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臥病中的杜月笙時時關心著大陸形勢,而中共也在力爭對上海經濟和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他能返回,老友章士釗受託來港在杜宅一住多日,反覆向他宣傳黨的政策。杜月笙依舊顧慮重重。他看到中共對留在上海的黃金榮的確兌現了“不殺不捕”的承諾,黃老闆依舊過著泡澡堂、抽大煙的一貫生活;後來他又得知,黃金榮響應“改造”號召,開始掃大街,報紙上風燭殘年的黃金榮手拿掃帚、灰頭土臉站在垃圾車前的照片映入眼帘時,杜月笙又暗自慶倖幸虧沒有留下。
因為跟法租界打過多年交道,杜月笙一直對法國感到親切,他想遷居法國,徹底遠離政治是非。仆傭除外,杜月笙全家和追隨他的顧嘉棠、萬墨林兩家,遷法共需27張護照;杜月笙向敗退在台灣的國民政府提出申請,結果台灣方面要收取“護照費”15萬美元。杜月笙的產業全留在大陸,轉移出來的只有出售一處房產的30萬美金,供幾十號人在香港的龐大開支,這筆護照費杜月笙竟已付不起!遷法遇阻,杜月笙傷心地說:“我為國家做了那麼多事,提這麼一點要求,還要我15萬美金。”
晚年杜月笙在香港唯一帶喜氣的事是和著名京劇演員孟小冬結婚。當初,杜月笙對孟小冬有很多照拂;杜月笙病倒後,孟小冬感念其恩情,一直服侍在側。孟小冬是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也是最後一房。
杜月笙的病情不斷發展,已必須長期吸氧才可苟延殘喘,而他的迷信也加速了惡化程度。他年輕當小夥計時,一名和尚為其相面,稱他將來的富貴在當時上海頭面人物黃金榮之上,後來他果然成為“上海皇帝”,因此他對相面算命之類深信不疑;而且他知道如果測算結果不祥,術士們現在不會當面對他說,於是他將自己的生辰八字匿名悄悄寄給台北一個名號為“六月息館主”的算命“大師”,六月息館主回函,說他“六十四歲在辛卯,天克地衝絕難渡過”,也就是說他絕對活不過虛歲六十四。頓時杜月笙求生信心全部崩潰,這催命符般的一紙命書被他貼肉而藏,去世後才被家人發現。
進入1951年夏,杜月笙已經病入膏肓,該立遺囑處置遺產了,外人均很好奇這位最盛時僅為其一人服務的僕人就達97名的大亨到底有多少財產留給家人,結果杜月笙報了數:11萬美元。這筆錢原為10萬美元,是他早先寄存於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處,宋子良代為投資,略有贏餘,現在這11萬美元就是曾經揮金如土、鐘鳴鼎食的杜月笙的全部遺產。據其女杜美如回憶,分配大致如下:每個太太拿1萬,長子拿1萬,沒出嫁的女兒拿6千,出嫁的拿4千。在此前,杜月笙銷毀了歷年別人寫給他的所有借據,他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
分配完遺產,杜月笙把所有事務都交給得意門生陸京士處理,自己安心等死。最後,他日日高燒,嘴唇成粉紅色,舌頭咖啡色。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他的骨灰葬在台灣汐止,而他的遺願是在故鄉浦東高橋入土,至今沒有實現。
杜月笙死後一年,即1952年,以陳毅、潘漢年為首的上海市新政權,依靠廉潔高效的國家機器和民眾支持,僅用3年時間就基本肅清了盤踞上海近一個世紀之久的黑社會勢力。杜月笙和他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從此走進了歷史。
●後記
今年的七八月份,我在昆明度過了平生最舒適的一個夏天。這座南疆春城沒有劇烈的四季更替,常給人以時光停滯之感,但我的胸中奔流著歷史的長河--我在一篇篇寫下系列歷史散文《民國多少事》。
就像煙波中的遠景在回望中總是美的,逝去的時代總讓人感懷,即便是民國這樣的亂世。沒有人喜歡動盪混亂,但人對平淡的常態生活卻又總有一份不滿足,因此亂世風雲總有一股無言的魅力。從這種普遍的心理出發,我開始走進民國這個比三國更精彩的時代;所收穫的,遠不止"比假小說更精彩的真歷史"。當一個個非常熟悉的姓名、臉譜、符號、概念化為有血有肉、可觸可感的形象和場景,既有觀念不時被顛覆,連受震撼之下,我才知道我們多數時候遠遠沒有真正了解民族的往事,歪曲、偏見、誤解和簡單化的認識遮蔽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尤其是民國這樣的複雜時代,它的光亮不該全消失在漆黑的歷史夜空。
起念把讀民國史所得寫成這樣一本書,源於我在安慶師院讀書時的同學周宇的建議。他看過我一篇關於五四運動的文章後,十分激動,幾番"慫恿"我就民國往事寫一個系列,直說到我心動。
開始寫作之後,我邊寫邊把部分初稿發布在網絡天涯社區的"煮酒論史"版。沒有想到的是,得到了人們的熱情支持、鼓勵,許多網友日夜追看,頻頻催促,寫下了大量滾燙的留言評論,並將其轉帖到網絡各大論壇,以至於今年9月下旬網上即出現了多處需要付費下載卻遠不完整成熟的盜版電子書《民國多少事》。我本不算勤勉,沒有大家的激贊和鞭策,可能難以一口氣寫完。對網友們我深懷感激。
