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結尾的兩句因明月而興感,與首句「夢後」相呼應。如今的明月,猶如當時的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與情懷,卻已大異於當時了。夢後酒醒的時候,明月依然,彩雲安在?在空寂之中仍舊是苦戀,執著到了一種「痴」的境地。
這首詞是晏幾道的代表作之一。在內容上,它寫的是小山詞中最常見的題材——對昔日歡樂生活的追憶,並寓有「微痛纖悲」的身世之感;在藝術上,它表現了小山詞特有的深婉沉著的風格。可以說,這首詞代表了詞人在詞的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絕唱。
宋代的服飾
「記得小苹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簡簡單單的12個字,小苹的形象躍然紙上,她身穿用輕薄的綾羅製作的衣服,上面繡著兩個重迭在一起的心,此處既是對衣服紋飾的描寫,同時也暗示了詞人與小苹初次相見就心心相印。
由此可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服飾描寫,不但具有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還會在一些場景中被詞人賦予特殊的含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可考的歷史證明絲綢的產生已經有五千年的時間了,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絲綢對人們的影響不止局限於人們日常的服飾,它對時代風尚,社會風情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也就必然會對文學的創作產生影響。中國以絲綢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直至今日,有許多文人墨客均以服飾為內容賦詩作畫。特別是中國歷史上的唐詩、宋詞中,許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杜甫、李商隱、王昌齡,以及范成大、陸游、蘇軾等所作的詩詞中,很多是以服飾、絲綢為內容或進行比喻的。
談到宋代的服飾應當看到,宋代「程朱理學」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作為官方哲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封建專制制度進一步得到強化,思想禁錮愈益深重。這種心態反映到服飾上,使宋代的服飾顯得比較拘謹和保守,而且高度重視舊有的傳統,式樣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的鮮艷。宋代在服飾制度上多沿襲晚唐及五代,甚至試圖恢復周秦舊制,同時宋代又是我國民族文化融合加速推進的一個時期。這種融合充滿了被動與強迫、戰爭與血污,不象唐朝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是在一種平等友好的氣氛中主動進行的。
衣食住行是個人消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宋代的服裝面料以絲織品為主,品種有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等。宋代織錦以成都蜀錦最為有名,花紋有組合型幾何紋的八搭暈、六搭暈、盤毯等。工藝也日趨複雜多樣,如幾何填花的葵花、簇四金雕,大窠馬打毯,雪花毯路、雙窠雲雁等。而紋飾的題材也豐富多彩,器物題材的有天下樂(燈籠錦,是文彥博在成都為諂媚仁宗張貴妃而創製的)。人物題材的有宜男百花等。穿枝花鳥題材的真紅穿花鳳、真紅大百花孔雀、青綠瑞草雲鶴等。花卉題材的如意牡丹、芙蓉、重蓮、真紅櫻桃、真紅水林檎等。動物題材的獅子、雲雁、天馬、金魚、鸂鶒、翔鸞等。幾何紋的龜紋、曲水、回紋、方勝、波紋、柿蒂、棗花等。宋代服飾紋樣同時也受畫院寫生花鳥畫的影響,紋樣造型趨向寫實,構圖嚴謹。宋代的紋樣風格與唐代截然不同,而對明清時期服飾的影響非常明顯,無論從題材到造型手法,幾乎都形成了一種程序。
《詩經•鄭風•緇衣》 《白衣裳二首》——唐•元稹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雨濕輕塵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半含惆悵閒看繡,一朵梨花壓象床。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閒倚屏風笑周昉,枉拋心力畫朝雲。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玉殞香未消
《卜算子•驛外斷橋邊》——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更著:又加上。
一任:任憑,不在乎。
群芳:普通的花卉,此處喻指政界中的群小。
驛站外的斷橋邊,一株梅花寂寞地開放。已是黃昏時刻,她獨自愁思,還有風雨摧殘。
她的花開在百花競放之前,並非是有意苦苦地爭報春光到來的消息,聽憑著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卻依然如故。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寫有大量歌詠梅花的詩,歌頌梅花傲霜雪,凌寒風,不畏強暴,不羨富貴的高貴品格。陸游詩中所塑造的梅花形象,有詩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絕句》里寫的:「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這首《卜算子》,也是明寫梅花,暗寫懷抱。其特點是著重寫梅花的精神,而不是單純從外表形態上去描寫。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為題,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詞人亦是以梅花自喻。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破敗不堪的「斷橋」邊,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倍受冷落也就不足為奇了。從這一句可以知道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放,又默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會在意它呢。「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詞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的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這首詞是晏幾道的代表作之一。在內容上,它寫的是小山詞中最常見的題材——對昔日歡樂生活的追憶,並寓有「微痛纖悲」的身世之感;在藝術上,它表現了小山詞特有的深婉沉著的風格。可以說,這首詞代表了詞人在詞的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絕唱。
