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雖然他們是我的朋友,但他們懼怕我,懼怕我正發生的變化。對此,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曾去森林裡他們的家做客。我為他們修建的房屋非常舒適,正如我所願。窗戶外面林木高大,樹影婆娑。輕風呢喃,透過鐵閘吹進來,那麼清新,像有生命的精靈。他們請我在他們餐桌前就座。艾莉森給我端來一缽水果,特克給我倒了一杯水。我太瘦了,艾莉森說。確實,最近我一直忘記進食。
我告訴他們外面世界的情形。膨脹的太陽正掠走地球大氣。不用多久,這星球的地表都要開始融化。到那時,渦克斯將漂浮在一片熔岩漿的海上。
“但你能保住我們的性命,”特克借我前幾個星期告訴他的一句話問我道,“是吧?”
“我相信沒問題,但我覺得沒必要再留在這裡了。”
“去哪兒?”
儘管太陽膨大,太陽系並非全都不能居住。木星與土星的衛星都比較穩定。比如說,渦克斯可以無限地在木衛二灰藍色的大海上游弋。那地方的大氣,含毒量跟地球大氣也差不多。
“火星,”艾莉森突然道,“如果你是認真的,我是說如果我們真能橫跨星球——火星上有星際隧道——”
“沒有,已經沒了。”火星上沒人存在之後,假想智慧生物也不再保護那星球了。最後一批本土火星人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滅絕了,他們的遺蹟也已被徹底毀滅。最近幾十年,星際隧道沒再維護,已經腐壞垮塌了(我從假想智慧生物的資料庫里獲取的這一信息,這資料庫已成為我的第二記憶)。火星已是一道封閉的門。
“可你說渦克斯中央區能像宇宙飛船那樣飛呀。”艾莉森仍不肯放棄。“它能飛多遠,走多快呢?”
“飛多遠都沒問題。但速度只是光速的幾分之一。”
她不用解釋心中的想法。構成世界群落的行星之間有星際隧道相連,但物理距離卻相當遠。其中一些世界之間的距離,在特克的時代天文學家就已測量出來。最接近的有人居住的世界距離地球就超過一百光年。要到達那裡,需要幾輩子才行。“但我可以修改時間進程,使之顯得短得多。幾百天吧,就主觀感受而言。”
“可等我們到了那裡,將不再是現在的世界群落了。”艾莉森說。
“當然。已過了幾千年了。很難預測你看到的會是怎樣的景象。”
她抬頭看著外面的樹林。一束束人工陽光從樹蔭透下來,像一個個明亮而模糊的人影。山坡高曠的穹頂為鈷藍色。這地方沒有鳥兒或蟲子。除了樹葉的沙沙聲,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聲響。
過了片刻,她轉頭看看特克。特克點了一下頭。“那好吧,”她說,“帶我們回家去。”
我讓自己的物理身軀睡覺,然後開始界定一個球形範圍,將渦克斯中心區及島嶼之下一部分也容納在內。這一球形範圍,構成了我們與外部宇宙間的邊界。我們四周的時空呈複雜的新幾何形狀彎曲。渦克斯中心區猶如一粒子彈,從垂死的地球直衝太空——雖然我們感覺不到,因為我進一步修改了空間的局部曲率,以製造一種重力假象。幾個小時後,我們便已飛越天王星和海王星軌道。
特克和艾莉森曾表示過對此番旅程的好奇。我也很想給他們看一路上我們都到了什麼地方——我是說,直接讓他們看,而不經過任何介質——可是從渦克斯裡面根本沒法看到外部宇宙。對於人眼而言,它就如一泓耀眼的藍移能量。即使是最長的電磁波,也被壓縮而具有致命的威力。不過,我可以間或地截取藍移光亮樣段,然後調低速檔至可見光波長,以製作出一系列代表性圖景。我對這些圖景進行編輯,並在艾莉森和特克樹林裡的家中展示給他們看。效果自然壯觀非常,卻並不那麼讓人寬慰。漆黑的太空中,太陽就像一團陰沉的餘燼。在日光層邊上,已看不見地球的影子。隨著渦克斯中心區的緩緩旋轉——就這運動方式,我已懶得再改了——星辰滾滾而過。“好孤單。”艾莉森低聲道。
要是在外面的人看來,我們會顯得不可思議:似乎處於黑洞邊界,卻不見有黑洞;一個不發光的氣泡,但除了幾縷輻射,什麼也不見逃逸出來。
事實上,包裹我們的屏障比自然界任何所謂事件穹界的黑洞邊界要複雜。人類語言裡找不到任何詞彙能描繪其運作方式,雖然特克問起時,我還是告訴他說,它既是一種屏障,也是一種導管。通過它,我與假想智慧生物隨時保持著聯繫。當我們將年歲以秒來計算,我開始感覺到銀河系生態系統漫長的成壞更迭——棄置或垂死恆星留下的一片片空白,在假想智慧生物的培育下,正欣欣向榮的明亮的世界群落(其中只有一個為熟知的有人居住的世界),圍繞新近形成的恆星與生物活動活躍的新生行星緊鑼密鼓的活動。
但整個這裡面不見任何人影或代理,唯有複製與選擇活動毫無知覺的搏動。美則美矣,卻空無如茫茫荒漠。假想智慧生物生態系統將滾滾向前發展,勢不可擋,直至耗盡所能找到的所有重元素和各種能量源。當最後一顆恆星熄滅,假想智慧生物的機械裝置將開採遠古奇點的重力穴;而當這些奇點蒸發乾,宇宙一片空洞的黑暗……噢,到那時,我想,假想智慧生物也將滅亡。但跟人不同,它們會死得無怨無悔。沒誰會為之哀悼,也沒有什麼會繼續它們遺留下來的廢墟。
我曾去森林裡他們的家做客。我為他們修建的房屋非常舒適,正如我所願。窗戶外面林木高大,樹影婆娑。輕風呢喃,透過鐵閘吹進來,那麼清新,像有生命的精靈。他們請我在他們餐桌前就座。艾莉森給我端來一缽水果,特克給我倒了一杯水。我太瘦了,艾莉森說。確實,最近我一直忘記進食。
我告訴他們外面世界的情形。膨脹的太陽正掠走地球大氣。不用多久,這星球的地表都要開始融化。到那時,渦克斯將漂浮在一片熔岩漿的海上。
“但你能保住我們的性命,”特克借我前幾個星期告訴他的一句話問我道,“是吧?”
