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科幻探險] 《霧中山傳奇》作者:劉興詩【完結】
佛在拘屍臨滅時,囑弟子婆伽曰:吾滅去七百年,爾往震旦。有霧中大光明山,山脈從崑崙來,有七十二峰、一百零八盤,實系古佛彌陀化道之場,為菩薩所都宅,保護嚴密,俟後聖者來居。至東漢明帝時……有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遵佛囑來到此山,卓錫建寺。
——明上川南道布政司右參議胡直
大邑霧中山《開化寺碑記》
霧中山尋蹤
他去了,靜悄悄地,沒有留下一句話語。忽然從我們身邊消失,像是一下子溶化在空氣里。
啊,這不可能!他,曹仲安,蜚聲海內外的中國西南民族原始文化考古專家,素來以頭腦清晰、行為謹慎著稱。怎麼會突然拋卻尚未完成的研究課題,對誰也不打一個招呼,在考察途中消失得無蹤無影?
不,這不是他。我和他相識近30年,他攻考古,我習地質,專業息息相通,曾結文字緣,亦是山野交,深深了解他的性格,決不會無緣無故一遁了之。其中必然別有原因,沒有查明以前,豈能以簡單的“失蹤”兩個字,就把他從我們的記憶里一筆勾銷?
出於友情,也出於強烈的好奇心,我決定立刻動身,去查個水落石出。
曹仲安失蹤的地點,是省城西南遠處的霧中山。那裡林幽谷深,是一片人跡罕至的去處。除了採藥砍柴的,誰也不會平白無故上這兒來。他不憚勞苦,獨自跋山涉水來到這裡,必定有什麼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看來要找他,就得從這座山入手。
我打定了主意,匆匆趕進了霧中山,本以為山中隨處可見古蹟,也能遇見幾個山民,從中可以探訪他的行蹤。誰知山空空,林寂寂,小徑上到處荒草沒膝,未見半個人影,亦無任何文明跡象,根本無從找尋。
這可怪了,他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此處無古可考、無人可訪,莫非他忽然萌發了出塵的念頭,拋開紛攘的紅塵俗世,到這兒來尋覓失落的閒逸心情?或是受了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想來此尋求身心徹底解脫的途徑?難道他……
噢,我不能再胡亂推想下去了,越想越離奇古怪。理智告訴我,這一切推測全都不能成立。這和他的人生觀念,職業良知,冷靜沉著的性格都不相宜。他究竟為什麼入山,如今身在何處,暫時還是一個難解的謎。霧中山啊,霧中山,真箇是迷霧重重,使人難以參透其中蘊藏的玄機。看來我只有硬著頭皮向上攀登,漫無方向地遍山尋找了。
我尋友心切,在林莽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行進。邊走邊喊,驚起了一群群林鳥,傳出了一陣陣回聲,卻得不到半點呼應。好在我是地質工作出身,登山尚不生疏。出了一身汗,終於穿出了林子,登上了峭拔的峰頂。此時天空地闊,莽莽群山悉在腳下,眼前一片空曠。從幽暗的林中走出來,只覺赤日當頂,一片金光燦爛,使人頭暈目眩無法自持。
這裡山路已到盡頭。上是天,下是地,四面一目了然,仍然沒有曹仲安的蹤跡。我失望了,正待轉身回步,目光一轉,卻無意中抬頭瞥見崖邊一塊巒石上有四個篆書大字:飛來佛記。
這塊天然石刻吸引了我,走過去細細一看,這才看見在布滿蒼苔的石面上,還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小字,僅可依稀辨認出幾段不成句的鐫文。文曰:
……有佛……仙艖自西南做外飛來。……常來去。……雷雨夕……坐化。……摩騰、竺……秉佛祖涅槃遺言,來此……
霧中大光明山……
我知道,東漢明帝時,曾遣使西行,迎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古天竺高僧,在洛陽首建白馬寺,是佛法東傳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銘文中所云的兩人,必是他們無疑。可是他們初來中國,位居皇家上賓,需要在首都洛陽建寺講經,也免不了許多應酬事務,怎麼會不避蜀道險阻,分身來到這個偏僻的山野?釋迦牟尼佛涅槃時,真的留下了遺言嗎?遺言內容是什麼,和這裡有什麼關係?
攝摩騰二人遵照佛祖遺言,到這座荒無人煙的霧中山來幹什麼?最後,還有開頭那個神話似的謎。真有“飛來佛”的故事麼?“佛”是何人,“仙艖”何物,怎麼會從天外飛來,隨時來去?雷雨之夜坐化的是誰,是否和“飛來佛”同一人?他死了,留下的“仙艖”在何處呢?難道無人駕駛,可以自行飛回渺渺太空嗎?
欲知後文,按下連結: 我的音樂世界,我的地盤!
面對這一大堆紊亂的問題,我無法判明其中的真真假假。然而,我卻幾乎立刻就明了這座山名的含義,它的本名是霧中大光明山,描繪得恰如其分。瞧,在濃密的雲霧之上,峰頂忽然大放光明,實在再貼切也沒有了。
眼望著碧澄澄的天空,光禿禿的山頂,濃雲密霧封閉的山谷,我迷惑了。曹仲安,飛來佛,仙艖,混攪在一起,使原本迷霧騰騰的事件,變得更加迷茫不清了。
貝幣上的編碼
我兩手空空從霧中山歸來,滿懷惆悵地提起沉重的筆,在日記上寫下一句我不想寫的話:
“他失蹤了,山上沒有蹤跡。”
時間靜靜地過去,很快就過去了幾個月,曹仲安依舊沒有任何消息。省城裡關於他的議論已經漸漸平息,仿佛他是從現實生活里消逝的古人,歷史的書頁已在他名字上輕輕翻蓋過去了。
佛在拘屍臨滅時,囑弟子婆伽曰:吾滅去七百年,爾往震旦。有霧中大光明山,山脈從崑崙來,有七十二峰、一百零八盤,實系古佛彌陀化道之場,為菩薩所都宅,保護嚴密,俟後聖者來居。至東漢明帝時……有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遵佛囑來到此山,卓錫建寺。
——明上川南道布政司右參議胡直
大邑霧中山《開化寺碑記》
霧中山尋蹤
他去了,靜悄悄地,沒有留下一句話語。忽然從我們身邊消失,像是一下子溶化在空氣里。
啊,這不可能!他,曹仲安,蜚聲海內外的中國西南民族原始文化考古專家,素來以頭腦清晰、行為謹慎著稱。怎麼會突然拋卻尚未完成的研究課題,對誰也不打一個招呼,在考察途中消失得無蹤無影?
