前往海淀,希望在乾隆的回程路上跟他會面。但乾隆要儘快送走這個使節團,並下令立即把所有在圓明園內展示的英國貢物撤走。不過,乾隆儘管很不願意,但回京途中為了對遠來的賓客表示他的慷慨,還是由軍機處向總管內務府大臣征瑞發出上諭,要對這些遠在他鄉的外國賓客給予適當的居所、飲食和款待,包括遊覽圓明園和附近的萬壽山。另外,他們也出席了在圓明園大東門為歡迎乾隆御駕回京所舉行的典禮。
在9月30日那天,這些英國人在凌晨4點鐘就起床,並且大約6點鐘左右就到他們下榻處的庭院內集合,以便加入在圓明園北邊迎接乾隆回京的數千人行列之中。乾隆坐在八人大轎裡面,後面跟著一輛馬車。身著盛裝的軍隊每隔50碼(約46米)就站著一個士兵,當號角吹起,乾隆的隊伍在整潔如新的道路上緩緩前進。巴隆觀察到,一陣號角聲宣示皇帝即將到來,接著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就在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會聽到喇叭、笛聲、琴音、長號、弦樂和各類型的音樂。乾隆經過騎在馬背上向隊伍敬禮的巴隆,可是馬戛爾尼並沒有機會跟乾隆說話。他跟權臣和於10月2日在圓明園內有一個短暫的會面後,筋疲力盡地返回北京。原定在圓明園招待英國賓客的宴會,也被改在紫禁城裡舉行,作為餞行的晚宴。
---------------
英使馬戛爾尼來訪(3)
---------------
乾隆設定10月7日(根據中國曆法是九月的第五天)也就是餞行晚宴後的第五天,為英國人離開中國的最後期限,因為被視為一般朝貢隊伍的英國使節團任務已經完成。在獻上全部貢物及收取天朝回贈禮物之後,按中國人的看法,英國人已經沒有留在中國的理由。
軍機處檔案收藏了一首乾隆就馬戛爾尼覲見所作的詩。詩的內容反映了一個不需要懷疑的事實,就是乾隆決意要把英國同樣置於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規範當中:
博都雅昔修職貢,
英咭今效藎誠;
豎亥橫章輸近步,
祖功宗德逮遙瀛。
視如常卻心嘉篤,
不貴異聽物詡精;
懷遠薄來而厚往,
衷深保泰以持盈。
對於乾隆來說,他並不是要採取閉關政策,而是要捍衛他自己的世界秩序,這對他龐大帝國的安全與和平至關重要。在他的思維里,讓英國在北京長駐使節或把民族國家體系強加到中國,是完全不可能的。不過,乾隆同時關切軍機處奏報,當得知英國人被要求離開時表現不悅,他敕諭沿岸的總督要多加注意和提防,以防不滿的英國人可能藉故擾亂沿岸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