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點東洋與西洋相反,前者多取自然,後者多取人物。倘使西洋人也有俗語,應是稱描畫為“畫人”了。為什麼西洋人喜描人而東洋人喜描花?這事牽涉東西洋思想文化的背景,是言之甚長的一個問題,現在無暇論述。現在我只能說明繪畫上所以多描人物的理由,以為初學圖畫的人解惑。其理由有二:(第一)即如前所說,人體中包含一切形狀線條與色彩。故在森羅萬象中,人體的形色最為複雜,最為俱足,同時亦最為難描。故熟達了人體的描法之後,萬象無不能描。在沒有訓練的眼看來,花,蝴蝶,孔雀,何等美麗,遠勝於肉色而羞恥的裸體。其實那些不過五彩絢爛炫耀人目而已,細究其構成,遠不及人體的巧妙變化而複雜。就形及線而說,花瓣上的曲線,在人體上都可找到。反之,人體的曲線,花卉中不能盡備。就色彩而說,蝴蝶與孔雀的色彩不過強烈而艷麗,但幼稚淺薄,一覽無餘。反之,人體的肉色粗看似乎平淡,但在光線之下變化無窮;宇宙間色彩的複雜,無過於肉體。故裸體描寫,研究愈久則發現愈多。憑空難說,讀者能看幾幅大畫家的作品,然後再看人體,自能漸漸理解其被選作基本的畫材的理由了。

  (第二)繪畫中所以多取人體為題材,尚有一點更內面的原因:如前所說,描畫是吾人有感於自然界的美景而用丹青描寫其感激於畫中的一種工作。可知我們對於所欲描的物象,心中必然感激讚嘆。這時候我們的心必遷居於這物象之中,而體驗其美,名曰“遷想”。當然不是像孫行者變法地把靈魂移入物體中而使之變成妖精。只是想像自己做了物象,把心跟了物象的姿態而活動,以體驗其美,故曰遷想。遷想的程度的深淺,因物象的類別而異。我們自己是有生命的人,對於無生命的山水花草器什,因為物類之差最遠,遷想最不易深。其次,對於有生命而異類的犬馬,物類之差稍近一些,遷想亦較易深。最後,對於同類的人,則最易同情共感,遷想亦最深。即萬象之中,人體最易得描畫者之遷想。換言之,即人體最富於“生命之感”。這是繪畫中所以多取人體為題材的一個更內面的原因。在這裡我們便可知道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西洋畫家善遷想於生命感最豐富的人體,中國畫家則善遷想於生命感最缺乏的自然。於此可知中國畫比西洋畫高遠。西洋畫比中國畫淺近而易於入門,故現今世間的學校的圖畫科都取用西洋畫的方法。

  學畫的根本的方法及其理由,已盡於上述。要之:熟達木炭及油畫的畫具之後,一切畫具皆能應用;研究人體的描寫之後,一切物象皆能描寫。此即所謂一通百通的活用的方法。

  或問曰:於上所述,皆專門學畫之道,需要悠長的年月與複雜的設備。普通學生的圖畫科每周只有數小時,又沒有油畫及裸體人的設備,或竟連石膏模型也無之。雖欲遵行,如何可得?

  答曰:此言誠然。但凡為學問,必從大處著眼,則免入歧途。讀者對於上文宜勿拘其“事”,而取其“理”。事者,木炭,油畫,石膏模型,裸體人是也。理者,先用素描研究形狀,線條,明暗,後用彩畫兼寫色彩是也,悟通此畫理之後,鉛筆可以代木炭,水彩或色粉筆可以代油繪,靜物可以代石膏模型,著衣人可以代裸體人。但普通學生與學校的圖畫的設備決不宜如此其簡陋。木炭容易置辦,石膏模型應該設備幾個;油畫、sketch(速寫)的描寫也是文明人應有的常識,豈必專門家而後可學?至於人體的研究,則普通學生有石膏模型已足,自不妨省卻裸體人的設備了。故上述的話,並非全是專門學畫之道,普通學生都可在相當程度內遵行。惟對於只有長台板凳的教室的學校的學生,上文完全是空話了。

