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國大將金兀朮率金軍渡江南侵,岳飛率軍前往廣德、宜興,堅持抵抗,攻擊金軍的後防。次年,岳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朮,收復了建康(今江蘇南京),金軍被迫北撤。之後,岳飛升任通州鎮撫使,擁有人馬萬餘,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游寇」,得到高宗的褒獎,並賜予「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他又率部擊破金國傀儡政權偽齊的軍隊,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為功勳卓著升任清遠軍節度使。
紹興五(1135年)年,岳飛率軍鎮壓並收編了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隨後駐軍鄂州(今湖北武昌),派人渡河聯絡太行義軍。他屢次建議高宗大舉北進,但都被高宗拒絕了。紹興九年,高宗、秦檜與金國議和,岳飛上表反對。次年,金兀朮進兵河南。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的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仙鎮,距開封僅有四十五里。金兀朮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低落,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仙鎮,岳飛繼續招兵買馬,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兩河義軍也紛起響應。這時高宗、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到臨安後,即被解除了兵權,改任樞密副使。不久就被誣陷謀反而下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與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一起被害於臨安的風波亭。寧宗時為其平反昭雪,被追封為鄂王。
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次戰役,沒有一次失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岳飛文武雙全,著有《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滿江紅》詞是千古絕唱。
《蜀相》——唐•杜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宋•陸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情思如柳絲
《蘭陵王 •柳陰直》——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柳陰直:指隋堤上楊柳排列整齊,樹蔭很直。
絲絲弄碧:柳條隨風飛舞,閃弄著嫩綠的姿色。
梨花榆火催寒食:此次餞別是在梨花盛開的寒食節前。古代寒食節禁火,朝廷於清明賜榆火予百官。
迢遞:遙遠。
津堠:碼頭上供瞭望歇宿的處所。
柳樹的樹蔭筆直,如同籠罩在輕霧之中,條條柳絲在輕輕飄拂,向人們展示它的青青色彩。在筆直的隋堤上,我們曾數次偶遇,那時,柳絲上飄浮著潔白的柳絮,似乎滿含脈脈的情意,在為遠遊的人們送行。我登臨高處遠望故鄉,誰又能理解久在京師的客子,那種倦鳥思歸的心情?長亭路上,一年又一年,不知道見過多少送行的傷感場面,折下的柳絲連接起來可能已經多過千尺。心情慢慢好起來,便想尋回往日的時光,此時的酒宴上演奏著傷感的樂曲,離別時刻燈影搖曳。
梨花開放,榆柳生煙,寒食節又將來臨。我的憂愁如同大海,風飛如離弦的快箭,竹篙進水才半篙深,回頭一看已經離出發地點很遠了,轉眼間已經過了無數的驛站。想起那位佳人,仍然在遙遠的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煙雲。我淒涼寂寞的心裡堆滿了怨恨。漸漸地,只見水岸曲折縈迴,岸邊的碼頭渡口冷冷清清。斜陽映照著春草,望過去無邊無際。我思念以前與美人在樓台一起抬頭望月,在露橋上聆聽那悅耳的笛音,那情味真是幸福難忘。回首往事如夢,只能默默地流下的眼淚,一行又一行,流不盡思念的愁緒。
這是一首以「柳」為題的詞作,托物起興,抒寫離情。全詞首段寫景,二段寫別時的感想,三段寫別後的愁懷。通篇構思工巧、嚴謹,各段之間,既有內在的聯繫,又前後呼應,渾然一體。詠柳和送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由虛入實,情景交融,恰當地表達出詞人纏綿憂傷的情懷。
此詞寫於詞人最後一次出京的時候。詞中托柳起興,抒寫了傷離別恨之情和身世飄零的喟嘆。詞以柳為發端,以行為愁,回想落淚,極盡迴環往復之致,具有沉鬱頓挫的風格。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寫的是詞人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到的柳色。所謂「柳陰直」,非常類似繪畫中的透視畫面:此時正當中午時分,太陽高懸在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的直鋪在地上,而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煙里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象蠶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所以故意飄拂著以顯示它們的美,而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游寇」,得到高宗的褒獎,並賜予「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他又率部擊破金國傀儡政權偽齊的軍隊,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為功勳卓著升任清遠軍節度使。
