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1888年3月24日,孫達成病逝,孫眉已於數月前父親病重時,回老家侍奉。至此,兄弟兩人言歸於好。孫眉對弟弟依然愛護備至,凡其所需學費,都毫不猶豫地供給,使孫中山全神貫注於學業而無後顧之憂。
孫中山先後接受中西教育達20年之久,尤其他在青少年時代所受的西式教育,對他的一生都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孫中山無論在檀香山、香港及廣州漫長而艱辛的求學歷程中,一切費用開支,幾乎都是長兄孫眉負擔。從這一點講,孫眉,這位站在孫中山身後的人,功莫大焉。後來的事實證明,多年來,長兄孫眉一直是孫中山最堅定的支持力量。孫眉先後共拿出了70萬美元支援革命,最終幾乎傾家蕩產,而辛亥革命後不到兩年,他就去世了。
在香港學醫期間,因政治環境比廣州寬鬆,孫中山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大談反清言論,被人稱為“四大寇”。但當時他們所從事的還只是“談論”革命,而並沒有實際地從事革命。
西醫書院五年半的讀書生活是孫中山生活較為穩定的時期。當時是達爾文去世五年後,進化論在歐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些嶄新的思想無疑也使遠在另一個世界的孫中山深受影響,他經常讀《進化論》或《法國革命史》至深夜。1892年7月23日,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西醫書院成績簿顯示,從創辦到1913年併入香港大學停止招生為止,在統考的12門科目中,獲得10門以上榮譽成績的只有兩位,孫中山即是其中之一,而綜合成績最優異的只有孫中山一人。
少年時期在夏威夷的經歷,讓孫中山萌發了一個最樸素的想法:讓自己民族的同胞也過著和平、安樂的生活,而在香港的5年讀書生涯,則使他對一些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想。但客觀而言,那個時期的孫中山,對於目前中國的憂慮以及未來中國的前途,都只是朦朧甚至膚淺的想法。他僅僅主張推翻清政府,但諸如用什麼方式推翻,以及要建立什麼樣的漢族政權等,尚未形成清晰的想法,而只是具有反滿思想,期望恢復漢族政權。
“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孫中山這樣概括,這也是他在大學畢業之後,決定拋棄其“醫人”生涯而從事“醫國”事業的根本原因。
------------
行醫澳穗
------------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後,教務長康德黎原本推薦自己喜歡的這位得意門生,到李鴻章1881年在天津開辦的西醫學院任教,但因兩廣總督府辦事手續煩瑣而作罷。孫中山當時對未來職業的一個想法是開藥房,但康德黎聽說後,特地把孫中山找去,很誠懇地勸說:
你不應該做這種事情,不能用你的名字去開藥房,因為你是我們學校第一屆畢業、又是最優秀的學生。在英國,醫生的地位很高,按照英國的習慣,藥房如同做買賣,是有失體面的。
受到恩師勸阻,孫中山只好改變初衷。1892年9月,應澳門鏡湖中醫院約請,孫中山去那裡掛牌行醫。鏡湖醫院是華僑辦的中醫醫院,孫中山建議他們兼用西醫,引進先進技術,實行中西醫結合,這個意見被院方採納,這也是我國創建中西醫結合的開始。
從世俗的角度看,此時的孫中山過著充裕而自得其樂的小家庭生活。妻子盧慕貞,這時也帶著1歲多的孫科從香山遷來澳門一起生活。為了開展醫藥事業,孫中山兩次向鏡湖中醫院借了3168兩白銀,12月18日,孫中山在澳門大街仁慈堂附近開設中西藥局,自己單獨行醫。
孫中山醫術精明,尤其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服務態度認真,待人親切。那時慕名前來求診的病人非常多,遇上大的手術,康德黎老師還親自從香港來澳門指導。有一次,孫中山為一位病人切除了一個雞蛋大的結石,這在當時已是難度很大的手術了。
但孫中山在澳門的行醫遇到了阻力。1893年春,在托葡籍友人向澳門當局申領行醫牌照而被拒絕後,孫中山被迫移居廣州,開設了東西藥局。孫中山的名聲在廣州又很快傳開,來求醫的人很多,甚至還有人稱他為“活菩薩”。
“很奇怪,不滿兩三個月,聲名鵲起,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耳聞其名,極端欽佩的。”陳少白回憶那時的孫中山,而孫中山本人在日後也提及“我此前賣藥行醫每年所得亦不止萬餘元”。但孫中山並不僅僅志在做一個“好醫生”。在澳門的中西醫局,就是一個時常有人來聚談時政的場所。到了廣東之後,借著醫生職務,“出入衙署,一無阻礙”,他也結交了各種各樣的人,為日後從事革命運動打下廣泛的基礎。
隨著革命的輿論宣傳有了相當的進展,孫中山認為革命組織實施革命的行動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向革命摯友陸皓東、尤列、陳少白等人提出成立革命機關,並定名為“興漢會”,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時距廣州起義已不到兩年。
------------
上書李鴻章遇挫
------------
1894年初的某一天,在香港的陳少白突然接到藥房的信,說:“孫先生失蹤了,藥房中開銷很難,收入不敷,只剩十幾塊錢了。”接到信後,陳少白趕忙來到廣州,去替孫中山維持店務。
