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為了獲得當選總統的足夠選票,把中間的進步黨人(5月底,與國民黨相對立的黎元洪的共和黨、章太炎的統一黨與梁啓超的民主黨合併為進步黨)從國民黨中徹底分化出來,堅定他們的擁袁立場,袁世凱還特地挑選了進步黨人的熊希齡,由他組成了所謂“一流人才內閣”。“一流人才”,主要是指內閣成員多為政壇名流,如梁啓超、張謇、汪大燮等。
10月6日,參、眾兩院議員舉行總統投票選舉,本來袁世凱已將對手打盡,當選不成問題。但他仍然擔心當天不能選出來,就在議員都到會之後,操縱了數千人,號稱“公民團”,包圍了議會,聲稱不選出總統不准議員出來。投了兩次票,袁世凱都沒有得到法定應得的選票,被關在內的議員們人困馬乏,直到晚上才被迫選袁為總統。這種卑劣的做法也成了歷史的一大笑料。
袁世凱後來更加明目張胆,他先取消了國民黨議員資格,各省議會也紛紛取締國民黨,於是,自辛亥以來國內最大政治勢力的國民黨土崩瓦解了。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更是直接解散了國會。自此,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在中國真正占據了主導地位。
------------
流亡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
------------
孫中山到達日本後,許多老同盟會員李烈鈞、柏文蔚、胡漢民、廖仲愷、居正、許崇智、譚人鳳等陸續到達日本,聚在一起共商討袁大計。而陳其美、戴季陶、朱執信、鄧鏗等仍堅持在國內作鬥爭。當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人,生活十分艱苦,衣食不周,甚至向公費留學生索取一點食物餬口。
國民黨是一個曾經擁有幾十萬黨員的大黨,但此時幾乎被袁世凱瓦解殆盡,孫中山認為,二次革命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袁世凱過於強大,而是因為國民黨內部過於渙散。雖然黨員眾多,聲勢浩大,但內部意見分歧太多,“黨魁則等於傀儡,黨員則有類散沙”,因而患難之際,彼此“疏如路人”。
1913年秋,孫中山決心要締造一個組織堅強的“中華革命黨”。基於對以往革命失敗的認識,孫中山特別強調“服從黨魁”這一條件,他期望的這一個新的政黨,凡入黨者,“必自問甘願服從文一人,毫無疑慮而後可”。
孫中山嚴格入黨程序,起草了中華革命黨入黨章程和誓約,並決定黨員必須在立約宣誓的署名下,蓋上右手的中指指印。誓約內容有五條:一、實行宗旨;二、服從命令;三、盡忠職務;四、嚴守秘密;五、誓共死生。除此之外,還有一句:從茲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貳心,甘受極刑。
這份誓詞遭到了幾位老同盟會中堅人物的反對。黃興認為“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一詞不妥,不能“附從”;李烈鈞說:“犧牲一己之自由,附從黨魁為屈辱”,並且反對捺手印。1914年6月初,孫中山與黃興的矛盾日漸暴露,黃興決定赴美。27日,孫中山赴黃興寓所送行,並集古詩聯句書相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表示一片惜別之情,並希望以後再度合作。黃興在赴美途中船上賦詩曰:“口吐三峽水,足蹈萬里雲,茫茫天地間,何處著吾身?”黃興的矛盾複雜心理可見一斑。
1914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舉行選舉大會,孫中山當選為總理。根據中華革命黨原始黨員名冊,從1913年9月至1914年7月,共有692人入黨,並規定以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旗以紅色為地,青天白日為章,章在旗首上隅。
------------
二次討袁
------------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在國內已經沒有足夠的反對力量,行事囂張。1913年10月6日,在大批軍警包圍下,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10月10日,袁世凱在清宮太和殿上舉行盛大的大總統就職典禮,當日下午又在天安門上閱兵,將勳章授給前清內務府總管世續和太保徐世昌,想以此表明民國大總統的地位不是從革命黨手中奪來的,而是由清王朝“禪讓”而來。
1914年7月,在組成憲法起草委員會後,關於何種國體適用於中國的討論,突然成為輿論關注的中心和焦點。輿論先行,這是帝制發動的第一步。8月3日,總統府顧問古德諾(Frank J. Goodnow) 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認為中國國情不適用於共和制。14日,楊度、嚴復、劉師培、孫毓筠等“六君子”發起成立“籌安會”,楊度後來發表《君憲救國論》的長文,全國闡述中國應該實行君主立憲制的理由。
此後,袁的親信段芝貴等密電各省長官,要求各地以公民名義向參政院上書請願更改國體。在一系列精心安排下,1914年9月1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開會,一些代表請願改變國體。對身邊親信炮製出的“民意”,袁則佯裝不知。但暗地裡,他已一步一步地按照計劃,為稱帝做準備。
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日本利用各國無暇過問中國之時,於1914年11月出兵占領青島,取代了德國的殖民統治,控制了膠濟鐵路。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條約主要內容是: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增加築路通商的新的權利;日本享有在南滿、東蒙一帶的特權;將日本租界旅順、大連港口和南滿、安奉兩條鐵路的期限延至99年;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能租借或割讓給其他國家;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做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中國警政和兵工廠要由中日合辦,等等。
