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清駐英大使龔照瑗電報總理衙門:“孫犯已在館扣留十三日,有黨犯在館旁巡邏,館中人出入,亦必尾隨,日夜無間,竟無法送出。外間亦有風聲,船行亦不敢送,只得將購定之船退去。與外部商允,如孫犯回香港,則必由港督嚴查,並請具文以飭港督照辦。因將孫釋放,仍派人密跟。”
這一天,清使館成了人們注視的焦點。孫中山等剛出門,人們就包圍過來,特別是記者紛紛擁上來,要求發表談話。喬福斯探長見此情景,特意安排孫中山乘四輪馬車由使館後門離開,直奔蘇格蘭場警署。有記者竟然攀爬馬車,要求採訪。
5點,孫中山與康德黎一路前往蘇格蘭場,被一批記者乘車尾隨,趕上後,為了滿足記者們的急切願望,孫中山在某酒店接受了採訪,一記者在文章中,還補充說“孫逸仙的英語講得非常好,儘管帶有明顯的外國腔”。
晚上7點左右,孫中山終於和康德黎回到了康的住處。此後的兩個禮拜,孫中山和康德黎一直忙於應對絡繹不絕的記者,“幾於唇敝舌焦。”輿論的強大支持讓孫中山終生對西方的新聞體制充滿熱情。獲釋的第二天,孫中山就致函倫敦各報的主筆,對英國政府的和報界的幫助和同情表達謝意。他在信中寫道:
最近幾天中所發生的實際行動,使我對英國寬大的公德心和英國人民崇尚的正義,確信無疑。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的認識和感受,更加堅定。這一切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於,我那可愛而受壓迫的祖國的進步、教育和文明事業。
除了英國的報刊,美國、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多家報紙和上海的《萬國公報》、《時務報》都轉載刊發了有關的報導和評論。“孫逸仙”成為與封建暴政作堅決鬥爭的英雄,一下子便成為社會輿論和公眾注目的對象。不少英國人致函道賀或前來拜訪,甚至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對他的同情與支持。孫中山在倫敦接待一大批仰慕的訪問者,其中一個叫摩根的英國士兵,他十分同情中國革命,表示願意參加今後的中國革命,1899年他來到香港,參加1900年的惠州起義。
清政府仍然在策劃引渡孫中山,但是孫中山卻靜下心來,申請了大英博物館半年的讀者證,為了讓更多世人了解真相,他開始撰寫《倫敦蒙難記》,康德黎繼續資助孫中山,給他50英鎊,於第一年夏天在英國布里斯特爾出版社出版,它使“孫逸仙”名揚四海,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孫中山一直也沒有忘記柯爾這位救命恩人,經康德黎介紹,孫中山在倫敦多次演說,將捐來的幾百英鎊送給柯爾。他在歐洲居住了兩年,一面博覽群書,一面考察政治風俗,和在朝在野的各方面人士會晤。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雛形正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
轉往日本籌劃革命
------------
倫敦蒙難後孫中山名噪一時,成為一位知名的革命首領。在英國的考察和潛心研究,孫中山對革命的認識邁上一個新台階,其改造中國的思想也漸趨系統化。
擺在孫中山面前的迫切任務,是尋找和爭取支持他事業的合作力量。孫中山拯救和改造中國的思想是很清晰的,但在實際中如何著手,又與他的願望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缺乏堅固的組織和穩定的力量作為後盾一直困擾著他,而中國面臨的嚴重危機和迫切拯救中國的願望又催促著他。
在倫敦逗留了幾個月後,由於倫敦的華僑很少,也沒有中國留學生,孫中山決定前往日本,因為那裡與中國相近,消息靈通,便於籌劃未來的革命。
1897年7月1日,孫中山乘“努美丁”號輪船離開英國,經一個多月的漂泊,抵達橫濱。
孫中山重返日本,也引起了日本政府對這位反清人物的關注。1897年,日本外務省派了三個人——平山周、可兒長一和宮崎寅藏秘密前往中國,調查反清秘密會黨。而在調查了解中,宮崎寅藏對孫中山漸漸產生了興趣。9月初,回到橫濱不久的宮崎就迫不及待立即前往陳少白住處拜訪這位革命者,孫中山充滿激情的談吐,一下子將宮崎征服。
宮崎在他後來寫的《三十三年之落花夢》中回憶了許多孫中山當時的言論,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孫中山的仰慕之情:
彼何其簡而能盡乎,言貫理義之精,語夾風霜之氣,若不勝如焰之熱情,燃而向上;又不勝如花之辯舌,燦以發舒,此實自然之音樂也,革命之律侶也,此真布魯東、巴枯寧之流亞也。余首肯,余心折,余私自懺悔。彼其胸中,見數萬甲兵;彼其度量,可容卿百輩。……孫君者,可謂東亞之珍寶也。我島國民,所謂俠,所謂武士道,大和魂者,皆不足當一笑!嗚呼!不愧死,亦當羞死!