  第二磨練眼光普通稱圖畫科的練習曰“描畫”,因為其總是用手練習描寫的。但你倘拘泥於這名稱,而埋頭於“描”的工作,你的圖畫一定學不成。學圖畫不宜注重手腕的工作,應該注重眼光的磨練。因為手是聽命於眼而活動的。舍眼而練手,是忘本而逐末,其學業必入於旁門歧途。故圖畫雖稱為“描”,而其磨練必從“看”入手。能看然後能描,有眼光然後可有腕力。有了眼光即使沒有描寫能力,亦不失為解藝術而知畫的人;反之,僅有描寫能力而沒有眼光,其人就是畫匠。

  磨練眼光之道有四:第一是觀察自然,第二是練習作畫,第三是鑑賞名畫,第四是閱覽書籍。說明於下。

  第一,觀察自然:圖畫是吾人有感於天地間的美景而用丹青描寫之於紙上的工作。則對於美景的感激是畫的動機。一切繪畫都是從“自然”中產生的,故自然可說是藝術之母。學圖畫必先練習觀察自然美的眼力。怎樣能在自然中發現美的姿態?其法有二:(1)切斷關係的觀念,而看取物象的獨立的姿態,即容易發現其美。關係就是物象對世間的關係,對我的關係。例如在故鄉的田野中眺望景色,心中不能打斷其村為我的故鄉,其田為我的產業等關係的觀念、理智活動而感覺障蔽,對之只感利害得失而不易發現其美景。反之,一旦忽入素未曾到的異鄉中眺望景色,便不起關係的觀念,即理智停息而感覺旺盛,即容易發現美景。異鄉風物勝於故鄉,一半固由於不見慣之故,但一半由於切斷關係觀念之故。郊野散步的時候,用手指圍成一圈,而從圈中窺眺一部分的景色,其所見必比普通所見更美。俯身從兩股間倒窺背景後的景物,天天慣見的鄉村亦能驟變為名勝佳景。這也是因為圈子的範圍與倒景的變化,打斷了其物象的關係,使成為獨立的姿態,故容易發現其美。關係是障蔽物象的美的姿態的。學畫者對於靜物,果物,人物,景物,都要練習切斷關係的看法,然後能發現其美的姿態,而從中感得“畫意”。

  (2)把立體的景物當作平面看,便易發現其美。例如吾人入郊野中,舉目望見白雲,青山,曲水,孤松等景物。若用心一想,即知道白雲最遠,青山次之,曲水較近,孤松則距吾不過百步。又在觀念中顯出一幅鳥瞰地圖,上面排列著此四物的距離與位置。這便不感其美而不能發現“畫意”了。反之,不要用心去想,只是張開眼來,像照相乾片似地攝受目前的景物,則白雲,青山,曲水,孤松沒有遠近之差,而在於同一平面之上,眼前即是一幅天然的畫圖了。桌上放著一隻茶杯和幾個蘋果,觀者若想念其距離而作鳥瞰的看法,便無可畫之處;倘能當作平面看,即成為一幅靜物畫。圖畫原是把立體的美景描寫於平面的紙上的工作。故物象的平面的看法最宜注意練習。但平面的看法仍是根據了打斷關係的作用而來的。能打斷關係即能作平面的看法了。上述兩種對於自然的觀看法名曰“藝術的觀照”。詩人對於景色善作藝術的觀照。杜甫詩云:“落日在簾鉤”,王維詩云:“樹杪百重泉”。落日與簾鉤相距極遠,山間的流泉與地上的樹亦隔著距離。兩詩人切斷了這些景物的關係而用平面的看法,故能見到這繪畫的境地。

  第二,練習作畫:畫是用手作的,但倘專重用手而閒卻眼光的磨練,便不是正當的圖畫學習法了。由作畫磨練眼光之法:我們對著一幅素紙而動筆描寫靜物的時候,心中不可抱著“我現在要把一隻茶杯和三隻蘋果描出在這素紙上”的想念,必須經營“如何把目前的景象(茶杯與蘋果)安穩妥帖地裝配在這長方形的空間(素紙)中”。倘使抱著前者的想念,其描寫就變成記錄,其畫便成為博物標本圖,而不成為藝術的作品了。必須不念物象的內容意義,而苦心經營空間的分割布置的工作,然後素紙上可以顯出空間美而成為藝術的作品了。初學圖畫的人所繳來的畫卷,往往在一張廣大的圖畫紙的中央或角上精細刻畫著幾件靜物,而把余多的空白紙置之不顧。這些都不能稱為繪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