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可是我仍舊沒有放棄尋找的努力。當我沒有得到確鑿證據以前,不會輕易作出把他從現實生活中抹掉的結論。這是科學態度,也為了不可忘懷的友誼。
我已作好了周密計劃,打算再次奔向霧中山,在方圓數十千米的範圍內,逐尺逐寸地徹底清查,不找到他或他留下的痕跡決不罷休。
遺憾的是,這次行動被一個非常事件打斷了。省城西南幾百千米外的大涼山中發生強烈地震,我不得不中止一切工作,帶領調查組立刻奔赴現場考察災情。
我們踏著被亂石堵塞的小徑,星夜兼程趕入震中地區。只見遍地山石迸落、林木傾倒,地面像石榴皮般翻轉開來,滿目瘡痍。
忽然,道邊一座震裂的古墓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一座用大塊青石鋪砌的異形古墓,墓外僅豎立著一塊天然巒石,並無任何碑記。若非地震震裂墓穴,從外面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墓穴裂開處,露出一條幽暗的墓道。為了探查究竟,我帶領兩個助手弓著身子鑽進去,走了幾步,進入一個寬大的長方形墓室。四壁用石塊堆砌,墓底鋪有一層碎石板,中間陳放著一口大石槨,停蓋也被震開了。
我們走到槨邊一看,這才瞧見石槨內另有一口石棺,二者空隙內堆放了許多珍奇的殉葬物品。根據保存在淳內的文本,墓主人的身份也查明了。原來他生於西漢初年,是一位邛都夷①的豪強。他擁有大片山林,僮僕成群,和漢朝、滇國都有政治、貿易來往,是西南夷中一位有勢力的部族首領。記得曹仲安曾多方尋找他的墓葬,想不到竟隱藏在這個偏僻的山谷里,被我無意中發現了。
①那都夷是古代西南夷的一支,秦漢時期聚居於今囚川涼山地區西昌邛海一帶。
按照文物保護條例,這座珍貴的古墓必須立即上報有關部門,由考古專家組織人力有計劃清理。可是現在已經來不及了。眼下餘震不絕,周圍的山石還在不斷崩落,一次更加強烈的地震正在孕育中,隨時可能發生,屆時造成的災害,就很難一時估計清楚了。
為了搶救墓內的珍貴文物,我吩咐助手傾空背囊,趕快收拾淳內的重要殉葬品。我也親自動手,把一些易碎的物件小心放進飯盒保存。
當我彎身撿起一個白色貝幣,無意識朝它瞥了一下,不由驚奇得瞪大了眼睛。只見雪白的貝殼表面,整整齊齊寫著幾個紅字:
“印度洋NO.24”。這是用筆尖蘸著油漆仔細書寫的,字形瘦削鋒利,異常眼熟。
我認出了,那是他的筆跡!雖然我一時驚愕,幾乎不敢相信。
但是這的確是他——曹仲安寫的字。我對這種筆跡實在太熟悉了。
字如其人,瘦削、鋒利,就像他的瘦削身影、鋒利性格似的,決不會弄錯。
可是,當我轉念一想,心中又不由有些猶豫了。試問,曹仲安的筆跡怎麼會封存在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墓里?如果他曾來過,為什麼不帶走這些文物珍品,卻親自編了號,又放回密不透風的棺槨里?再說,邛都夷部族首領墓向來被認為是一個失落的謎。如果他早就發現了,何必又白費力氣四處找尋呢?常識告訴我,起初的推斷是不可能的。人世中相貌相同尚少不了,千古以來書法豈無相似的?也許這是類似的筆跡迷惑了我吧!
我放下了它,正待伸手去取別的文物,忽然思想里掠過一道閃電,又急匆匆抓起來,重新審視貝面上的紅字。
沒有錯,貝市表面是這樣寫的:“印度洋NO。24。”
我問自己:西漢初年哪有印度洋的概念?印度,當時稱為“身毒”,古人怎會這樣書寫?
我問自己:“NO。”是英文縮寫,常用於科學編碼,古時哪有使用英文之理?
口問心,心答口,我再也不彷惶猶豫了。毫無疑問,那就是他,是我的朋友曹仲安親筆寫的。先明確這一點,再考慮這個編碼貝市是怎樣失落在這兒的。
不,不是失落,是封藏。
我環視墓室,青石封閉嚴密,井無任何夠隙。若非這次地震破壞,斷難重見天日。曹仲安縱有千般本領,也無法潛入穴內。這個編碼貝市決不是他失落在墓內的,而是原本就封藏在其中的東西。
合理的結論只有一個。曹仲安必定在墓室封閉前就看過這個白色貝市,判定它來自遙遠的印度洋,為它編了號。以後作為墓主人的殉葬品,才放進了墓內的石諄。
然而,在邏輯上這又是極不合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差,怎能允許他先期觀察到這個尚未人墓的貝市呢?
