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行本中,以四庫善本叢書館借涵芬樓印崑山圖書館所藏稿本影印本為佳。

  至於《天下郡國利病書》的姐妹篇《肇域志》則是專述地理的,可謂明代地理總志,

  因與《天下郡國利病書》關係十分密切,這裡有必要作一些簡要介紹。《肇域志》全書

  不分卷,約200萬字,其內容包含沿革、形勢、城廓、山川、道路、驛遞、街市、坊宅、

  兵防、風俗、寺觀、水利、陵墓、郊廟等項,有的府州還附有長篇的食貨、官職資料,

  可見內容十分豐富。這部書一大特點是收編了大量地名。它收集的地名不僅超過《寰宇

  通志》、《大明一統志》,而且有的地區比《讀史方輿紀要》還多。它除記載了各省府

  州縣著名山川古蹟外,還收錄了許多小山、支水、鹽場、坑冶、鎮市、渡口、巡檢司和

  課稅司所在的小地名,有的地區甚至比專志以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所輯錄的

  小地名還多,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另外它與《天下郡國利病書》一樣,也保存了大量

  已經失傳的明代方志資料和許多罕見的專志資料,這些珍貴資料可以作校勘其他古籍參

  考。此書在乾隆末年已佚京師、江西、四川、廣西四部分,現有抄本很多種。近年譚其

  驤主持以雲南圖書館藏的抄本為底本,校訂後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將是我國目

  前國內最佳版本。

  《天下郡國利病書》與《肇域志》因源出同一部資料,在拆分時比較粗疏,以致分

  而未淨。正如今人楊正泰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介紹中指出:《肇域志》雖偏重於地理,

  但也雜有食貨、兵防、水利等方面資料;《天下郡國利病書》雖偏重郡國利病,但也雜

  有許多輿地記載。諸如沿革、山川、城池、古蹟、市鎮、風俗、屯墾、水利、賦役、漕

  運、兵防、馬政、鹽政等門類,在兩書中均有。分得不當的也屢見不鮮,有的州縣沿革、

  山川、城池等材料不在《肇域志》中,卻收入了《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同樣不少有關

  國計民生的“論”、“說”、“文”、“集”卻不載於《天下郡國利病書》,卻收入了

  《肇域志》中。甚至論證同一問題的資料卻被硬行拆開分置在各書中,最典型的是對曾

  子籍貫考證,提出問題和羅列不同說法的材料在《肇域志》中,大量考證資料卻留在

  《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而考證後得出的結論卻又放入他的另一部著作《山東肇域記》

  中。所以對這兩部書的資料,不能機械隔立對待,需要相互補充、相互參證,互得益彰。

  88 《讀史方輿紀要》

  “千古絕作”,“海內奇書”

  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層出不窮,其中,清初顧祖禹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頗受後世

  稱道,被譽為“千古絕作”、“海內奇書”。

  顧祖禹,字瑞五,號景范,江蘇無錫人,生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卒於清康熙

  三十一年(1692年)。由於久居無錫城東宛溪,被學者稱為宛溪先生。他自幼聰穎過人,

  好學不倦,背誦經史如流水,且博覽群書,尤好地理之學。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

  入關,顧祖禹隨父避居常熟虞山,長期躬耕授業,過著“子號於前,婦嘆於室”的清貧

  生活。雖如此,亦恥於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相反,選擇了以著書立說為手段,以圖匡

  復亡明的道路。秉承父親遺命,立志著述《讀史方輿紀要》,“蓋將以為民族光復之

  用”。自順治十六年(1659年)始,他邊教私塾,邊開始《讀史方輿紀要》的著述。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顧祖禹隻身入閩,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達

  到反清復明的目的,但未被耿精忠收用,只好重返故里,繼續撰寫《讀史方輿紀要》。

  康熙年間,雖曾應徐乾學再三之聘,參與《大清一統志》的編修,但堅持民族氣節,不

  受清廷一官一職,書成後甚至拒絕署名。在此期間,顧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徐氏傳

  是樓藏書,為《讀史方輿紀要》的修撰,積累了大量資料。經過30餘年的筆耕奮鬥,約

  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也就是顧祖禹50歲左右時,終於完成了這部舉世聞名的

  歷史地理巨著。

  《讀史方輿紀要》共130卷(後附《輿地要覽》4卷),約280萬字。綜觀全書有如

  下一些特點:

  第一,選材得當,體裁新穎。《讀史方輿紀要》選取材料與一般地誌不同。著重記

  述歷代興亡大事、戰爭勝負與地理形勢的關係,而游觀詩詞則大多“汰去之”。前9卷

  撰述歷代州域形勢。接著,以114卷之多,以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屬府州縣為綱,

  分敘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蹟、山川、城鎮、關隘、驛站等內容。與各地理

  實體有關的重要史實,附繫於各類地名地物之下。並常在敘述中指出該地理實體得名的

  原由。隨後,以6卷記述“川瀆異同”,作為“昭九州之脈絡”。最後一卷是傳統之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