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10月10日夜,湖北新軍工程兵第八營後隊二排排長陶啟勝帶著兩護兵來到營房。陶啟勝的弟弟陶啟元是革命立場,他感覺立即要有大事發生,就通知哥哥遁走避避,並隨口說了他哥排里的金兆龍是革命黨。不料陶排長十分忠於清朝,來捕金兆龍了。
陶啟勝先和顏悅色地叫出金兆龍,然後臉一沉:“好小子,你膽子不小,竟敢造反!捆起來!”
被護兵捆綁的金兆龍一邊掙扎,一邊朝周圍喊道:“還不動手,等到什麼時候?!”
不能再等!旁邊的革命黨人士兵程定國使勁一槍拖,砸在陶啟勝腦袋上,頓時血流如注;程定國又調轉槍口,朝陶啟勝“怦”地一槍!
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劃破了漆黑的夜空。
聞聲趕來的革命黨人、班長熊秉坤正與身負重傷、狼狽逃竄的陶啟勝相遇,熊秉坤也拔槍朝他就是一下。
這兩聲槍響就是武昌起義的發令搶。在大搜捕中如熱鍋上螞蟻的新軍中革命黨人激動地紛紛一躍而起:“起義了,起義了!”
辛亥革命的大幕正式拉開。
三
熊秉坤吹響哨子,集合了四十多人,向楚望台軍械庫進發;第二十一混成協輜重第十一營點燃馬草,向城內撲去;第二十九標也殺奔楚望台。幾路人馬匯合,擊退不多的守軍,拿下了楚望台軍械庫。數萬支槍,無數子彈、炸彈掌握在革命軍手裡了。
在楚望台軍械庫,第一批起義士兵中職銜最高的左隊隊長(連長)吳兆麟被推選為臨時總指揮。
半小時後,革命軍占領楚望台南的憲兵營。起義開始時還在猶豫觀望的各部隊士兵也揭竿而起,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兩千多人。
革命軍兵分三路,向湖北清政權的標誌——湖廣總督署發起總攻。
守衛總督衙門的衛兵有幾百人,在革命軍的炮火中拼死抵抗,總督瑞澂在院內團團打轉,連說:“炮彈不長眼睛,炮彈不長眼睛!”終於不顧體面,命手下在衙門後圍牆上打開一個洞,帶衛兵鑽洞而出,出文昌門直奔停在江邊的軍艦。
總督就這麼跑了,第八鎮統制張彪本來手上還有不少軍隊,頓時也象泄了氣的皮球,再無鬥志,退守漢口劉家廟。
一夜戰鬥,第二天早上,武昌城內街道遍插革命旗幟,黃鶴樓上升起一面鮮艷的鐵血十八星旗。十八星代表長城以南的十八省,這是第一面民國旗幟。
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在武昌轟然倒下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四
起義前的形勢那麼兇險,起義的勝利又來得這麼快,人們不禁要問,武漢的清軍怎不來撲滅?武漢清軍有多少兵力?
駐紮武漢的清軍共有四個單位,分別是第八鎮(統制張彪)、第二十一混成旅(協統黎元洪)、巡防營(瑞澂直接統率)和水師(統領陳得龍),一共是二十三個營、兩個隊,總兵力大約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人;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竟達到了五千七百多!而且天賜良機,因為四川爆發“保路風潮”,部分湖北新軍在那時調入四川,武漢是防務最空虛的時候。
四川保路運動,是這個1911年中國又一大事,時間上處於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之間。我們看到,東南沿海的起義被鎮壓之後,西部的四川卻立即唱響了反抗的強音,真正叫此伏彼起。
1902、1903年間,那還是光緒皇帝的時候,清政府下詔允許鐵路民間商辦。粵漢、川漢鐵路是溝通南北和深入內地的兩條重要幹線,因而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
為了奪回這兩條鐵路的自辦權,廣東、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採用徵集“民股”的辦法,由地方政府在稅收項下附加租股、米捐股、鹽捐股、房捐股等,來籌集築路的資金。經過幾年的籌集,不僅四省的紳商、地主成了股東,連一些農民也握有股票,到1911年,僅四川募集的股金就達白銀一千二百四十萬兩。
不料1911年月,攝政王載豐根據郵傳部尚書盛宣懷擬訂的“鐵路國有”方案,頒布上諭,宣布將鐵路幹線都收歸國有,只有支線才允許民辦。
盛宣懷這一政策的依據是,中國民間建設和經營管理的效率低下,必須把鐵路幹線收歸國有,交由富有經驗和技術的外國人來辦。
在粵漢、川漢鐵路這兩條鐵路的籌辦過程中,幾省人民吃夠了苦頭,期待的就是鐵路築成後的收益。清政府一紙文書,頓時希望破滅。尤其激起民憤的是:對川漢公司已用之款和公司現存之款,由政府一律換發給國家鐵路股票,概不退還現款。不許四川省股東保本退款,而只允換發鐵路股票,也就是說:政府不但收路,而且奪款。
民怨沸騰中,有傳言又火上加澆油:粵漢鐵路北段川漢鐵路廣宜段,將交給英、美、德、法四國修建管理,清政府以此換取六百萬英鎊的借款,而在這一過程中,主事的有關官員在辦理鐵路出讓中可以獲得大額回扣!
切身利益的受損,民族自尊的受傷,再加對腐敗官場的憤恨,怒火和怨氣席捲了西南、中南乃至海內外。
湖南紳商群起爭路,5月14日長沙各界群眾萬餘人集會,迫使湘撫奏請朝廷收回成命。在上奏遭到申斥之後,各界群眾相繼罷工、罷課、罷市,全省拒交租稅。湖北商民亦群起抗爭,提出“存路救國”口號。廣東市民痛斥朝廷出賣路權,並拒用官發紙幣,擠兌現銀,以示抗議。留日中國學生也紛紛集會聲援,表示“路存與存,路亡與亡”。
陶啟勝先和顏悅色地叫出金兆龍,然後臉一沉:“好小子,你膽子不小,竟敢造反!捆起來!”