“我相信沒問題,但我覺得沒必要再留在這裡了。”
“去哪兒?”
儘管太陽膨大,太陽系並非全都不能居住。木星與土星的衛星都比較穩定。比如說,渦克斯可以無限地在木衛二灰藍色的大海上游弋。那地方的大氣,含毒量跟地球大氣也差不多。
“火星,”艾莉森突然道,“如果你是認真的,我是說如果我們真能橫跨星球——火星上有星際隧道——”
“沒有,已經沒了。”火星上沒人存在之後,假想智慧生物也不再保護那星球了。最後一批本土火星人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滅絕了,他們的遺蹟也已被徹底毀滅。最近幾十年,星際隧道沒再維護,已經腐壞垮塌了(我從假想智慧生物的資料庫里獲取的這一信息,這資料庫已成為我的第二記憶)。火星已是一道封閉的門。
“可你說渦克斯中央區能像宇宙飛船那樣飛呀。”艾莉森仍不肯放棄。“它能飛多遠,走多快呢?”
“飛多遠都沒問題。但速度只是光速的幾分之一。”
她不用解釋心中的想法。構成世界群落的行星之間有星際隧道相連,但物理距離卻相當遠。其中一些世界之間的距離,在特克的時代天文學家就已測量出來。最接近的有人居住的世界距離地球就超過一百光年。要到達那裡,需要幾輩子才行。“但我可以修改時間進程,使之顯得短得多。幾百天吧,就主觀感受而言。”
“可等我們到了那裡,將不再是現在的世界群落了。”艾莉森說。
“當然。已過了幾千年了。很難預測你看到的會是怎樣的景象。”
她抬頭看著外面的樹林。一束束人工陽光從樹蔭透下來,像一個個明亮而模糊的人影。山坡高曠的穹頂為鈷藍色。這地方沒有鳥兒或蟲子。除了樹葉的沙沙聲,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聲響。
過了片刻,她轉頭看看特克。特克點了一下頭。“那好吧,”她說,“帶我們回家去。”
我讓自己的物理身軀睡覺,然後開始界定一個球形範圍,將渦克斯中心區及島嶼之下一部分也容納在內。這一球形範圍,構成了我們與外部宇宙間的邊界。我們四周的時空呈複雜的新幾何形狀彎曲。渦克斯中心區猶如一粒子彈,從垂死的地球直衝太空——雖然我們感覺不到,因為我進一步修改了空間的局部曲率,以製造一種重力假象。幾個小時後,我們便已飛越天王星和海王星軌道。
特克和艾莉森曾表示過對此番旅程的好奇。我也很想給他們看一路上我們都到了什麼地方——我是說,直接讓他們看,而不經過任何介質——可是從渦克斯裡面根本沒法看到外部宇宙。對於人眼而言,它就如一泓耀眼的藍移能量。即使是最長的電磁波,也被壓縮而具有致命的威力。不過,我可以間或地截取藍移光亮樣段,然後調低速檔至可見光波長,以製作出一系列代表性圖景。我對這些圖景進行編輯,並在艾莉森和特克樹林裡的家中展示給他們看。效果自然壯觀非常,卻並不那麼讓人寬慰。漆黑的太空中,太陽就像一團陰沉的餘燼。在日光層邊上,已看不見地球的影子。隨著渦克斯中心區的緩緩旋轉——就這運動方式,我已懶得再改了——星辰滾滾而過。“好孤單。”艾莉森低聲道。
要是在外面的人看來,我們會顯得不可思議:似乎處於黑洞邊界,卻不見有黑洞;一個不發光的氣泡,但除了幾縷輻射,什麼也不見逃逸出來。
事實上,包裹我們的屏障比自然界任何所謂事件穹界的黑洞邊界要複雜。人類語言裡找不到任何詞彙能描繪其運作方式,雖然特克問起時,我還是告訴他說,它既是一種屏障,也是一種導管。通過它,我與假想智慧生物隨時保持著聯繫。當我們將年歲以秒來計算,我開始感覺到銀河系生態系統漫長的成壞更迭——棄置或垂死恆星留下的一片片空白,在假想智慧生物的培育下,正欣欣向榮的明亮的世界群落(其中只有一個為熟知的有人居住的世界),圍繞新近形成的恆星與生物活動活躍的新生行星緊鑼密鼓的活動。
但整個這裡面不見任何人影或代理,唯有複製與選擇活動毫無知覺的搏動。美則美矣,卻空無如茫茫荒漠。假想智慧生物生態系統將滾滾向前發展,勢不可擋,直至耗盡所能找到的所有重元素和各種能量源。當最後一顆恆星熄滅,假想智慧生物的機械裝置將開採遠古奇點的重力穴;而當這些奇點蒸發乾,宇宙一片空洞的黑暗……噢,到那時,我想,假想智慧生物也將滅亡。但跟人不同,它們會死得無怨無悔。沒誰會為之哀悼,也沒有什麼會繼續它們遺留下來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