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他也可以不問政治,像他的許多老友如劉半農、馬幼魚等進大學當名教授,潛心研究學問。講小說史,有現成的教案,他的《中國小說史略》,其學術水準之高,是胡適也盛讚過的。
或者就只寫寫小說,把構思中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事演繹一番,既遠離現實,又蠻有新意,那新意是郁達夫聽過他的構思而下的判斷,想必也能引起文壇轟動。“諾獎”不是早就找過他嗎?雖然他自謙“不配”。不寫小說也可以寫寫幽默文字,他的老朋友林語堂不是在提倡幽默嗎?其實魯迅的幽默比林語堂高明許多,現在看他的雜文都時時為他的幽默叫絕!林語堂的幽默則帶牛油氣——外國洋幽默,不接地氣,再說他也沒有魯迅洞察三世的“天眼”,沒有入木三分的深刻,幽默也來得不痛不癢。
他也可以玩玩古董,搞搞收藏。據魯研界專家統計,魯迅一生收藏,數量可觀、質量上乘,可分為碑帖、漢畫像、古陶瓷、古錢幣、版畫等大類。其中石刻4217種5900餘件,中國現代版畫6000餘件,外國版畫4000餘件。這還不包括與周作人鬧翻時沒有帶出的大量古董。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當時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建議,魯迅這批古物被分散收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此外廣州、廈門和南京的魯迅紀念館以及國博等處也有少量收藏。所以當個收藏家,魯迅綽綽有餘;且他也有此好,有樂趣。他曾托史沫特萊代購德國女版畫家珂勒惠支的原作,不惜金錢,且一買就是十幾幅。古物保值增值,衣食可無憂;還可以到處給人鑒寶,掙點日常花銷,又不失風雅。
他也可以像胡適之博士那樣參政議政,溫文地又始終不懈地批評政府、建言獻策以期改良中國政治。當然他脾氣不如胡適好,容易起急,不耐煩與政府周旋,他可以出國,那時去蘇聯、去日本都是可以的,還可治病療養。在國外生氣罵政府,也總比藏在上海租界裡更安全。
但他終於不曾那樣做。推究其原因,一是對中國不能忘情,儘管故園“風雨如磐”、古國如沙漠荒寂,他仍然肩負、選擇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使命、道路;二是對於惡勢力不服,偏要給他們安穩的好世界搗亂,魯迅的骨頭是硬的。他的學生、朋友如劉和珍、殷夫、瞿秋白們的血不能白流,他的對敵,是執著如冤鬼、決不寬恕的。
於是,最終他選擇做中國文化的批判者(亦何嘗不是守夜人?)。他見微知著並毫不留情地指出國人精神上的創傷,引起療救的注意。如果沒有魯迅,我們民族的精神高度會低矮一大截。
郁達夫是同時代人中對於魯迅的偉大與寶貴最早給予熱烈頌讚的第一人,他在《魯迅的偉大》一文中寫道:“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經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又說:“如問中國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
但工作損蝕他的身體。他的灰黃面容有疲憊神色。他生於1882年,死於1936年,年僅54歲。
魯迅將他生命的光與熱,“燒”在他的文章裡面,至今我們仍能感受那熱量與血性!同樣,我們也仍能感受到他的絕望與反抗絕望,因為——“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魯迅的人格魅力正來自他的大愛大勇。
三
也是郁達夫,在參加了魯迅喪儀後,於10月24日寫作《懷魯迅》一文,其中有這樣嚴正沉痛的句子:“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今天,當有人拜金、拜物、拜基督、拜觀音、信風水,當“表叔”在災難現場傻笑,當雷政富與情婦噁心全國網民,當海南小學校長帶女學生開房,當惡“城管”對賣菜老人拳腳相加,當薄熙來案一環套一環比宮廷大戲還“好看”……一定有人“出離憤怒”並想起魯迅。
有人說,今天不再需要魯迅了,因為孔乙己以論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兒》當博導了,不再“竊書”,改網上“竊文”了;資本家的乏走狗,變身精英,論證物價與美國接軌、工資與非洲接軌的合理性;紅眼阿義、王胡、小D們混入“城管”、“聯防”,穿上制服,興奮得臉上“橫肉塊塊飽綻”;假洋鬼子都入外籍,變真洋鬼子,回來大唱愛國高調;華老栓、阿Q、祥林嫂、閏土辛苦輾轉,情緒穩定,仍是看客……
聽說魯迅的文章從語文教材中逐漸被剔除了。是因為內容艱深難懂嗎?再艱深還會比古文難於講解嗎?幾十年前有個小學生馬珏曾這樣寫道:“在所看的這些小說里,最愛看的,就是魯迅先生所作的了。我看了他的作品裡面,有許多都是跟小孩說話一樣,很痛快,一點也不客氣;不是像別人,說一句話,還要想半天,看說得好不好,對得起人或者對不起人。魯迅先生就不是,你不好,他就用筆墨來痛罵你一場,所以看了很舒服,雖然他的作品裡面有許多意思,我看不懂;但是在字的浮面看了,已是很知足的了。”