被護兵捆綁的金兆龍一邊掙扎,一邊朝周圍喊道:“還不動手,等到什麼時候?!”
不能再等!旁邊的革命黨人士兵程定國使勁一槍拖,砸在陶啟勝腦袋上,頓時血流如注;程定國又調轉槍口,朝陶啟勝“怦”地一槍!
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劃破了漆黑的夜空。
聞聲趕來的革命黨人、班長熊秉坤正與身負重傷、狼狽逃竄的陶啟勝相遇,熊秉坤也拔槍朝他就是一下。
這兩聲槍響就是武昌起義的發令搶。在大搜捕中如熱鍋上螞蟻的新軍中革命黨人激動地紛紛一躍而起:“起義了,起義了!”
辛亥革命的大幕正式拉開。
三
熊秉坤吹響哨子,集合了四十多人,向楚望台軍械庫進發;第二十一混成協輜重第十一營點燃馬草,向城內撲去;第二十九標也殺奔楚望台。幾路人馬匯合,擊退不多的守軍,拿下了楚望台軍械庫。數萬支槍,無數子彈、炸彈掌握在革命軍手裡了。
在楚望台軍械庫,第一批起義士兵中職銜最高的左隊隊長(連長)吳兆麟被推選為臨時總指揮。
半小時後,革命軍占領楚望台南的憲兵營。起義開始時還在猶豫觀望的各部隊士兵也揭竿而起,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兩千多人。
革命軍兵分三路,向湖北清政權的標誌——湖廣總督署發起總攻。
守衛總督衙門的衛兵有幾百人,在革命軍的炮火中拼死抵抗,總督瑞澂在院內團團打轉,連說:“炮彈不長眼睛,炮彈不長眼睛!”終於不顧體面,命手下在衙門後圍牆上打開一個洞,帶衛兵鑽洞而出,出文昌門直奔停在江邊的軍艦。
總督就這麼跑了,第八鎮統制張彪本來手上還有不少軍隊,頓時也象泄了氣的皮球,再無鬥志,退守漢口劉家廟。
一夜戰鬥,第二天早上,武昌城內街道遍插革命旗幟,黃鶴樓上升起一面鮮艷的鐵血十八星旗。十八星代表長城以南的十八省,這是第一面民國旗幟。
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在武昌轟然倒下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四
起義前的形勢那麼兇險,起義的勝利又來得這麼快,人們不禁要問,武漢的清軍怎不來撲滅?武漢清軍有多少兵力?
駐紮武漢的清軍共有四個單位,分別是第八鎮(統制張彪)、第二十一混成旅(協統黎元洪)、巡防營(瑞澂直接統率)和水師(統領陳得龍),一共是二十三個營、兩個隊,總兵力大約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人;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竟達到了五千七百多!而且天賜良機,因為四川爆發“保路風潮”,部分湖北新軍在那時調入四川,武漢是防務最空虛的時候。
四川保路運動,是這個1911年中國又一大事,時間上處於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之間。我們看到,東南沿海的起義被鎮壓之後,西部的四川卻立即唱響了反抗的強音,真正叫此伏彼起。
1902、1903年間,那還是光緒皇帝的時候,清政府下詔允許鐵路民間商辦。粵漢、川漢鐵路是溝通南北和深入內地的兩條重要幹線,因而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
為了奪回這兩條鐵路的自辦權,廣東、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採用徵集“民股”的辦法,由地方政府在稅收項下附加租股、米捐股、鹽捐股、房捐股等,來籌集築路的資金。經過幾年的籌集,不僅四省的紳商、地主成了股東,連一些農民也握有股票,到1911年,僅四川募集的股金就達白銀一千二百四十萬兩。
不料1911年月,攝政王載豐根據郵傳部尚書盛宣懷擬訂的“鐵路國有”方案,頒布上諭,宣布將鐵路幹線都收歸國有,只有支線才允許民辦。
盛宣懷這一政策的依據是,中國民間建設和經營管理的效率低下,必須把鐵路幹線收歸國有,交由富有經驗和技術的外國人來辦。
在粵漢、川漢鐵路這兩條鐵路的籌辦過程中,幾省人民吃夠了苦頭,期待的就是鐵路築成後的收益。清政府一紙文書,頓時希望破滅。尤其激起民憤的是:對川漢公司已用之款和公司現存之款,由政府一律換發給國家鐵路股票,概不退還現款。不許四川省股東保本退款,而只允換發鐵路股票,也就是說:政府不但收路,而且奪款。
民怨沸騰中,有傳言又火上加澆油:粵漢鐵路北段川漢鐵路廣宜段,將交給英、美、德、法四國修建管理,清政府以此換取六百萬英鎊的借款,而在這一過程中,主事的有關官員在辦理鐵路出讓中可以獲得大額回扣!
切身利益的受損,民族自尊的受傷,再加對腐敗官場的憤恨,怒火和怨氣席捲了西南、中南乃至海內外。
湖南紳商群起爭路,5月14日長沙各界群眾萬餘人集會,迫使湘撫奏請朝廷收回成命。在上奏遭到申斥之後,各界群眾相繼罷工、罷課、罷市,全省拒交租稅。湖北商民亦群起抗爭,提出“存路救國”口號。廣東市民痛斥朝廷出賣路權,並拒用官發紙幣,擠兌現銀,以示抗議。留日中國學生也紛紛集會聲援,表示“路存與存,路亡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