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過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經見過幾次,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指行人出發前的景象。柳條「拂水飄綿」如同揮手送別,這四個字錘鍊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厭倦了京城生活的遊子淒惘與憂愁有誰能夠理解呢?接著,又將思緒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

  「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當船即將離開還沒有開的時候,詞人忙著和友人告別。而當船啟程之後,周圍都安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閒了下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當初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燭光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這裡的「又」字是說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的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時的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舊時的風俗是,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催寒食」的「催」字正是歲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這四句是詞人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風順船疾,行人本來應該高興才是,詞裡卻用一個「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遠在天邊,只見一個模糊難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悽惋。

  寫完乍別之際的情景,接寫漸遠以後的心情。「悽惻,恨堆積!」「恨」在這裡是遺憾的意思。船愈行愈遠,遺憾也就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的開頭「柳陰直」來看,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河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裡水波迴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裡。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浮現在詞人的眼前。想到這裡,不知不覺地滴下了淚水。「暗滴」是背著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別人是無法理解地,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只好暗自悲傷。

  此詞在構思和章法布局上頗具匠心。全詞由實入虛,實虛不斷轉換。開篇寫景,由堤上柳引出對往昔送別的回憶和久離京師的感受,又由回憶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離席;由離席再生發開拓出去,為行者設想別後的愁思,又由行者的設想到現實中自己的別後之思;最後,又由現實引發出對昔日相聚時的回憶。未別之時,回憶離別之苦;己別之後,則又回憶相聚時的歡樂,而詩人的久客淹留之感,傷離恨別之情,完全在這種迴旋往復的描敘中展示出來。

  隋堤柳樹皆姓楊

  隋朝大業元年開鑿的通濟渠,西起洛陽,東段從滎陽至開封,折入皖、蘇,貫通邗溝,直達揚州,是隋煬帝所開鑿的運河中最重要的一段。運河兩岸的大堤因此被稱為隋堤。關於隋堤楊柳,筆記野史中還有這樣一則故事。

  運河修好之後,隋煬帝沿運河南巡。他乘坐豪華的龍舟,身後是500多隻隨侍的龍舟,還有上萬隻雜船緊隨其後,浩浩蕩蕩,向江都進發。此時正值初夏,天氣漸熱,隋堤上拉縴的羊群和千名殿腳女,不一會兒就氣喘吁吁,香汗淋淋。憐香惜玉的隋煬帝與左右的大臣商量辦法,翰林院學士虞世基呈上對策:在堤岸遍種垂柳,清蔭交映,一可為殿腳女遮陽,二能加固新築的河堤,其三摘下柳葉還可餵飼拉縴的羊群,一舉數得,豈不大妙!隋煬帝大喜,隨即傳旨隋堤岸邊的郡縣連夜趕種柳樹,每種一棵,賞絹一匹。短短几天時間,官員、百姓蜂擁而至,將周邊的柳樹都移栽於河堤兩岸。好大喜功、善做政治秀的隋煬帝,又率群臣登岸,要親手種植一株柳樹,以為垂範,並作為君民同樂的見證。

  隋煬帝剛剛選了一棵柳樹要用手去移,手還未曾觸及樹幹,早有幾個宮人移了過來,又挖坑栽了下去。煬帝只用手在柳樹上摸了幾下,就當做是他種的了;群臣與百姓,隨即齊呼萬歲。大臣們也依次各種了一棵。圍觀的百姓歡呼雀躍,還編出了一首民謠:「栽柳樹,大家來。又好遮蔭,又好當柴。天子自栽,百姓同栽。」隋煬帝聽後滿心歡喜,賞給栽樹的百姓許多錢。

  隋煬帝回到龍舟上,看著這隋堤上人造的漫天青幔,忽然又想起秦始皇封禪泰山,御封五株為他遮風擋雨的大松樹為「五大夫松」的典故。他立即提議,要給遮蔽日色的隋堤柳樹封賞,說:「朕今就賜它御姓,姓了楊罷。」叫近侍取來紙筆,御書「楊柳」兩個大字,令左右掛在樹上,以為旌獎;還傳旨眾人,以後都要叫它楊柳,不許單叫柳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