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廣州起義,經過一晝夜的激戰,就這樣失敗了。由於起義前屢受挫折,起事倉促,大部力量未能發動,起義中又指揮不靈,這場黨人寄予厚望的起義最終成了黃興等人的一場軍事冒險。

  起義者有的當場犧牲,有的被捕就義,總督衙門一帶屍橫遍地。對革命黨人恨之入骨的清政府五天後才通知廣仁、方便、廣濟、愛育四家善堂院收屍。斷頭折臂、血肉模糊的烈士遺骸被堆放在咨議局門前空地上,慘不忍睹。南海、番禺(當時廣州分屬南、番兩縣)兩縣知事相議,叫善堂埋葬於大東門外的臭崗。

  臭崗是一個專埋死刑犯的地方,那裡經常草草掩埋死刑犯屍骨,臭氣熏天,所以叫臭崗。

  善堂的善董們心知死難者的歷史分量,將烈士葬於此地,實在是一個極大侮辱,各善董不敢同意,但又懾於清政府淫威,束手無策。

  這時同盟會地下會員潘達微挺身而出,他打通關節,通過好友、兩廣清鄉督辦江孔殷疏通官府,同意烈士遺骸可移葬他地。正好一位同情革命的西醫願意將他以數萬重金剛買下的一塊地捐出,潘達微正高興,到交接地契時,西醫的家人卻堅決不允,只好作罷。

  最後,廣仁善堂獻出了沙河馬路旁的紅花崗地塊,潘達微將喪葬事宜交給交遊甚廣的堂妹夫郭偉泉操辦。郭偉泉清點遺骸為七十三具,買了七十三具棺木;心疼死難同志的潘達微覺得棺木太薄,立即自己出錢要求郭偉泉重買厚棺。一家醫院見狀,捐獻了他們儲備的棺木,這些棺木雖不很好,也不太差,潘達微看過表示滿意。

  收殮遺骸時,因死亡時間過長,屍首腐爛發脹,屍臭撲鼻,蛆蟲滿地;有的屍體還被鐵索鎖著,二三人一束,無法裝入棺材。郭偉泉加錢給工匠,才使他們用鐵錘把枷鎖砸掉,屍骸一一分開,洗淨血跡,穿上衣服,然後入棺。

  參加殮事的工匠達百餘人,從上午11時一直干到下午4時。郭偉泉依靠他平日的好友幫助,負責逐一清點、辨認和登記。發現一穿藍布衣沒有白巾標誌(起義者均掛白巾為標記)的屍體,引起郭偉泉的懷疑,問眾人,有一工匠指證:這是清吏李某的仆傭,肯定不是革命黨人。該屍首便被拉到別處。

  烈士靈柩送去安葬時,天陰微雨,天公垂淚。百餘工匠抬著靈柩浩浩蕩蕩向紅花崗進發,潘達微和郭偉泉跟在後面,揮淚憑弔。市民害怕清政府會找麻煩,不敢相送,只是遠遠凝望,許多人止不住眼淚。到了紅花崗後,發現墓穴挖得不夠深,潘達微又加錢給土匠,重新深挖後才下葬。

  事後,愛好菊花的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廣州起義也由此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進入民國後,經詳細調查,這場戰役,犧牲的烈士有姓名者為八十六人,全部殉難者估計在百人以上。

  參加這次起義的都是革命黨人的骨幹人物,孫中山哀嘆:“吾黨精華,付之一炬!”

  二

  起義失敗,孫中山意志不振,他說,推翻清朝看來是一場持久戰,估計還要?二?十年。

  為黃花崗起義遭受重大損失而悲嘆的革命黨人沒有想到,1911年的歷史大戲還沒有開演。這場大戲的劇情安排是:黃花崗起義只是一場序幕,正戲還要到將近半年後發生在武昌;精心籌劃的黃花崗起義在浴血奮戰一晝夜後被撲滅,而突然發難的武昌起義卻燃起了埋葬清王朝的熊熊大火。

  歷史選擇了武昌。

  到黃花崗起義,孫中山和同盟會發動的起義全部在南海沿岸和西南邊疆進行;一一失敗之後,同盟會把目光轉向了中華腹地長江流域。短短的時間內,華中重鎮武漢建起二十多個革命團體,他們在湖北新軍中發動、吸收了大批士兵和基層軍官加入。

  所謂“新軍”,是相對於清朝傳統的八旗軍和在剿滅太平天國中立下大功的湘淮軍而言。八旗軍早已營務廢弛,腐朽不堪;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曾經彪悍的湘淮軍在現代軍隊面前同樣不堪一擊。清廷接受德國退伍軍官漢納根的建議,以德國陸軍為藍本,重新編練軍隊,這就是新軍。

  按現代軍隊建制,新軍的各級單位為鎮、協、標、營、隊、排、棚,等同於今天軍隊的師、旅、團、營、連、排、班。清廷擬建???三???十???六鎮新軍散布各地,結果到武昌起義時,只建成了十四個鎮和十八個混成旅。

  做為自己統治的最大本錢,清廷對新軍寄予了厚望,雖然財政入不敷出,但新軍的輜重裝備及軍官待遇一點也不馬虎。只是清廷萬萬料不到,下大功夫編練的新軍竟被革命黨人全面滲透,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清廷也知道軍隊人心思變,只苦於無計可施。當瑞澂接替張之洞為湖廣總督時,一到任就問第八鎮統制張彪:“老實說,你部隊中究竟有多少革命黨?”張彪也很老實地回答說:“不敢瞞大帥,大約有三分之一。”

  一方面,一次次起義屢戰屢敗;另一方面,革命力量卻如疾風烈火一樣蔓延。在這時,我們知道了什麼叫歷史的趨勢。

  在武昌起義前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兩個團體,一個是同盟會的外圍組織共進會,其在湖北的負責人是孫武;另一個的名字很“搞”,叫“文學社”,他們的章程還真的規定是以“研究文學”為宗旨,主要領導和骨幹也幾乎全是投筆從戎的文人,社長蔣翊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