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天夜裡老黃牛給牛郎託了個夢,夢裡對牛郎說:「到明天午時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之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等到七月七日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你就能夠上天了。王母娘娘有七個女兒,那天她們都會到天河裡去洗澡。記住,那個穿綠衣裳的仙女就是你的媳婦。你千萬不要讓她們看見你,等她們都到了水裡,你抱了綠色的衣裳就往回跑,她一定會去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會走了。」

  牛郎醒來看見老黃牛死了,十分傷心,按照夢裡的囑託剝下牛皮,把牛的屍體掩埋起來。

  到了七月初七,牛郎按照老黃牛的交代來到天河邊,果然看見七仙女們在天河沐浴。他抓起綠色的衣服,一口氣跑回家。那個穿綠衣的仙女也跟著追到了他家。綠衣仙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三個女兒,她看到牛郎雖然家裡很貧困,卻心地很好,也很勤勞,就決定留下來和他一起生活。她織布的技術很好,就每天織布,大家都叫她「織女」。牛郎和織女一個種地,一個織布,過著幸福的生活。幾年以後,他們有了一對兒女。

  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這件事情,非常氣憤,就趁牛郎不在把織女抓走了。牛郎回家不見了妻子,就知道是王母娘娘來過了。他立刻把兒女裝進籃筐,挑上擔子,披上牛皮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轉過身,用頭上的簪子在身後一划,劃出了一條大河,牛郎和孩子無法過去了。一家人隔著天河痛哭流涕。王母娘娘看到這種場面,心也軟了,就准許他們每年七月初七見一次面。據說到了那一天,所有的喜鵲都會銜來樹枝,幫他們在天河上搭起一座橋,牛郎和織女就在「鵲橋」上相會。 「七夕節」就是這麼來的。現在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女孩在「七夕」那天祭花神「乞巧」的習俗,希望天神能夠讓她們找到如意郎君。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流傳最廣的關於星星的故事。南北朝時期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麼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天河就是我們在夜裡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我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現在天文學家叫它「銀河」。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wga。歷史上我國的勞動人民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現在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附近的銀河裡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恆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於天鵝座。銀河的西邊稍為靠近南邊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我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牛郎星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織女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一幅多麼美麗溫馨的圖畫。

  《燕歌行》其一 三國魏•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唐•曹唐《織女懷牽牛》:北斗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愛美人不愛江山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趙佶

  裁剪冰綃,輕迭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冰綃:潔白的綢。

  蕊珠宮女:指仙女。

  憑寄:憑誰寄,托誰寄。

  無據:不可靠。

  杏花的花瓣就像是用潔白透明的絲綢裁剪的,杏花如同淡妝的仙女。可是那嬌艷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飄零,又有那麼多淒風苦雨,無意也無情。這情景實在令人生出許多愁苦之情,不知經過多少時間,院落中只剩上一片淒清。

  我被拘押著向北方走去,誰能夠體會這重重的離恨?這雙燕子,又怎能理解人的心情?已經走過了萬水千山,哪裡還能看到故宮的影子?細細思量,卻只能在夢裡相逢。可又不知是何緣故,近來竟連夢也沒有了。

  這是宋徽宗趙佶於1127年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時在途中所寫的詞,是詞人悲慘身世、遭遇的寫照。全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藉以抒發詞人的身世之感和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帝王與俘虜兩種生活的對比,使他唱出了家國淪亡的哀音。上片描繪杏花開放時的嬌艷及遭受風雨摧殘後的凋零。下片寫離恨。抒發內心的故國之思。詞中以花喻人,抒寫真情實感。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章節目錄