宋代的服飾
「記得小苹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簡簡單單的12個字,小苹的形象躍然紙上,她身穿用輕薄的綾羅製作的衣服,上面繡著兩個重迭在一起的心,此處既是對衣服紋飾的描寫,同時也暗示了詞人與小苹初次相見就心心相印。
由此可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服飾描寫,不但具有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還會在一些場景中被詞人賦予特殊的含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可考的歷史證明絲綢的產生已經有五千年的時間了,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絲綢對人們的影響不止局限於人們日常的服飾,它對時代風尚,社會風情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也就必然會對文學的創作產生影響。中國以絲綢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直至今日,有許多文人墨客均以服飾為內容賦詩作畫。特別是中國歷史上的唐詩、宋詞中,許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杜甫、李商隱、王昌齡,以及范成大、陸游、蘇軾等所作的詩詞中,很多是以服飾、絲綢為內容或進行比喻的。
談到宋代的服飾應當看到,宋代「程朱理學」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作為官方哲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封建專制制度進一步得到強化,思想禁錮愈益深重。這種心態反映到服飾上,使宋代的服飾顯得比較拘謹和保守,而且高度重視舊有的傳統,式樣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的鮮艷。宋代在服飾制度上多沿襲晚唐及五代,甚至試圖恢復周秦舊制,同時宋代又是我國民族文化融合加速推進的一個時期。這種融合充滿了被動與強迫、戰爭與血污,不象唐朝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是在一種平等友好的氣氛中主動進行的。
衣食住行是個人消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宋代的服裝面料以絲織品為主,品種有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等。宋代織錦以成都蜀錦最為有名,花紋有組合型幾何紋的八搭暈、六搭暈、盤毯等。工藝也日趨複雜多樣,如幾何填花的葵花、簇四金雕,大窠馬打毯,雪花毯路、雙窠雲雁等。而紋飾的題材也豐富多彩,器物題材的有天下樂(燈籠錦,是文彥博在成都為諂媚仁宗張貴妃而創製的)。人物題材的有宜男百花等。穿枝花鳥題材的真紅穿花鳳、真紅大百花孔雀、青綠瑞草雲鶴等。花卉題材的如意牡丹、芙蓉、重蓮、真紅櫻桃、真紅水林檎等。動物題材的獅子、雲雁、天馬、金魚、鸂鶒、翔鸞等。幾何紋的龜紋、曲水、回紋、方勝、波紋、柿蒂、棗花等。宋代服飾紋樣同時也受畫院寫生花鳥畫的影響,紋樣造型趨向寫實,構圖嚴謹。宋代的紋樣風格與唐代截然不同,而對明清時期服飾的影響非常明顯,無論從題材到造型手法,幾乎都形成了一種程序。
《詩經•鄭風•緇衣》 《白衣裳二首》——唐•元稹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雨濕輕塵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半含惆悵閒看繡,一朵梨花壓象床。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閒倚屏風笑周昉,枉拋心力畫朝雲。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玉殞香未消
《卜算子•驛外斷橋邊》——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更著:又加上。
一任:任憑,不在乎。
群芳:普通的花卉,此處喻指政界中的群小。
驛站外的斷橋邊,一株梅花寂寞地開放。已是黃昏時刻,她獨自愁思,還有風雨摧殘。
她的花開在百花競放之前,並非是有意苦苦地爭報春光到來的消息,聽憑著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卻依然如故。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寫有大量歌詠梅花的詩,歌頌梅花傲霜雪,凌寒風,不畏強暴,不羨富貴的高貴品格。陸游詩中所塑造的梅花形象,有詩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絕句》里寫的:「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這首《卜算子》,也是明寫梅花,暗寫懷抱。其特點是著重寫梅花的精神,而不是單純從外表形態上去描寫。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為題,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詞人亦是以梅花自喻。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破敗不堪的「斷橋」邊,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倍受冷落也就不足為奇了。從這一句可以知道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放,又默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會在意它呢。「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詞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的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