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怎麼也上不了天。我當時實在想不出辦法打發她飛上天空,心中很著急。有一天,我一面苦苦思索,一面走進我們家的院子裡去。當時風很大。一個來我們家洗衣服的高大而漂亮的黑女人在繩子上晾床單,她怎麼也晾不成,床單讓風給刮跑了。當時,我茅塞頓開,受到了啟發。"有了",我想道。俏姑娘雷梅苔絲有了床單就可以飛上天空了。當我坐到打字機前的時候,巧姑娘雷梅苔絲就一個勁兒地飛呀,飛呀,連上帝也攔不住她了。

  相比之下,《人民日報海外版》上一篇《幻城》評論文章里的話看起來就有幾分諷刺意味了:"這是一部很有想像力的作品,故事和人類基本沒有關係"。

  "虛幻和想像的區別,就像口技演員手裡操縱的木偶和真人的區別一樣。"馬爾克斯的這句話,正好可以作為想像力的一個最好註腳。

  獨一代的想像力是如何喪失的

  可是,"《幻城》小說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這樣的觀點還是迅速傳開了。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對於想像力的要求,變得如此之低了?

  獨一代成長起來的時候,正好是日本動畫片,港台武俠局充斥著電視頻道的時期,如果人們的記憶尚不至於太差,應該對一個名為奧特曼的日本科幻片還有著印象吧。說是科幻片,可實際上只能被稱作"偽科幻片",每一集的內容無非是某處出現了一隻怪獸,宇宙英雄奧

  特曼前去與之交戰,一開始奧特曼總是打不過怪獸,在危急時刻,他胸前的警報器嘟嘟作響兩聲,奧特曼便有如絕處逢生般,莫名其妙反敗為勝,拯救了地球。如此內容重複,令人昏昏欲睡的電視劇,竟然就這樣一集一集地拍下去,播了數十數百集。而獨一代們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實在不能不令人咋舌。

  在現在的社會中,有了太多的精神消費品,電視,GG,網路遊戲,每時每刻都在用一種既成的形象來轟炸人們的所有感官。獨一代的孩子們,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他們能夠接觸到的真正的想像力的資源少之又少,每天都要在成堆的作業中掙扎到很晚,即使有一些空閒的時間,也都拿來看看輕鬆簡單的動畫或是玩玩遊戲,哪裡還有想像的空間?久而久之,一些最為簡單的幻想也就大可以登堂入室,成為想像力匱乏的孩子們眼中的稀有之物了。

  另一個使人們大惑不解的是專家們的態度。照理說,專家們都應該飽讀經典,歷史上想像力豐富的作品數不勝數,從莊子到拉伯雷,從卡爾維諾到馬爾克斯,難道專家們便分不清這些作品中的想像力和《幻城》間的巨大鴻溝麼?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想像力甄別上的困難。如果是源於出版社對於一本暢銷書的包裝和炒作,固然從商業角度來看無可厚非,但是以研討會這種形式來做此荒唐之舉,不但誤導了在文學上涉足為深的年輕人,也讓人對批評標準的失落感到扼腕。而如果專家們真是以為《幻城》代表了想像力的一個極高水平,那問題可能就更為嚴重,這至少說明,想像力在我們現在的時代已經到了一個岌岌可危的地步。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個缺乏想像力的民族,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民族。而對於想像力的誤認,則可能比想像力的匱乏更為可悲。因為想像力缺乏了,我們還可以通過諸如教育,文藝等各方面的努力來加以挽救;而一旦想像力被社會化地看作僅僅是非現實的幻想,那麼我們可能就連最後一點挽回的機會也失去了。

  關於我們的想像力是如何喪失的,讓我們再來看看有著"天馬行空般想像力"的《幻城》。《幻城》模仿日本漫畫的傳言一度沸沸揚揚,據稱其實際上是clamp的幾部漫畫(《聖傳》、《X》等),而郭敬明予以堅決否認。我們暫且不說是否模仿,單來看看其中的相似之處吧。《聖傳》里有擅長音律的干達婆王,隨身帶著一把琴而且到了關鍵時刻能當武器用;《幻城》里則有會彈琴的潮涯,繼承上古神器無音琴,巫樂族的王,最後她的琴也成了厲害的暗器。"我是個不該出生的孩子",《聖傳》中的阿修羅和《幻城》里的星軌都反覆說這句話。《聖傳》中有"姐,請你自由地……";《幻城》中則有"哥,請你自由地……"

  在此,筆者不想對《幻城》的原創性發表看法,只是想藉此表明,被專家們看好的想像力的來源,實際上是日本漫畫,動畫片,港台武俠劇,武俠書籍和玄幻故事。這些東西在本質上是同構的,擁有好萊塢動作片般固定的橋段和模式,甚至連感情也有幾乎一致的表達和接收機制。想像力是一種需要融合創造性在內的獨特的個人創造,而現在的精神消費品則強調滿足快餐式的消費需求,既然是快餐,就必然擁有快速複製的特點。如今的人們習慣了從肥皂劇、動畫片、漫畫中去接收信息,這恐怕也是想像力走向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獨一代想像力之漫畫

  漫畫可以說是伴隨著獨一代成長起來的重要事物了,從早些時候的《聖鬥士》到《七龍珠》,到後來的《棋魂》、《獵人》等,漫畫,尤其是日本漫畫可以說是每一個孩子成長中不可避免地接觸過的東西,而《幻城》被指認模仿的《聖傳》也是其中之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