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急於把中國和北韓軍隊打回鴨綠江的麥克阿瑟建議封鎖中國的海岸,轟炸中國的重要城市,動用在台灣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入朝作戰或進犯大陸以減輕聯合國部隊的壓力。當參謀長聯席會議否定了這些建議,認為這會擴大戰爭時,麥克阿瑟便忙於舉行新聞發布會和散發支持他的建議的新聞公報。杜魯門總統十分惱火,他發布命令要求指揮官搞清五角大樓發布的所有政策性的聲明。
事實上,美國總統、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大體上決定在南韓領土上的敵人被徹底肅清後就立即尋求停火。1951年3月中旬,停火的時機似乎來臨,總統在參加聯合國部隊的政府中散發了一份與共產黨軍隊停戰的建議,以求得贊同。這個建議提出恢復戰前的格局。建議的措詞十分謹慎以防止有威脅和譴責的暗示。
這項停戰建議的副本送到了麥克阿瑟將軍手中,這不過只是一份通報而已。但麥克阿瑟立刻發表了曲解總統原意的講話。他的講話無異於一份最後通諜。他威脅紅色中國說,他要對中國進行新的報復,“使它迅速遭到軍事上的徹底失敗”。他宣稱,他隨時準備在戰場上接受敵軍總司令的訖降書。中國政府藐視地拒絕了這位將軍的奚落性的建議。於是,總統不得不暫緩考慮他的停戰建議。
國會議員約瑟夫·馬丁不久發表了一次煽動性的演講,指責總統阻止中國國民黨的軍隊在亞洲開闢第二戰場。這位國會議員在演講結束時說:“如果我們在朝鮮打不贏,那麼,就應當控告杜魯門政府,殺害了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年。”馬丁把他的演講稿寄給了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在復函中贊同馬丁的指控,這位國會議員馬上將麥克阿瑟的復函公之於眾。
這對杜魯門總統來說,也太過份了。使他的聯合國盟友感到莫大安慰的是,他解除了麥克阿瑟在遠東的一切指揮權,讓李奇微接替了他。詹姆斯·范弗利特接替李奇微,任第8集團軍司令官。
1951年4月的第三個星期,共產黨軍隊發動了春季攻勢。第8集團軍一邊頑強阻擊,一邊逐步後撤,他們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以至最後把退卻變成了反攻。它的主要目標是儘可能地重創敵軍。到6月中旬,蘇聯駐聯合國的代表馬立克提議舉行停火談判,交戰雙方表示同意。
停戰談判從7月開始,大部分談判都在板門店這個村子裡進行的。談判持續了2年之久,共產黨軍方想以各種手段通過談判來獲得他們用軍事力量所難以獲得的勝利。一場有限的戰爭仍在進行,包括一些小規模的進攻和雙方警戒部隊間的衝突。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終於簽署了。南北韓的分界不再以38度線為界,而是按照雙方軍隊對峙的防線劃分。這樣,南韓在西部喪失了850平方英里的領土,但在東部得到了2350平方英里的領土。為了這麼一小塊領土的交換,卻付出了你死我活的代價。在戰爭中,南韓死亡7萬人,美國3.4萬人,聯合國軍其他國家軍隊死亡人數為5000人。中國的死傷人數估計是96萬人,北韓64萬人。朝鮮平民是這場戰爭的主要犧牲者,北韓大約有3百萬人,南韓50萬人被打死或者因戰爭而死亡。
二、新的海軍武器
韓戰推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關於國家實力的觀點,特別是路易斯·詹森的臆想即:兩棲部隊、航空母艦、陸戰隊甚至連海軍都已過時,在全世界範圍內保衛美國利益所需要的是幾個攜帶原子彈的B-36轟炸機中隊。韓戰爆發後不到6周,杜魯門總統就撤換了詹森,由陸軍五星上將喬治·馬歇爾接任國防部長。這一人事變動贏得了陸軍和海軍的一片感恩呼聲。
1951年8月,美國海軍定購建造一艘超級航母以取代被詹森取消的“美國”號的建造。有趣的是,新航母“福里斯特爾”號是以前國防部長福里斯特爾的名字命名的。他曾批准了“美國”號的建造。排水量7.8萬噸的“福里斯特爾”級航母在50-60年代期間又相繼建造了7艘。1961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8.96萬噸的“企業”號服役。另一艘9.14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1975年服役。它是這個艦級的第一艘航母。核動力航母的最顯著的優點是可以連續航行13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不用重新加注燃料。
新型航母的設計不僅要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的航母一樣擔負起攻擊和支援的任務,而且還要增加一項新的任務——遏制對美國的核打擊。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它們就必須有足夠的噸位,搭載能夠攜帶核武器的大型飛機,如“天鷹”式攻擊機(A-4)、“入侵者”式攻擊機(A-6)、“海盜”式攻擊機(A-7) 和“鬼怪”式高空戰鬥機(F-4)。如果蘇聯想對美國的機場和飛彈基地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那麼,這些武器就能構成核反擊的威脅。對這種遏制手段的需求在 1953年俄國人擁有巨大破壞力的熱核武器(氫彈)以後,變得更為迫切了,而到了1957年這種需求就更加至關重要了。因為這時蘇聯已有了洲際飛彈,但美國人卻暫時還沒有。
