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武備,才能使國家強盛。
該篇指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修舉“道”、“義”、“禮”、“仁”,用禮
教育人民,用義激勵人民,使人民有恥辱之心,並要親和百姓,加強戰備,選拔練卒銳
士。
值得一提的是,《圖國》篇發展了孫武“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勝
利容易,保持勝利困難,多勝亡國,少勝方可得天下的觀點。這一觀點對以追求戰勝為
目的的種種軍事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實屬難能可貴。
《料敵》篇主要講如何判斷敵情,因敵制勝的問題。
該篇先從齊、秦、楚、燕、三晉諸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
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戰特點出發,提出了與之一一相應的擊破敵軍的不同原則。
接著,又提出在8種敵軍處於困境的情況下,要抓住戰機,迅速發起攻擊;在另外6
種情況下,則要避免與敵作戰。
最後,在上述基礎上,它提出了通過觀察敵軍的外在表現以了解其內情,審察敵軍
的虛實以攻擊其要害的原則。這種從現象到本質,全面察明敵情而乘敵之隙的作戰方法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正確的。
《治兵》篇主要論述如何治軍。指出戰爭的勝負不是取決於軍隊人數的多少,而是
取決於軍隊治理與否,即是否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產生於進退
有節度,飲食適時適當,人馬體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勝任並完成其任務。
此外,臨陣還必須避免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平時必須重視軍事訓練,包括戰陣的排練、
演習,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備使用,軍伍的編制和按號令統一行動,以及戰
馬的馴養,裝備的保養和騎兵的訓練。
《論將》篇主要論述將帥的重要和對將帥素質的要求。
該篇指出,將帥是全軍的統帥,必須剛柔兼備。勇敢並非決定某人能否擔任將帥的
唯一標準,而只是將帥所應具備的品質之一。將帥必須注重和做到:治理大軍就像治理
小部隊;出門處處嚴加戒備,如臨大敵;臨陣破敵,不懷生還之念;初戰告捷,仍慎終
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簡約而不煩瑣。
該篇認為,將帥必須依靠金鼓旗幟和禁令刑罰來治軍和指揮作戰。良將應具備
“威”、“德”、“仁”、“勇”四項條件,足以統率部下,安撫大眾。良將還應把握
戰爭的四個關鍵:即懂得使全軍保持高昂的士氣;懂得利用地形,據守險要;懂得使用
間諜和計謀,以分散敵人的力量,製造、加劇其內部矛盾;懂得充實部隊的裝備,加強
其戰鬥力。這是指揮作戰的關鍵,是不可違背的科學規律。
該篇又指出,用兵作戰的要點是必須先預測敵方的統帥,通過試探性的軍事行動觀
察其才能,根據具體情況,因事制宜,採取相應的行動。只要做到這些,即可輕而易舉
地戰勝敵人。
《應變》篇闡述了在不同情況下的應變之術和作戰方法。
該篇首先指出,在突然與敵遭遇的情況下,若我軍車堅馬壯,兵強將勇,全軍只要
聽從號令,統一行動,誅殺不服從命令者,就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若敵眾我寡,則
應避開開闊地,搶占險阻,迎擊敵軍。
接著,又分別論述了在各種具體情況下的不同作戰方法。
例如敵軍勇武善戰,人數眾多,又據守險要,糧草充足,就應派遣間諜了解敵情,
誘敵出戰,分兵合圍,加以殲滅。又如敵軍逼近,我軍無路可走;或敵眾我寡,猝然遇
敵於山谷險阻之間;或遇敵於兩山夾峙,進退兩難的狹窄地帶;或遇敵於大澤之濱,車
騎不可用,舟船又沒有;或陰雨連綿,車馬陷入泥水中,四面為敵軍所包圍;或強寇突
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則應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以戰勝敵人。
最後,該篇對攻破敵國城邑後的行動準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張在攻占敵國
城邑後,應入居其宮室,任用其官吏,沒收其器物。軍隊所至之處,不得砍伐樹木、侵
入房屋、強取糧食、濫殺牲畜、燒毀其積聚,以示無殘民之心,並應招降、安撫其人民。
《勵士》篇主要講述如何激勵士氣。該篇認為,國君必須做到:發號施令而人人樂
聞,興師動眾而人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人樂死。這就是孫武所說的使人民與國君同心
同意。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就應尊崇有功,論功行賞,優待戰死者的家屬,激勵無功者
立功受獎。
《吳子》一書與《孫子兵法》同是我們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貴的遺產,該書
所論及的一些軍事理論和方法,對戰國以後的歷代軍事家均有較深的影響,至今仍有其
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
92 《尉繚子》
“議兼儒、墨,合名、法;論誅暴亂,禁不義”