噢,我不是包公,也不是福爾摩斯,卻遇見了比他們所經歷的更加棘手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合理的,真把我弄迷糊了。我竭盡全力思索,卻理不出半點頭緒。
我的理智困惑了,然而感覺卻是清晰的。在我的分裂了的內心世界,有一股古怪的直覺提示我:你是對的,這的確是曹仲安的筆跡,你的推理沒有錯……
啊,這是魔幻!這實在不可能,然而卻是可能的。我失去了理智,只有直覺支配著我。
我,覺得一陣天旋地轉,墜入了不可思議的魔幻境界
平息風波的古銅瓶
曹仲安的確失蹤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消失。
邛都夷古墓內編碼貝幣的發現,證實他仍舊生存在某個看不見的空間裡。不管這是真實,還是魔幻,我決心沿著這條線索追下去。說實在的,如今擺在我的面前的,也只有這條似實似幻的微細線索了。
我已作好了周密計劃,打算再次奔向霧中山,在方圓數十千米的範圍內,逐尺逐寸地徹底清查,不找到他或他留下的痕跡決不罷休。
遺憾的是,這次行動被一個非常事件打斷了。省城西南幾百千米外的大涼山中發生強烈地震,我不得不中止一切工作,帶領調查組立刻奔赴現場考察災情。
我們踏著被亂石堵塞的小徑,星夜兼程趕入震中地區。只見遍地山石迸落、林木傾倒,地面像石榴皮般翻轉開來,滿目瘡痍。
忽然,道邊一座震裂的古墓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一座用大塊青石鋪砌的異形古墓,墓外僅豎立著一塊天然巒石,並無任何碑記。若非地震震裂墓穴,從外面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墓穴裂開處,露出一條幽暗的墓道。為了探查究竟,我帶領兩個助手弓著身子鑽進去,走了幾步,進入一個寬大的長方形墓室。四壁用石塊堆砌,墓底鋪有一層碎石板,中間陳放著一口大石槨,停蓋也被震開了。
我們走到槨邊一看,這才瞧見石槨內另有一口石棺,二者空隙內堆放了許多珍奇的殉葬物品。根據保存在淳內的文本,墓主人的身份也查明了。原來他生於西漢初年,是一位邛都夷①的豪強。他擁有大片山林,僮僕成群,和漢朝、滇國都有政治、貿易來往,是西南夷中一位有勢力的部族首領。記得曹仲安曾多方尋找他的墓葬,想不到竟隱藏在這個偏僻的山谷里,被我無意中發現了。
①那都夷是古代西南夷的一支,秦漢時期聚居於今囚川涼山地區西昌邛海一帶。
按照文物保護條例,這座珍貴的古墓必須立即上報有關部門,由考古專家組織人力有計劃清理。可是現在已經來不及了。眼下餘震不絕,周圍的山石還在不斷崩落,一次更加強烈的地震正在孕育中,隨時可能發生,屆時造成的災害,就很難一時估計清楚了。
為了搶救墓內的珍貴文物,我吩咐助手傾空背囊,趕快收拾淳內的重要殉葬品。我也親自動手,把一些易碎的物件小心放進飯盒保存。
當我彎身撿起一個白色貝幣,無意識朝它瞥了一下,不由驚奇得瞪大了眼睛。只見雪白的貝殼表面,整整齊齊寫著幾個紅字:
“印度洋NO.24”。這是用筆尖蘸著油漆仔細書寫的,字形瘦削鋒利,異常眼熟。
我認出了,那是他的筆跡!雖然我一時驚愕,幾乎不敢相信。
但是這的確是他——曹仲安寫的字。我對這種筆跡實在太熟悉了。
字如其人,瘦削、鋒利,就像他的瘦削身影、鋒利性格似的,決不會弄錯。
可是,當我轉念一想,心中又不由有些猶豫了。試問,曹仲安的筆跡怎麼會封存在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墓里?如果他曾來過,為什麼不帶走這些文物珍品,卻親自編了號,又放回密不透風的棺槨里?再說,邛都夷部族首領墓向來被認為是一個失落的謎。如果他早就發現了,何必又白費力氣四處找尋呢?常識告訴我,起初的推斷是不可能的。人世中相貌相同尚少不了,千古以來書法豈無相似的?也許這是類似的筆跡迷惑了我吧!
我放下了它,正待伸手去取別的文物,忽然思想里掠過一道閃電,又急匆匆抓起來,重新審視貝面上的紅字。
沒有錯,貝市表面是這樣寫的:“印度洋NO。24。”
我問自己:西漢初年哪有印度洋的概念?印度,當時稱為“身毒”,古人怎會這樣書寫?
我問自己:“NO。”是英文縮寫,常用於科學編碼,古時哪有使用英文之理?
口問心,心答口,我再也不彷惶猶豫了。毫無疑問,那就是他,是我的朋友曹仲安親筆寫的。先明確這一點,再考慮這個編碼貝市是怎樣失落在這兒的。
不,不是失落,是封藏。
我環視墓室,青石封閉嚴密,井無任何夠隙。若非這次地震破壞,斷難重見天日。曹仲安縱有千般本領,也無法潛入穴內。這個編碼貝市決不是他失落在墓內的,而是原本就封藏在其中的東西。
合理的結論只有一個。曹仲安必定在墓室封閉前就看過這個白色貝市,判定它來自遙遠的印度洋,為它編了號。以後作為墓主人的殉葬品,才放進了墓內的石諄。
然而,在邏輯上這又是極不合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差,怎能允許他先期觀察到這個尚未人墓的貝市呢?
噢,我不是包公,也不是福爾摩斯,卻遇見了比他們所經歷的更加棘手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合理的,真把我弄迷糊了。我竭盡全力思索,卻理不出半點頭緒。
我的理智困惑了,然而感覺卻是清晰的。在我的分裂了的內心世界,有一股古怪的直覺提示我:你是對的,這的確是曹仲安的筆跡,你的推理沒有錯……
啊,這是魔幻!這實在不可能,然而卻是可能的。我失去了理智,只有直覺支配著我。
我,覺得一陣天旋地轉,墜入了不可思議的魔幻境界
平息風波的古銅瓶
曹仲安的確失蹤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消失。
邛都夷古墓內編碼貝幣的發現,證實他仍舊生存在某個看不見的空間裡。不管這是真實,還是魔幻,我決心沿著這條線索追下去。說實在的,如今擺在我的面前的,也只有這條似實似幻的微細線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