紹興五(1135年)年,岳飛率軍鎮壓並收編了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隨後駐軍鄂州(今湖北武昌),派人渡河聯絡太行義軍。他屢次建議高宗大舉北進,但都被高宗拒絕了。紹興九年,高宗、秦檜與金國議和,岳飛上表反對。次年,金兀朮進兵河南。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的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仙鎮,距開封僅有四十五里。金兀朮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低落,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仙鎮,岳飛繼續招兵買馬,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兩河義軍也紛起響應。這時高宗、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到臨安後,即被解除了兵權,改任樞密副使。不久就被誣陷謀反而下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與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一起被害於臨安的風波亭。寧宗時為其平反昭雪,被追封為鄂王。
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次戰役,沒有一次失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岳飛文武雙全,著有《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滿江紅》詞是千古絕唱。
《蜀相》——唐•杜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宋•陸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情思如柳絲
《蘭陵王 •柳陰直》——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柳陰直:指隋堤上楊柳排列整齊,樹蔭很直。
絲絲弄碧:柳條隨風飛舞,閃弄著嫩綠的姿色。
梨花榆火催寒食:此次餞別是在梨花盛開的寒食節前。古代寒食節禁火,朝廷於清明賜榆火予百官。
迢遞:遙遠。
津堠:碼頭上供瞭望歇宿的處所。
柳樹的樹蔭筆直,如同籠罩在輕霧之中,條條柳絲在輕輕飄拂,向人們展示它的青青色彩。在筆直的隋堤上,我們曾數次偶遇,那時,柳絲上飄浮著潔白的柳絮,似乎滿含脈脈的情意,在為遠遊的人們送行。我登臨高處遠望故鄉,誰又能理解久在京師的客子,那種倦鳥思歸的心情?長亭路上,一年又一年,不知道見過多少送行的傷感場面,折下的柳絲連接起來可能已經多過千尺。心情慢慢好起來,便想尋回往日的時光,此時的酒宴上演奏著傷感的樂曲,離別時刻燈影搖曳。
梨花開放,榆柳生煙,寒食節又將來臨。我的憂愁如同大海,風飛如離弦的快箭,竹篙進水才半篙深,回頭一看已經離出發地點很遠了,轉眼間已經過了無數的驛站。想起那位佳人,仍然在遙遠的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煙雲。我淒涼寂寞的心裡堆滿了怨恨。漸漸地,只見水岸曲折縈迴,岸邊的碼頭渡口冷冷清清。斜陽映照著春草,望過去無邊無際。我思念以前與美人在樓台一起抬頭望月,在露橋上聆聽那悅耳的笛音,那情味真是幸福難忘。回首往事如夢,只能默默地流下的眼淚,一行又一行,流不盡思念的愁緒。
這是一首以「柳」為題的詞作,托物起興,抒寫離情。全詞首段寫景,二段寫別時的感想,三段寫別後的愁懷。通篇構思工巧、嚴謹,各段之間,既有內在的聯繫,又前後呼應,渾然一體。詠柳和送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由虛入實,情景交融,恰當地表達出詞人纏綿憂傷的情懷。
此詞寫於詞人最後一次出京的時候。詞中托柳起興,抒寫了傷離別恨之情和身世飄零的喟嘆。詞以柳為發端,以行為愁,回想落淚,極盡迴環往復之致,具有沉鬱頓挫的風格。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寫的是詞人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到的柳色。所謂「柳陰直」,非常類似繪畫中的透視畫面:此時正當中午時分,太陽高懸在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的直鋪在地上,而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煙里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象蠶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所以故意飄拂著以顯示它們的美,而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