經過這次見面,宮崎就下定了追隨孫中山的決心。
實際上,日本政府對於孫中山的態度,也是頗為躊躇的。當時正值甲午戰爭後不久,中日矛盾比較激化,日本國內各種政治力量處於爭執的狀態,其中有一派主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宮崎寅藏在與孫中山會面的第二天就趕赴東京,向日本政要犬養毅報告。犬養非常興奮,說:“這是份大禮物,怎能不會他一面?”當即命宮崎到外務省向小村壽太郎次長匯報,要求他接見孫中山。但當時日本政府正設法緩和中日關係,藉以減輕清政府聯俄外交造成的壓力,所以小村拒絕會見孫中山。
這一天,清使館成了人們注視的焦點。孫中山等剛出門,人們就包圍過來,特別是記者紛紛擁上來,要求發表談話。喬福斯探長見此情景,特意安排孫中山乘四輪馬車由使館後門離開,直奔蘇格蘭場警署。有記者竟然攀爬馬車,要求採訪。
5點,孫中山與康德黎一路前往蘇格蘭場,被一批記者乘車尾隨,趕上後,為了滿足記者們的急切願望,孫中山在某酒店接受了採訪,一記者在文章中,還補充說“孫逸仙的英語講得非常好,儘管帶有明顯的外國腔”。
晚上7點左右,孫中山終於和康德黎回到了康的住處。此後的兩個禮拜,孫中山和康德黎一直忙於應對絡繹不絕的記者,“幾於唇敝舌焦。”輿論的強大支持讓孫中山終生對西方的新聞體制充滿熱情。獲釋的第二天,孫中山就致函倫敦各報的主筆,對英國政府的和報界的幫助和同情表達謝意。他在信中寫道:
最近幾天中所發生的實際行動,使我對英國寬大的公德心和英國人民崇尚的正義,確信無疑。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的認識和感受,更加堅定。這一切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於,我那可愛而受壓迫的祖國的進步、教育和文明事業。
除了英國的報刊,美國、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多家報紙和上海的《萬國公報》、《時務報》都轉載刊發了有關的報導和評論。“孫逸仙”成為與封建暴政作堅決鬥爭的英雄,一下子便成為社會輿論和公眾注目的對象。不少英國人致函道賀或前來拜訪,甚至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對他的同情與支持。孫中山在倫敦接待一大批仰慕的訪問者,其中一個叫摩根的英國士兵,他十分同情中國革命,表示願意參加今後的中國革命,1899年他來到香港,參加1900年的惠州起義。
清政府仍然在策劃引渡孫中山,但是孫中山卻靜下心來,申請了大英博物館半年的讀者證,為了讓更多世人了解真相,他開始撰寫《倫敦蒙難記》,康德黎繼續資助孫中山,給他50英鎊,於第一年夏天在英國布里斯特爾出版社出版,它使“孫逸仙”名揚四海,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孫中山一直也沒有忘記柯爾這位救命恩人,經康德黎介紹,孫中山在倫敦多次演說,將捐來的幾百英鎊送給柯爾。他在歐洲居住了兩年,一面博覽群書,一面考察政治風俗,和在朝在野的各方面人士會晤。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雛形正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
轉往日本籌劃革命
------------
倫敦蒙難後孫中山名噪一時,成為一位知名的革命首領。在英國的考察和潛心研究,孫中山對革命的認識邁上一個新台階,其改造中國的思想也漸趨系統化。
擺在孫中山面前的迫切任務,是尋找和爭取支持他事業的合作力量。孫中山拯救和改造中國的思想是很清晰的,但在實際中如何著手,又與他的願望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缺乏堅固的組織和穩定的力量作為後盾一直困擾著他,而中國面臨的嚴重危機和迫切拯救中國的願望又催促著他。
在倫敦逗留了幾個月後,由於倫敦的華僑很少,也沒有中國留學生,孫中山決定前往日本,因為那裡與中國相近,消息靈通,便於籌劃未來的革命。
1897年7月1日,孫中山乘“努美丁”號輪船離開英國,經一個多月的漂泊,抵達橫濱。
孫中山重返日本,也引起了日本政府對這位反清人物的關注。1897年,日本外務省派了三個人——平山周、可兒長一和宮崎寅藏秘密前往中國,調查反清秘密會黨。而在調查了解中,宮崎寅藏對孫中山漸漸產生了興趣。9月初,回到橫濱不久的宮崎就迫不及待立即前往陳少白住處拜訪這位革命者,孫中山充滿激情的談吐,一下子將宮崎征服。
宮崎在他後來寫的《三十三年之落花夢》中回憶了許多孫中山當時的言論,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孫中山的仰慕之情:
彼何其簡而能盡乎,言貫理義之精,語夾風霜之氣,若不勝如焰之熱情,燃而向上;又不勝如花之辯舌,燦以發舒,此實自然之音樂也,革命之律侶也,此真布魯東、巴枯寧之流亞也。余首肯,余心折,余私自懺悔。彼其胸中,見數萬甲兵;彼其度量,可容卿百輩。……孫君者,可謂東亞之珍寶也。我島國民,所謂俠,所謂武士道,大和魂者,皆不足當一笑!嗚呼!不愧死,亦當羞死!
經過這次見面,宮崎就下定了追隨孫中山的決心。
實際上,日本政府對於孫中山的態度,也是頗為躊躇的。當時正值甲午戰爭後不久,中日矛盾比較激化,日本國內各種政治力量處於爭執的狀態,其中有一派主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宮崎寅藏在與孫中山會面的第二天就趕赴東京,向日本政要犬養毅報告。犬養非常興奮,說:“這是份大禮物,怎能不會他一面?”當即命宮崎到外務省向小村壽太郎次長匯報,要求他接見孫中山。但當時日本政府正設法緩和中日關係,藉以減輕清政府聯俄外交造成的壓力,所以小村拒絕會見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