16天後,孫中山才露面。原來,孫中山在農曆春節前就回到翠亨村老家閉門拒客,埋頭十多天,寫出了《上李鴻章書》。
孫中山先後接受中西教育達20年之久,尤其他在青少年時代所受的西式教育,對他的一生都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孫中山無論在檀香山、香港及廣州漫長而艱辛的求學歷程中,一切費用開支,幾乎都是長兄孫眉負擔。從這一點講,孫眉,這位站在孫中山身後的人,功莫大焉。後來的事實證明,多年來,長兄孫眉一直是孫中山最堅定的支持力量。孫眉先後共拿出了70萬美元支援革命,最終幾乎傾家蕩產,而辛亥革命後不到兩年,他就去世了。
在香港學醫期間,因政治環境比廣州寬鬆,孫中山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大談反清言論,被人稱為“四大寇”。但當時他們所從事的還只是“談論”革命,而並沒有實際地從事革命。
西醫書院五年半的讀書生活是孫中山生活較為穩定的時期。當時是達爾文去世五年後,進化論在歐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些嶄新的思想無疑也使遠在另一個世界的孫中山深受影響,他經常讀《進化論》或《法國革命史》至深夜。1892年7月23日,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西醫書院成績簿顯示,從創辦到1913年併入香港大學停止招生為止,在統考的12門科目中,獲得10門以上榮譽成績的只有兩位,孫中山即是其中之一,而綜合成績最優異的只有孫中山一人。
少年時期在夏威夷的經歷,讓孫中山萌發了一個最樸素的想法:讓自己民族的同胞也過著和平、安樂的生活,而在香港的5年讀書生涯,則使他對一些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想。但客觀而言,那個時期的孫中山,對於目前中國的憂慮以及未來中國的前途,都只是朦朧甚至膚淺的想法。他僅僅主張推翻清政府,但諸如用什麼方式推翻,以及要建立什麼樣的漢族政權等,尚未形成清晰的想法,而只是具有反滿思想,期望恢復漢族政權。
“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孫中山這樣概括,這也是他在大學畢業之後,決定拋棄其“醫人”生涯而從事“醫國”事業的根本原因。
------------
行醫澳穗
------------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後,教務長康德黎原本推薦自己喜歡的這位得意門生,到李鴻章1881年在天津開辦的西醫學院任教,但因兩廣總督府辦事手續煩瑣而作罷。孫中山當時對未來職業的一個想法是開藥房,但康德黎聽說後,特地把孫中山找去,很誠懇地勸說:
你不應該做這種事情,不能用你的名字去開藥房,因為你是我們學校第一屆畢業、又是最優秀的學生。在英國,醫生的地位很高,按照英國的習慣,藥房如同做買賣,是有失體面的。
受到恩師勸阻,孫中山只好改變初衷。1892年9月,應澳門鏡湖中醫院約請,孫中山去那裡掛牌行醫。鏡湖醫院是華僑辦的中醫醫院,孫中山建議他們兼用西醫,引進先進技術,實行中西醫結合,這個意見被院方採納,這也是我國創建中西醫結合的開始。
從世俗的角度看,此時的孫中山過著充裕而自得其樂的小家庭生活。妻子盧慕貞,這時也帶著1歲多的孫科從香山遷來澳門一起生活。為了開展醫藥事業,孫中山兩次向鏡湖中醫院借了3168兩白銀,12月18日,孫中山在澳門大街仁慈堂附近開設中西藥局,自己單獨行醫。
孫中山醫術精明,尤其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服務態度認真,待人親切。那時慕名前來求診的病人非常多,遇上大的手術,康德黎老師還親自從香港來澳門指導。有一次,孫中山為一位病人切除了一個雞蛋大的結石,這在當時已是難度很大的手術了。
但孫中山在澳門的行醫遇到了阻力。1893年春,在托葡籍友人向澳門當局申領行醫牌照而被拒絕後,孫中山被迫移居廣州,開設了東西藥局。孫中山的名聲在廣州又很快傳開,來求醫的人很多,甚至還有人稱他為“活菩薩”。
“很奇怪,不滿兩三個月,聲名鵲起,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耳聞其名,極端欽佩的。”陳少白回憶那時的孫中山,而孫中山本人在日後也提及“我此前賣藥行醫每年所得亦不止萬餘元”。但孫中山並不僅僅志在做一個“好醫生”。在澳門的中西醫局,就是一個時常有人來聚談時政的場所。到了廣東之後,借著醫生職務,“出入衙署,一無阻礙”,他也結交了各種各樣的人,為日後從事革命運動打下廣泛的基礎。
隨著革命的輿論宣傳有了相當的進展,孫中山認為革命組織實施革命的行動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向革命摯友陸皓東、尤列、陳少白等人提出成立革命機關,並定名為“興漢會”,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時距廣州起義已不到兩年。
------------
上書李鴻章遇挫
------------
1894年初的某一天,在香港的陳少白突然接到藥房的信,說:“孫先生失蹤了,藥房中開銷很難,收入不敷,只剩十幾塊錢了。”接到信後,陳少白趕忙來到廣州,去替孫中山維持店務。
16天後,孫中山才露面。原來,孫中山在農曆春節前就回到翠亨村老家閉門拒客,埋頭十多天,寫出了《上李鴻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