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潘漢年首先向陳立夫轉交了9月22日周恩來致陳果夫、陳立夫的書信,並闡述了毛澤東起草的《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的八項條件。陳立夫以冷淡的態度表明他此次完全是受蔣介石之命前來對中共合作談判條款作答的,並就此作了具體陳述。第一,既願開誠合作,就不好有任何條件;第二,對立的政權與軍隊必須取消;第三,目前可保留3000人之軍隊,師長以上領袖一律解職出洋,半年後召回按材錄用,黨內與政府幹部可按村適當分配南京政府各機部服務;第四,如軍隊能如此解決,則你們所提政治上各點都好辦。面對蔣介石在合作談判上的倒退,潘漢年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蔣先生站在剿共立場的收編條件,不能說是抗日合作的談判條件”。“當初鄧文儀在俄活動,曾養甫派人去蘇區,所談均非收編,而是合作,蔣先生為甚目前有如此設想,大概誤會了紅軍已到無能為力的時候,或者受困日本防共協定之提議,磋商合作條件尚非其時?”潘漢年堅定的立場,迫使陳立夫轉換話題,提出“你我均非軍事當局,可否請恩來出來一次”的設想,潘漢年斷然回答:“暫時停戰問題不解決,我想他是無法出來”。由於雙方各守其則,談判難以進展。張沖提議潘漢年能否先打一個要求周恩來出來與蔣談軍隊問題的電報,至於蔣提到的其他各點,看有沒有復電再說。潘漢年沒有繼續張沖的話題,而是另闢蹊徑,對陳立夫提議,可否與陳先生直接所負各種政治的、群眾的運動,以至於反對政學系漢奸等部分問題進行局部統一運動的談判,以形成將來整個合作的基礎。陳立夫拒絕了潘漢年的提議,並且再次要求潘漢年打一個請周恩來出來的電報。最後,潘漢年為使談判不致陷入僵局,接受了陳立夫的提議。國共雙方滄州飯店的會談就此結束。①

  ①《潘漢年關於與國民黨談判情況給毛澤東等的報告》,《黨的文獻》1993年第5期。

  事隔9天,即11月19日,潘漢年與陳立夫又進行了第二次正式會談。其間潘漢年旗幟鮮明,堅持中共的先暫時停戰,再繼續談判的原則。陳立夫則繼續推出蔣介石收編紅軍的方案,只是把保留紅軍的人數從3000增加到3萬,並且把前次談判中潘漢年提到的曾養甫派代表送往蘇區的國共合作談判條件說成是子虛烏有之事。潘漢年再次拒絕了陳立夫收編紅軍的方案,並將中共中央提出的國共合作八項談判條件交給陳立夫,說:“這是對民族國家最負責任的意見。”

  中共中央在接到潘漢年有關兩次談判的匯報後,於11月22日致電潘漢年,指出:“恩來事忙,暫難出去。”“迫蔣停止剿共,此是目前抗日統一戰線的中心關鍵。”①

  ①《迫蔣停止剿共是目前中心關鍵》,《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4期。

  由於蔣介石對國共合作持頑固強硬態度,並且在軍事上繼續向紅軍發起一系列進攻,以潘漢年、陳立夫出面主持的國共合作第一輪談判陷入了僵局。12月8日,中共中央致電潘漢年,指出:談判顯無速成之望,彼方如有誠意,須立即停戰,並退出蘇區之外,靜待談判結果。“我們願意以戰爭求和平,絕對不作無原則讓步。”①

  ①《周恩來傳》第318—319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堅持原則,據理力爭。這正是西安事變前作為中共最高談判代表的潘漢年在談判桌上所展現的風采。

  但是,堅持原則,並不意味著關閉談判大門。為了既堅持中共不作無原則讓步的宗旨,又把國共兩黨的談判繼續下去,在這段時間裡,潘漢年還與四)11的劉湘、廣西的李宗仁、19路軍的蔣光鼐、山西的閻錫山等各地實力派就中國共產黨有關國共合作的政治主張廣泛交換了意見,以求與他們共同推動蔣介石抗日。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倒退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著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西安事變”震驚了全中國、全世界。事變使南京政府陷入了極度混亂。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等人極力主張“討伐”張楊,宋子文、宋美齡等人為保全蔣介石的性命,主張和平解決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時,潘漢年正在上海。19日和21日,他連續收到毛澤東關於向南京接洽和平解決事變及向陳立夫提出五項合作抗日要求的指示。為此,潘漢年以中共談判代表的身份,在滬寧兩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周恩來等在西安爭取事變和平解決作了有效的配合。

  就在事變發生不久,張沖受宋子文、宋美齡之託匆匆從南京趕到上海,向潘漢年了解事變真相;過後,宋子文又通過宋慶齡,向潘漢年了解中共及張學良、楊虎城對事變的態度。對此,潘漢年就中共中央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及張學良、楊虎城歡迎南京方面派代表到西安面商的意見一一向他們作了傳達。接著,潘漢年又根據中共中央19日的指示,從上海抵達南京,與宋氏兄妹進一步落實赴西安談判之事。在赴南京途中,考慮到當時南京政局的動盪,為避免遭到親日派何應欽等人的阻攔及破壞,潘漢年沒有按常規在南京下關車站下車,而改由堯化門小站下車,然後乘車進城住進事先約定的宋子文家中。在南京,潘漢年再次向宋氏兄妹陳述了中共中央及張、楊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並建議請與蔣介石、張學良均保持良好關係的澳籍顧問端納陪他們共赴西安。同時,潘漢年又去見了陳立夫,向他轉達了中共中央有關合作抗日的五項要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