該篇指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修舉“道”、“義”、“禮”、“仁”,用禮
教育人民,用義激勵人民,使人民有恥辱之心,並要親和百姓,加強戰備,選拔練卒銳
士。
值得一提的是,《圖國》篇發展了孫武“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勝
利容易,保持勝利困難,多勝亡國,少勝方可得天下的觀點。這一觀點對以追求戰勝為
目的的種種軍事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實屬難能可貴。
《料敵》篇主要講如何判斷敵情,因敵制勝的問題。
該篇先從齊、秦、楚、燕、三晉諸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
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戰特點出發,提出了與之一一相應的擊破敵軍的不同原則。
接著,又提出在8種敵軍處於困境的情況下,要抓住戰機,迅速發起攻擊;在另外6
種情況下,則要避免與敵作戰。
最後,在上述基礎上,它提出了通過觀察敵軍的外在表現以了解其內情,審察敵軍
的虛實以攻擊其要害的原則。這種從現象到本質,全面察明敵情而乘敵之隙的作戰方法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正確的。
《治兵》篇主要論述如何治軍。指出戰爭的勝負不是取決於軍隊人數的多少,而是
取決於軍隊治理與否,即是否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產生於進退
有節度,飲食適時適當,人馬體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勝任並完成其任務。
此外,臨陣還必須避免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平時必須重視軍事訓練,包括戰陣的排練、
演習,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備使用,軍伍的編制和按號令統一行動,以及戰
馬的馴養,裝備的保養和騎兵的訓練。
《論將》篇主要論述將帥的重要和對將帥素質的要求。
該篇指出,將帥是全軍的統帥,必須剛柔兼備。勇敢並非決定某人能否擔任將帥的
唯一標準,而只是將帥所應具備的品質之一。將帥必須注重和做到:治理大軍就像治理
小部隊;出門處處嚴加戒備,如臨大敵;臨陣破敵,不懷生還之念;初戰告捷,仍慎終
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簡約而不煩瑣。
該篇認為,將帥必須依靠金鼓旗幟和禁令刑罰來治軍和指揮作戰。良將應具備
“威”、“德”、“仁”、“勇”四項條件,足以統率部下,安撫大眾。良將還應把握
戰爭的四個關鍵:即懂得使全軍保持高昂的士氣;懂得利用地形,據守險要;懂得使用
間諜和計謀,以分散敵人的力量,製造、加劇其內部矛盾;懂得充實部隊的裝備,加強
其戰鬥力。這是指揮作戰的關鍵,是不可違背的科學規律。
該篇又指出,用兵作戰的要點是必須先預測敵方的統帥,通過試探性的軍事行動觀
察其才能,根據具體情況,因事制宜,採取相應的行動。只要做到這些,即可輕而易舉
地戰勝敵人。
《應變》篇闡述了在不同情況下的應變之術和作戰方法。
該篇首先指出,在突然與敵遭遇的情況下,若我軍車堅馬壯,兵強將勇,全軍只要
聽從號令,統一行動,誅殺不服從命令者,就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若敵眾我寡,則
應避開開闊地,搶占險阻,迎擊敵軍。
接著,又分別論述了在各種具體情況下的不同作戰方法。
例如敵軍勇武善戰,人數眾多,又據守險要,糧草充足,就應派遣間諜了解敵情,
誘敵出戰,分兵合圍,加以殲滅。又如敵軍逼近,我軍無路可走;或敵眾我寡,猝然遇
敵於山谷險阻之間;或遇敵於兩山夾峙,進退兩難的狹窄地帶;或遇敵於大澤之濱,車
騎不可用,舟船又沒有;或陰雨連綿,車馬陷入泥水中,四面為敵軍所包圍;或強寇突
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則應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以戰勝敵人。
最後,該篇對攻破敵國城邑後的行動準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張在攻占敵國
城邑後,應入居其宮室,任用其官吏,沒收其器物。軍隊所至之處,不得砍伐樹木、侵
入房屋、強取糧食、濫殺牲畜、燒毀其積聚,以示無殘民之心,並應招降、安撫其人民。
《勵士》篇主要講述如何激勵士氣。該篇認為,國君必須做到:發號施令而人人樂
聞,興師動眾而人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人樂死。這就是孫武所說的使人民與國君同心
同意。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就應尊崇有功,論功行賞,優待戰死者的家屬,激勵無功者
立功受獎。
《吳子》一書與《孫子兵法》同是我們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貴的遺產,該書
所論及的一些軍事理論和方法,對戰國以後的歷代軍事家均有較深的影響,至今仍有其
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
92 《尉繚子》
“議兼儒、墨,合名、法;論誅暴亂,禁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