網絡對我的幫助還不止如此。本書的主要參考文獻除附錄中已列出的外,還有一些資料來源於網絡。書中《曾經熱血:青年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始末》一文的主幹材料來自海外一位林姓學者的著作,這部著作我是從網上讀到;在陸榮廷治桂、孫殿英盜墓等篇目中,採用了"百度百科"里的幾段相關內容;還有一些零散資料也是從網上所得。另外,網絡在檢索資料、核實記憶上的方便迅捷,極大提高了寫作的進度和效率。
因為跟法租界打過多年交道,杜月笙一直對法國感到親切,他想遷居法國,徹底遠離政治是非。仆傭除外,杜月笙全家和追隨他的顧嘉棠、萬墨林兩家,遷法共需27張護照;杜月笙向敗退在台灣的國民政府提出申請,結果台灣方面要收取“護照費”15萬美元。杜月笙的產業全留在大陸,轉移出來的只有出售一處房產的30萬美金,供幾十號人在香港的龐大開支,這筆護照費杜月笙竟已付不起!遷法遇阻,杜月笙傷心地說:“我為國家做了那麼多事,提這麼一點要求,還要我15萬美金。”
晚年杜月笙在香港唯一帶喜氣的事是和著名京劇演員孟小冬結婚。當初,杜月笙對孟小冬有很多照拂;杜月笙病倒後,孟小冬感念其恩情,一直服侍在側。孟小冬是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也是最後一房。
杜月笙的病情不斷發展,已必須長期吸氧才可苟延殘喘,而他的迷信也加速了惡化程度。他年輕當小夥計時,一名和尚為其相面,稱他將來的富貴在當時上海頭面人物黃金榮之上,後來他果然成為“上海皇帝”,因此他對相面算命之類深信不疑;而且他知道如果測算結果不祥,術士們現在不會當面對他說,於是他將自己的生辰八字匿名悄悄寄給台北一個名號為“六月息館主”的算命“大師”,六月息館主回函,說他“六十四歲在辛卯,天克地衝絕難渡過”,也就是說他絕對活不過虛歲六十四。頓時杜月笙求生信心全部崩潰,這催命符般的一紙命書被他貼肉而藏,去世後才被家人發現。
進入1951年夏,杜月笙已經病入膏肓,該立遺囑處置遺產了,外人均很好奇這位最盛時僅為其一人服務的僕人就達97名的大亨到底有多少財產留給家人,結果杜月笙報了數:11萬美元。這筆錢原為10萬美元,是他早先寄存於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處,宋子良代為投資,略有贏餘,現在這11萬美元就是曾經揮金如土、鐘鳴鼎食的杜月笙的全部遺產。據其女杜美如回憶,分配大致如下:每個太太拿1萬,長子拿1萬,沒出嫁的女兒拿6千,出嫁的拿4千。在此前,杜月笙銷毀了歷年別人寫給他的所有借據,他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
分配完遺產,杜月笙把所有事務都交給得意門生陸京士處理,自己安心等死。最後,他日日高燒,嘴唇成粉紅色,舌頭咖啡色。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他的骨灰葬在台灣汐止,而他的遺願是在故鄉浦東高橋入土,至今沒有實現。
杜月笙死後一年,即1952年,以陳毅、潘漢年為首的上海市新政權,依靠廉潔高效的國家機器和民眾支持,僅用3年時間就基本肅清了盤踞上海近一個世紀之久的黑社會勢力。杜月笙和他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從此走進了歷史。
●後記
今年的七八月份,我在昆明度過了平生最舒適的一個夏天。這座南疆春城沒有劇烈的四季更替,常給人以時光停滯之感,但我的胸中奔流著歷史的長河--我在一篇篇寫下系列歷史散文《民國多少事》。
就像煙波中的遠景在回望中總是美的,逝去的時代總讓人感懷,即便是民國這樣的亂世。沒有人喜歡動盪混亂,但人對平淡的常態生活卻又總有一份不滿足,因此亂世風雲總有一股無言的魅力。從這種普遍的心理出發,我開始走進民國這個比三國更精彩的時代;所收穫的,遠不止"比假小說更精彩的真歷史"。當一個個非常熟悉的姓名、臉譜、符號、概念化為有血有肉、可觸可感的形象和場景,既有觀念不時被顛覆,連受震撼之下,我才知道我們多數時候遠遠沒有真正了解民族的往事,歪曲、偏見、誤解和簡單化的認識遮蔽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尤其是民國這樣的複雜時代,它的光亮不該全消失在漆黑的歷史夜空。
起念把讀民國史所得寫成這樣一本書,源於我在安慶師院讀書時的同學周宇的建議。他看過我一篇關於五四運動的文章後,十分激動,幾番"慫恿"我就民國往事寫一個系列,直說到我心動。
開始寫作之後,我邊寫邊把部分初稿發布在網絡天涯社區的"煮酒論史"版。沒有想到的是,得到了人們的熱情支持、鼓勵,許多網友日夜追看,頻頻催促,寫下了大量滾燙的留言評論,並將其轉帖到網絡各大論壇,以至於今年9月下旬網上即出現了多處需要付費下載卻遠不完整成熟的盜版電子書《民國多少事》。我本不算勤勉,沒有大家的激贊和鞭策,可能難以一口氣寫完。對網友們我深懷感激。
網絡對我的幫助還不止如此。本書的主要參考文獻除附錄中已列出的外,還有一些資料來源於網絡。書中《曾經熱血:青年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始末》一文的主幹材料來自海外一位林姓學者的著作,這部著作我是從網上讀到;在陸榮廷治桂、孫殿英盜墓等篇目中,採用了"百度百科"里的幾段相關內容;還有一些零散資料也是從網上所得。另外,網絡在檢索資料、核實記憶上的方便迅捷,極大提高了寫作的進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