與此同時,正在進行潛艇結構的改進,最終使其有更大的尺寸去擔負遏制的任務。這個改進是由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的。他們的目的是提高水下航速和增加續航力。改進後的艇體設計提高了航速,潛航通氣管的使用增加了續航力。大戰結束時,德國人正在實驗用液態的過氧化氫來代替空氣,作為潛艇主機的氧氣來源。
事實上,美國總統、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大體上決定在南韓領土上的敵人被徹底肅清後就立即尋求停火。1951年3月中旬,停火的時機似乎來臨,總統在參加聯合國部隊的政府中散發了一份與共產黨軍隊停戰的建議,以求得贊同。這個建議提出恢復戰前的格局。建議的措詞十分謹慎以防止有威脅和譴責的暗示。
這項停戰建議的副本送到了麥克阿瑟將軍手中,這不過只是一份通報而已。但麥克阿瑟立刻發表了曲解總統原意的講話。他的講話無異於一份最後通諜。他威脅紅色中國說,他要對中國進行新的報復,“使它迅速遭到軍事上的徹底失敗”。他宣稱,他隨時準備在戰場上接受敵軍總司令的訖降書。中國政府藐視地拒絕了這位將軍的奚落性的建議。於是,總統不得不暫緩考慮他的停戰建議。
國會議員約瑟夫·馬丁不久發表了一次煽動性的演講,指責總統阻止中國國民黨的軍隊在亞洲開闢第二戰場。這位國會議員在演講結束時說:“如果我們在朝鮮打不贏,那麼,就應當控告杜魯門政府,殺害了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年。”馬丁把他的演講稿寄給了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在復函中贊同馬丁的指控,這位國會議員馬上將麥克阿瑟的復函公之於眾。
這對杜魯門總統來說,也太過份了。使他的聯合國盟友感到莫大安慰的是,他解除了麥克阿瑟在遠東的一切指揮權,讓李奇微接替了他。詹姆斯·范弗利特接替李奇微,任第8集團軍司令官。
1951年4月的第三個星期,共產黨軍隊發動了春季攻勢。第8集團軍一邊頑強阻擊,一邊逐步後撤,他們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以至最後把退卻變成了反攻。它的主要目標是儘可能地重創敵軍。到6月中旬,蘇聯駐聯合國的代表馬立克提議舉行停火談判,交戰雙方表示同意。
停戰談判從7月開始,大部分談判都在板門店這個村子裡進行的。談判持續了2年之久,共產黨軍方想以各種手段通過談判來獲得他們用軍事力量所難以獲得的勝利。一場有限的戰爭仍在進行,包括一些小規模的進攻和雙方警戒部隊間的衝突。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終於簽署了。南北韓的分界不再以38度線為界,而是按照雙方軍隊對峙的防線劃分。這樣,南韓在西部喪失了850平方英里的領土,但在東部得到了2350平方英里的領土。為了這麼一小塊領土的交換,卻付出了你死我活的代價。在戰爭中,南韓死亡7萬人,美國3.4萬人,聯合國軍其他國家軍隊死亡人數為5000人。中國的死傷人數估計是96萬人,北韓64萬人。朝鮮平民是這場戰爭的主要犧牲者,北韓大約有3百萬人,南韓50萬人被打死或者因戰爭而死亡。
二、新的海軍武器
韓戰推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關於國家實力的觀點,特別是路易斯·詹森的臆想即:兩棲部隊、航空母艦、陸戰隊甚至連海軍都已過時,在全世界範圍內保衛美國利益所需要的是幾個攜帶原子彈的B-36轟炸機中隊。韓戰爆發後不到6周,杜魯門總統就撤換了詹森,由陸軍五星上將喬治·馬歇爾接任國防部長。這一人事變動贏得了陸軍和海軍的一片感恩呼聲。
1951年8月,美國海軍定購建造一艘超級航母以取代被詹森取消的“美國”號的建造。有趣的是,新航母“福里斯特爾”號是以前國防部長福里斯特爾的名字命名的。他曾批准了“美國”號的建造。排水量7.8萬噸的“福里斯特爾”級航母在50-60年代期間又相繼建造了7艘。1961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8.96萬噸的“企業”號服役。另一艘9.14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1975年服役。它是這個艦級的第一艘航母。核動力航母的最顯著的優點是可以連續航行13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不用重新加注燃料。
新型航母的設計不僅要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的航母一樣擔負起攻擊和支援的任務,而且還要增加一項新的任務——遏制對美國的核打擊。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它們就必須有足夠的噸位,搭載能夠攜帶核武器的大型飛機,如“天鷹”式攻擊機(A-4)、“入侵者”式攻擊機(A-6)、“海盜”式攻擊機(A-7) 和“鬼怪”式高空戰鬥機(F-4)。如果蘇聯想對美國的機場和飛彈基地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那麼,這些武器就能構成核反擊的威脅。對這種遏制手段的需求在 1953年俄國人擁有巨大破壞力的熱核武器(氫彈)以後,變得更為迫切了,而到了1957年這種需求就更加至關重要了。因為這時蘇聯已有了洲際飛彈,但美國人卻暫時還沒有。
與此同時,正在進行潛艇結構的改進,最終使其有更大的尺寸去擔負遏制的任務。這個改進是由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的。他們的目的是提高水下航速和增加續航力。改進後的艇體設計提高了航速,潛航通氣管的使用增加了續航力。大戰結束時,德國人正在實驗用液態的過氧化氫來代替空氣,作為潛艇主機的氧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