不,這不是他。我和他相識近30年,他攻考古,我習地質,專業息息相通,曾結文字緣,亦是山野交,深深了解他的性格,決不會無緣無故一遁了之。其中必然別有原因,沒有查明以前,豈能以簡單的“失蹤”兩個字,就把他從我們的記憶里一筆勾銷?
出於友情,也出於強烈的好奇心,我決定立刻動身,去查個水落石出。
曹仲安失蹤的地點,是省城西南遠處的霧中山。那裡林幽谷深,是一片人跡罕至的去處。除了採藥砍柴的,誰也不會平白無故上這兒來。他不憚勞苦,獨自跋山涉水來到這裡,必定有什麼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看來要找他,就得從這座山入手。
我打定了主意,匆匆趕進了霧中山,本以為山中隨處可見古蹟,也能遇見幾個山民,從中可以探訪他的行蹤。誰知山空空,林寂寂,小徑上到處荒草沒膝,未見半個人影,亦無任何文明跡象,根本無從找尋。
這可怪了,他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此處無古可考、無人可訪,莫非他忽然萌發了出塵的念頭,拋開紛攘的紅塵俗世,到這兒來尋覓失落的閒逸心情?或是受了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想來此尋求身心徹底解脫的途徑?難道他……
噢,我不能再胡亂推想下去了,越想越離奇古怪。理智告訴我,這一切推測全都不能成立。這和他的人生觀念,職業良知,冷靜沉著的性格都不相宜。他究竟為什麼入山,如今身在何處,暫時還是一個難解的謎。霧中山啊,霧中山,真箇是迷霧重重,使人難以參透其中蘊藏的玄機。看來我只有硬著頭皮向上攀登,漫無方向地遍山尋找了。
我尋友心切,在林莽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行進。邊走邊喊,驚起了一群群林鳥,傳出了一陣陣回聲,卻得不到半點呼應。好在我是地質工作出身,登山尚不生疏。出了一身汗,終於穿出了林子,登上了峭拔的峰頂。此時天空地闊,莽莽群山悉在腳下,眼前一片空曠。從幽暗的林中走出來,只覺赤日當頂,一片金光燦爛,使人頭暈目眩無法自持。
這裡山路已到盡頭。上是天,下是地,四面一目了然,仍然沒有曹仲安的蹤跡。我失望了,正待轉身回步,目光一轉,卻無意中抬頭瞥見崖邊一塊巒石上有四個篆書大字:飛來佛記。
這塊天然石刻吸引了我,走過去細細一看,這才看見在布滿蒼苔的石面上,還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小字,僅可依稀辨認出幾段不成句的鐫文。文曰:
……有佛……仙艖自西南做外飛來。……常來去。……雷雨夕……坐化。……摩騰、竺……秉佛祖涅槃遺言,來此……
霧中大光明山……
我知道,東漢明帝時,曾遣使西行,迎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古天竺高僧,在洛陽首建白馬寺,是佛法東傳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銘文中所云的兩人,必是他們無疑。可是他們初來中國,位居皇家上賓,需要在首都洛陽建寺講經,也免不了許多應酬事務,怎麼會不避蜀道險阻,分身來到這個偏僻的山野?釋迦牟尼佛涅槃時,真的留下了遺言嗎?遺言內容是什麼,和這裡有什麼關係?
攝摩騰二人遵照佛祖遺言,到這座荒無人煙的霧中山來幹什麼?最後,還有開頭那個神話似的謎。真有“飛來佛”的故事麼?“佛”是何人,“仙艖”何物,怎麼會從天外飛來,隨時來去?雷雨之夜坐化的是誰,是否和“飛來佛”同一人?他死了,留下的“仙艖”在何處呢?難道無人駕駛,可以自行飛回渺渺太空嗎?
欲知後文,按下連結: 我的音樂世界,我的地盤!
面對這一大堆紊亂的問題,我無法判明其中的真真假假。然而,我卻幾乎立刻就明了這座山名的含義,它的本名是霧中大光明山,描繪得恰如其分。瞧,在濃密的雲霧之上,峰頂忽然大放光明,實在再貼切也沒有了。
眼望著碧澄澄的天空,光禿禿的山頂,濃雲密霧封閉的山谷,我迷惑了。曹仲安,飛來佛,仙艖,混攪在一起,使原本迷霧騰騰的事件,變得更加迷茫不清了。
貝幣上的編碼
我兩手空空從霧中山歸來,滿懷惆悵地提起沉重的筆,在日記上寫下一句我不想寫的話:
“他失蹤了,山上沒有蹤跡。”
時間靜靜地過去,很快就過去了幾個月,曹仲安依舊沒有任何消息。省城裡關於他的議論已經漸漸平息,仿佛他是從現實生活里消逝的古人,歷史的書頁已在他名字上輕輕翻蓋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