或者就只寫寫小說,把構思中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事演繹一番,既遠離現實,又蠻有新意,那新意是郁達夫聽過他的構思而下的判斷,想必也能引起文壇轟動。“諾獎”不是早就找過他嗎?雖然他自謙“不配”。不寫小說也可以寫寫幽默文字,他的老朋友林語堂不是在提倡幽默嗎?其實魯迅的幽默比林語堂高明許多,現在看他的雜文都時時為他的幽默叫絕!林語堂的幽默則帶牛油氣——外國洋幽默,不接地氣,再說他也沒有魯迅洞察三世的“天眼”,沒有入木三分的深刻,幽默也來得不痛不癢。
他也可以玩玩古董,搞搞收藏。據魯研界專家統計,魯迅一生收藏,數量可觀、質量上乘,可分為碑帖、漢畫像、古陶瓷、古錢幣、版畫等大類。其中石刻4217種5900餘件,中國現代版畫6000餘件,外國版畫4000餘件。這還不包括與周作人鬧翻時沒有帶出的大量古董。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當時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建議,魯迅這批古物被分散收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此外廣州、廈門和南京的魯迅紀念館以及國博等處也有少量收藏。所以當個收藏家,魯迅綽綽有餘;且他也有此好,有樂趣。他曾托史沫特萊代購德國女版畫家珂勒惠支的原作,不惜金錢,且一買就是十幾幅。古物保值增值,衣食可無憂;還可以到處給人鑒寶,掙點日常花銷,又不失風雅。
他也可以像胡適之博士那樣參政議政,溫文地又始終不懈地批評政府、建言獻策以期改良中國政治。當然他脾氣不如胡適好,容易起急,不耐煩與政府周旋,他可以出國,那時去蘇聯、去日本都是可以的,還可治病療養。在國外生氣罵政府,也總比藏在上海租界裡更安全。
但他終於不曾那樣做。推究其原因,一是對中國不能忘情,儘管故園“風雨如磐”、古國如沙漠荒寂,他仍然肩負、選擇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使命、道路;二是對於惡勢力不服,偏要給他們安穩的好世界搗亂,魯迅的骨頭是硬的。他的學生、朋友如劉和珍、殷夫、瞿秋白們的血不能白流,他的對敵,是執著如冤鬼、決不寬恕的。
於是,最終他選擇做中國文化的批判者(亦何嘗不是守夜人?)。他見微知著並毫不留情地指出國人精神上的創傷,引起療救的注意。如果沒有魯迅,我們民族的精神高度會低矮一大截。
郁達夫是同時代人中對於魯迅的偉大與寶貴最早給予熱烈頌讚的第一人,他在《魯迅的偉大》一文中寫道:“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經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又說:“如問中國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
但工作損蝕他的身體。他的灰黃面容有疲憊神色。他生於1882年,死於1936年,年僅54歲。
魯迅將他生命的光與熱,“燒”在他的文章裡面,至今我們仍能感受那熱量與血性!同樣,我們也仍能感受到他的絕望與反抗絕望,因為——“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魯迅的人格魅力正來自他的大愛大勇。
三
也是郁達夫,在參加了魯迅喪儀後,於10月24日寫作《懷魯迅》一文,其中有這樣嚴正沉痛的句子:“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今天,當有人拜金、拜物、拜基督、拜觀音、信風水,當“表叔”在災難現場傻笑,當雷政富與情婦噁心全國網民,當海南小學校長帶女學生開房,當惡“城管”對賣菜老人拳腳相加,當薄熙來案一環套一環比宮廷大戲還“好看”……一定有人“出離憤怒”並想起魯迅。
有人說,今天不再需要魯迅了,因為孔乙己以論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兒》當博導了,不再“竊書”,改網上“竊文”了;資本家的乏走狗,變身精英,論證物價與美國接軌、工資與非洲接軌的合理性;紅眼阿義、王胡、小D們混入“城管”、“聯防”,穿上制服,興奮得臉上“橫肉塊塊飽綻”;假洋鬼子都入外籍,變真洋鬼子,回來大唱愛國高調;華老栓、阿Q、祥林嫂、閏土辛苦輾轉,情緒穩定,仍是看客……
聽說魯迅的文章從語文教材中逐漸被剔除了。是因為內容艱深難懂嗎?再艱深還會比古文難於講解嗎?幾十年前有個小學生馬珏曾這樣寫道:“在所看的這些小說里,最愛看的,就是魯迅先生所作的了。我看了他的作品裡面,有許多都是跟小孩說話一樣,很痛快,一點也不客氣;不是像別人,說一句話,還要想半天,看說得好不好,對得起人或者對不起人。魯迅先生就不是,你不好,他就用筆墨來痛罵你一場,所以看了很舒服,雖然他的作品裡面有許多意思,我看不懂;但是在字的浮面看了,已是很知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