10月6日,參、眾兩院議員舉行總統投票選舉,本來袁世凱已將對手打盡,當選不成問題。但他仍然擔心當天不能選出來,就在議員都到會之後,操縱了數千人,號稱“公民團”,包圍了議會,聲稱不選出總統不准議員出來。投了兩次票,袁世凱都沒有得到法定應得的選票,被關在內的議員們人困馬乏,直到晚上才被迫選袁為總統。這種卑劣的做法也成了歷史的一大笑料。
袁世凱後來更加明目張胆,他先取消了國民黨議員資格,各省議會也紛紛取締國民黨,於是,自辛亥以來國內最大政治勢力的國民黨土崩瓦解了。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更是直接解散了國會。自此,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在中國真正占據了主導地位。
------------
流亡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
------------
孫中山到達日本後,許多老同盟會員李烈鈞、柏文蔚、胡漢民、廖仲愷、居正、許崇智、譚人鳳等陸續到達日本,聚在一起共商討袁大計。而陳其美、戴季陶、朱執信、鄧鏗等仍堅持在國內作鬥爭。當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人,生活十分艱苦,衣食不周,甚至向公費留學生索取一點食物餬口。
國民黨是一個曾經擁有幾十萬黨員的大黨,但此時幾乎被袁世凱瓦解殆盡,孫中山認為,二次革命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袁世凱過於強大,而是因為國民黨內部過於渙散。雖然黨員眾多,聲勢浩大,但內部意見分歧太多,“黨魁則等於傀儡,黨員則有類散沙”,因而患難之際,彼此“疏如路人”。
1913年秋,孫中山決心要締造一個組織堅強的“中華革命黨”。基於對以往革命失敗的認識,孫中山特別強調“服從黨魁”這一條件,他期望的這一個新的政黨,凡入黨者,“必自問甘願服從文一人,毫無疑慮而後可”。
孫中山嚴格入黨程序,起草了中華革命黨入黨章程和誓約,並決定黨員必須在立約宣誓的署名下,蓋上右手的中指指印。誓約內容有五條:一、實行宗旨;二、服從命令;三、盡忠職務;四、嚴守秘密;五、誓共死生。除此之外,還有一句:從茲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貳心,甘受極刑。
這份誓詞遭到了幾位老同盟會中堅人物的反對。黃興認為“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一詞不妥,不能“附從”;李烈鈞說:“犧牲一己之自由,附從黨魁為屈辱”,並且反對捺手印。1914年6月初,孫中山與黃興的矛盾日漸暴露,黃興決定赴美。27日,孫中山赴黃興寓所送行,並集古詩聯句書相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表示一片惜別之情,並希望以後再度合作。黃興在赴美途中船上賦詩曰:“口吐三峽水,足蹈萬里雲,茫茫天地間,何處著吾身?”黃興的矛盾複雜心理可見一斑。
1914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舉行選舉大會,孫中山當選為總理。根據中華革命黨原始黨員名冊,從1913年9月至1914年7月,共有692人入黨,並規定以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旗以紅色為地,青天白日為章,章在旗首上隅。
------------
二次討袁
------------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在國內已經沒有足夠的反對力量,行事囂張。1913年10月6日,在大批軍警包圍下,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10月10日,袁世凱在清宮太和殿上舉行盛大的大總統就職典禮,當日下午又在天安門上閱兵,將勳章授給前清內務府總管世續和太保徐世昌,想以此表明民國大總統的地位不是從革命黨手中奪來的,而是由清王朝“禪讓”而來。
1914年7月,在組成憲法起草委員會後,關於何種國體適用於中國的討論,突然成為輿論關注的中心和焦點。輿論先行,這是帝制發動的第一步。8月3日,總統府顧問古德諾(Frank J. Goodnow) 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認為中國國情不適用於共和制。14日,楊度、嚴復、劉師培、孫毓筠等“六君子”發起成立“籌安會”,楊度後來發表《君憲救國論》的長文,全國闡述中國應該實行君主立憲制的理由。
此後,袁的親信段芝貴等密電各省長官,要求各地以公民名義向參政院上書請願更改國體。在一系列精心安排下,1914年9月1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開會,一些代表請願改變國體。對身邊親信炮製出的“民意”,袁則佯裝不知。但暗地裡,他已一步一步地按照計劃,為稱帝做準備。
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日本利用各國無暇過問中國之時,於1914年11月出兵占領青島,取代了德國的殖民統治,控制了膠濟鐵路。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條約主要內容是: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增加築路通商的新的權利;日本享有在南滿、東蒙一帶的特權;將日本租界旅順、大連港口和南滿、安奉兩條鐵路的期限延至99年;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能租借或割讓給其他國家;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做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中國警政和兵工廠要由中日合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